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文化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促成了文化的发展。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一种原生态民歌,它作为马山壮族的传统民间文化,因适应当地社会历史发展而被传承至今。从文化生态的视野探讨了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存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而揭示其对壮民族社会生活生产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现存的一种原生态民歌,是流传壮族民间的一种极为珍稀的民歌现象,它独特的演唱技巧和迥异的民族唱法向世人展示了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但是,经过调查发现,三声部民歌的生存环境、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当前,如何培养后继传人,保存三声部民歌“活”的音乐传承、保护民歌更好更长久的传承发展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壮族民歌充斥着壮族人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壮族民歌曲目繁多,许多经典之作更是口耳相传历经百年而不缀。这一方面是壮族人喜歌爱唱的民族特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与壮族歌圩这一特定的传统习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壮族歌圩是一个审美与仪式的复合体,作为审美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欣赏那清透美妙的歌声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作为仪式活动的壮族歌圩让人们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圣化与神秘感。壮族歌圩具有审美与仪式的双重属性,审美与仪式在此活动中相互结合在一起,互为特性,因此深入研究壮族歌圩的审美仪式化与仪式审美化对于正确解读壮族歌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是一个云朵上的民族、歌声中的民族[1]。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民歌这方面有独特的吸引力;又在多声部民歌中散发着无比浓烈的音乐气息。在这里,我们就主要探讨羌族多声部民歌这一部分,从了解羌族多声部民歌、探索羌族多声部民歌到我们真正爱上这片热土,爱上这里的多声部民歌文化。  相似文献   

5.
民族艺术是民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折射,民歌艺术作为民族歌咏语言,所反映的内容贴近群众,直抒性灵,客观地反映了民族聚居地的人境关系,以及建立于此基础上的自然、社会、人际关系。云南施甸布朗族民歌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方面的共荣之“和”。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中民歌占有主导地位。民歌又可分为单声部民歌和多声部民歌两大类。蒙古族是个音乐的民族,辽阔的蒙古草原是音乐的海洋,其民族音乐也是丰富多彩的。蒙古族音乐包括民歌、民族器乐、说唱音乐和歌舞音乐等四大类,其中民歌占有主导地位。"潮尔"——蒙古族特定的乐器或演唱形式,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多声部民歌音乐形式。本文以潮尔音道《珍贵的诃子》为例,浅析蒙古族多声部民歌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廖志恩 《文教资料》2012,(15):13-15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民族歌曲是中国最早的音乐门类之一,它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在传承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一种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虽不是专业的音乐门类,但在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歌在本质上是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创新中成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贵州民歌曲类样式繁多,词曲具有内容丰富的特点,歌唱时体现了贵州人民真诚、豪放的真实情感;湖北民歌比较注重原始创作,但也不乏创新。本文对比了贵州和湖北民歌艺术特色的差异,体现两个地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首先,应理解和认识诗歌的丰富性。诗歌源于歌唱,歌唱是诗歌的本质特性。口头咏唱,是诗歌最原初的形式,它歌唱爱情,歌唱自然,歌唱故乡,歌唱生命,歌唱英雄,歌唱神灵。正是从歌唱的目的出发,诗歌形成了抒情诗、史诗、剧诗三种基本类型。在这三种诗歌类型之中,抒情诗最为复杂,它有儿歌、民歌、律诗、哀歌、颂歌、情歌、笛歌、琴歌、哲理诗、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等等名目。但是,就诗歌的深度与广度而言,史诗与剧诗更值得重视。史诗,往往包容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精神与理想,它的英雄主义精神最能激活民族的思想文化创造力。剧诗,由于与音乐、…  相似文献   

10.
芒宽乡傈僳族的民歌以多声部民歌为主.1913年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傈僳族教民演唱无伴奏合唱的歌唱传统在经过一百年左右的历史沉淀后,已经成为了芒宽傈僳族社群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伴奏合唱和多声部民歌这两种歌唱传统相互交融,一起构成了芒宽地区独具特色的傈僳族歌唱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1.
生活于华南一珠江流域的壮族先民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等特点,将野生稻驯化栽培以满足物质文化需求,是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水田在壮语中称作“那”,在广西壮族一带地区,可以看到多处以“那”命名的村落和城镇,由稻作文明衍生的壮族民间习俗,蕴含着稻作文化,在壮族人民历史生活与发展中的社会意义和人类学价值,更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正>在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非常重视民歌和民族音乐的教学。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集体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歌以其自然坦率的方式歌唱,能唱出大家对纯朴生活的感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此,学会欣赏民歌,爱唱民歌,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心灵的美感,陶  相似文献   

13.
取材于云南文山、由文山本土作家创作电影的《阿峨之恋》是一部以壮族民族综合文化为题材(如:壮族版画、壮族民歌、壮族服饰等等)而创作的彩色故事片,于2008年10月13日公映,被誉为"新时期"的《刘三姐》。本文主要围绕影片对壮族原生态民歌等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用、以及影片中壮族民歌合唱与对唱的应用这些角度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广西马山壮族山歌是一种原生态民歌,在历史的流传中散发着马山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以三声部民歌为代表的马山壮族山歌如今面临着一些困境,通过我们调查发现其生存状态以及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未来如何保护马山壮族山歌,使得其在未来有着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同时也是马山壮族民歌发展的需要.本论文通过调查广西马山壮族山歌现状,以期为未来马山壮族山歌的发展提供几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在认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聚合性"(соборность)是不能不认真对待的一个概念。本文分析了"聚合性"的历史渊源、发展、语义特征及其所体现的俄罗斯民族精神、"聚合性"所反映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关系以及"聚合性"所具有的当代意义。指出"聚合性"经历了一个从世俗到宗教再到世俗的发展过程,它体现了俄罗斯人所具有的"同一性"、"爱"与"自由"的民族精神,在俄罗斯人的当代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云南文山壮族的农耕方式以稻作文化为主要特征,其稻作文化又被称为"那"文化。"那"文化反对人对自然的恶性征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壮族生态文明的突出表现。在"那"文化的影响下,文山壮族从物质、精神和制度各层面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那"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歌艺术是一门与民族精神紧密相关而且水乳交融的中华艺术,它是一门由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造就的歌唱艺术。在高等院校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的分类系列教学中,"民歌"课程总是排在"曲艺"、"戏曲""民器"之首。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民歌教学经验,探讨了谈谈提升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谈壮歌的形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能歌善唱的成员。自古以来,壮族人民酷爱唱歌,常以歌代言;并且每年都有定期聚会唱歌赛歌的传统风习,这就是人们所共知的“歌圩”(壮语叫“窝坡”(okbo)、“龙垌”(roengzdongh)等等,各地称法不一)。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歌圩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这块土壤上产生的“歌仙刘三姐”,就足以说明了壮民族的这种善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刘三姐与壮族山歌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永勤 《中国教师》2005,(11):24-25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勤劳勇敢的壮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辽阔而又多情的广西红土地上。壮乡地处岭南西部,地形奇特,山清水秀,自然景观十分秀丽。自古以来,壮族就是一个酷爱歌唱的民族。壮族民歌的触角插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用歌问路访寨,用歌迎宾接客,用歌寻偶择配……壮族人从咿呀学语就开始用山歌传情达意,高兴时唱,忧愁时唱,人多时唱,独自一人时也唱。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所说:“壮族人见面不说话,而是用歌唱,这的确是一种很高的文明。”壮家人的山歌没有固定的内容,都是随编随唱,绝不雷同。壮乡儿女不仅出口成章,而且词曲…  相似文献   

20.
壮族地区的歌舞文化非常浓烈,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我国近年来提倡文化艺术保护和民族复兴,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少数民族的歌舞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壮族地区的民歌题材以及内容,能够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以及民歌的元素表达,在民歌发展中予以充分保护,才能够履行文化保护的意义和职责。壮族是继汉族之后的第二大民族,其艺术文化浓厚,歌舞内容繁多,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保护对象,因此,应该从原生态民歌保护角度入手,在发展中进行保护与艺术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