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舟 《文化交流》2015,(2):36-39
2014年12月18日,"东方文化论坛·杭州与新丝路"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西子湖畔开启。来自国内外丝绸文化、丝绸之路和丝绸经贸界的专家和精英们纷纷就"丝绸文化与人类文明""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府’杭州与新丝路建设"等话题,发表演讲,阐述观点,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心得。这次研讨会是由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和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跨界"活动,融学术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是展示和储存文物的专场,而文物作为记录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来实现与历史的沟通,与时代的交流。博物馆文物管理作为保存历史文物的重要手段,对于历史文明的宣导,满足人们对历史探索的精神需求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当下博物馆文物管理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改革策略:建全文物管理体制,细化文物管理的措施,提高文物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3.
正《法老的国度——古埃及文明展》目前正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西湖美术馆展出,来自意大利多家博物馆的180件文物呈现在杭州观众眼前,这其中包括了神秘的木乃伊。展览以"尼罗河的赠礼""众神传说""复活的密码""生活在尼罗河与绿洲之中""永生传说"五个部分,通过展示古埃及的王朝更迭、宗教信仰、象形文字、社会生活、丧葬文化等各个方面,勾勒数千年前尼罗河两岸的生活风貌。展览将持续至  相似文献   

4.
正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沿线积淀了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如今,丝绸之路不仅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一带一路"愿景的重要基础。"一带一路"建设,文化应该先行。作为一家研究型专题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希望以一种科技保护的独特视角切入丝绸之路研究,讲好丝绸之路故事。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配合"一带一路"愿景,促进文明互鉴,弘扬丝路精神,近6年来,中国丝绸博物馆连续举办丝路主题系列展览。  相似文献   

5.
正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无数文化遗产,这些承载人类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为全人类所共有。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3年后的2017年6月22日,"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科技成果展"在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从公元前5世  相似文献   

6.
正一年前的2019年6月21日,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和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出《传播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杭州倡议》,提出举办"丝绸之路周"的建议,即每年在6月22日前后的一周内,丝路沿线文博机构以不同形式策划实施相关主题活动,以此纪念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这一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7.
正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协调办公室在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成立五色线织就五色锦。日前,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展"。该展览于9月进入展期倒计时。韩国卧机、伊朗兹鲁织机、马达加斯加织机、北欧重锤织机……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的50余台织机,在一梭一线中展现了各种多姿多彩的织造技艺。其中不少藏品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8.
正丝绸之路虽以丝绸作为名字,但丝路上交流的却不只是丝绸和丝织技艺,它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周举行的文物海报接力,利用网络传播将这些记忆串联成线,让我们在欣赏精美海报的同时,也能更加了解丝绸之路,更深地领悟丝绸之路所传达的精神。一场有趣的接力活动,从2020年5月13日起在微博上火热地开展起来。这就是"2020丝绸之路周"中"一花一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互学互鉴"展上的丝路文物海报接力活动。  相似文献   

9.
正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时间的意义"被无限放大。2020年9月,一场名为"永远有多远"的跨界艺术展览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开幕,展期至12月13日。展览由该馆联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共同推出,有10家文博单位和24位艺术家参加,展出80组件文物藏品及26件艺术品。  相似文献   

10.
李爱红 《文化学刊》2015,(3):226-228
青铜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价值。在博物馆中,青铜器也是陈列展示的重要内容。为了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青铜文化,提高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通过对青铜器的陈列展示,博物馆在普及和传播青铜器知识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博物馆青铜器陈列展示的重要性,探讨了博物馆青铜器陈列展示的各种元素,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古代青铜器得到有效的保存和全面的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