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态传承”是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要方式。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活态传承的内涵及实践途径展开讨论,并以“奇人匠心”MCN机构为例,深入研究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创新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案例,从话语研究的视角阐释了综合性博物馆非遗活态展的策展理念,并探讨了非遗活态展对综合性博物馆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的促进作用。该馆在策展过程中,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活态保护"的非遗保护原则,开展"活态展"的创造性展陈实践,试图贯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构的非遗话语体系和我国传统文化语境对非遗项目的文化阐释;化解了传统博物馆以专家为主导的策展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态叙事之间的矛盾;加强了社群和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关联;形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综合性博物馆中的互补,助推了综合性博物馆朝着"全遗产观"下的现代博物馆转型,打造与区域、社群深度互动的文化传承空间。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是以"人"为承载者的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如果脱离了人民的社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失去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要坚守人民立场,人民是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守护者、传承者,也应该成为遗产保护传承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4.
"活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热门概念,现有研究多从活态传承与保护的外部因素切入进行了探讨。应该说,掌握特定知识和技艺的传承人是活态保护的核心。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关键和元点应该是构建以传承人为主体和载体的活态空间,以传承人为纽带链接遗产存在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肯定传承人基于"身体"而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艺、信俗,在情境化的言传身教中完善传承机制,并在身体实践过程中不断沉淀为可共享的知识形态,从而实现遗产相关的知识和文化能够被识别和有序传承,进而扩大传承人群规模,增强遗产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区域文化特色,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度开发,将活态文化变成有载体记载的文献,用新思维、新概念、新技术,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形成地方特色文化服务的品牌,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充分发挥了图书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陶制作技艺为代表,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视角,研究地方高校特色实物档案馆的建设。首先,介绍了当前学术研究成果,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色实物档案二者间的关系,并提出建设地方高校特色实物档案馆的可行性和建设价值;最后,就特色实物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路径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这篇文章主要考察地方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冲突与争议。本文的个案是研究山西省洪洞县几个村子对于远古时代圣王尧和舜的活态信仰。这一民俗事象的官方名称是"洪洞走亲习俗",其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论文重点讨论的是地方上有关非遗保护的冲突与争议以及变迁中的主体和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春侠 《今传媒》2022,30(2):92-94
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优质的文化资源。在课程中通过建设"非遗"教学团队,打造非遗融入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利用基础学科优势进行主题教学等路径,从设计题材内容、形式和手法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时代性的艺术创造,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进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9.
周勇 《兰台内外》2024,(4):40-4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化保护与传承,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广东梅州、河源作为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数量众多、内涵丰富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充分发挥档案在客家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客家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深化客家非遗文化研究和传播推广,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以多工序、非单一主体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为例,依托田野调查资料,总结其传统传承模式即家族内传承与作坊内师徒传承,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工厂内固定制师徒传承模式对宣纸制作技艺传承之利弊。认为类似非遗传承时要以保留手工技艺为本元,充分发挥带徒传艺式师徒传承模式的价值,并讨论了类似非遗项目由个体传承人身份改为团体传承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传统文化空间被改造,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社区博物馆因其强调对社区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活态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不谋而合,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值得尝试的新途径。但由于我国社区博物馆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社区博物馆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管理理念、运营模式、商业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陷入误区。积极探索社区博物馆建设与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以整体性、原真性、活态性、公开性原则建设社区博物馆,对于保护和传承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城市文化根脉、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要注重开发出蕴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的精髓和灵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固态还原为活态,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发展。展览定位、展览主体、展览筹资、公众认知、展陈手段等因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的必备要素,只有统筹把握,才能办活非遗档案展览,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是静态保护和活态保护的有机结合.静态保护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档保护,而活态保护是近些年才被提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思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播是使其活化的方式,也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当今发展迅猛的智媒体具有多元的传播功能,多向交互的传播方式,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大数据分析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伦理原则与传承人群培训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的重要举措,是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精神和伦理原则的,也是符合国家文化发展的需要的,但在具体实施中会面临一定的伦理风险,因此,要坚持四项基本伦理原则:以"道"为主,"道"、"器"兼修的原则;以"内"为主,"内"、"外"协调的原则;以"传承"为主,"传承"、"发展"结合的原则,以"自律"为主,"自律"、"他律"配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在晋中祁县、清徐、太谷县一带,有一批常年在婚丧嫁娶仪式场合进行吹打和戏剧表演的"跑事筵"艺人群体,他们的表演是祁县农民最重要的一项文化消费。与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相比,这一群体无形之中担当起推广和传播晋剧、祁太秧歌等传统戏曲的角色,培育了民间戏曲受众。保护应重视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传承下去时涉及的各阶层群体及其作用,调动其积极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良性传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民俗学在关于外来词"Folklore"核心理念的理解与论争中确立起"民"与"俗"的学科研究宗旨,奠定了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宝山歌会的田野调查中,歌会滥觞的差异表述提示了民俗主体与遗产主体并非简单对等;差异实践的朝山节俗更是表明:民俗民间节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民俗学的细致田野,是确定遗产主体、遗产内容及遗产活态传承等的关键。基于石宝山歌会的个案田野,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的民俗学学科作为。  相似文献   

17.
任佳佳  郝会肖  刀妹 《今传媒》2022,30(2):104-107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情和活态性特征,民族志诗学的视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译介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以傣族叙事诗《召树屯》为例,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外译介,以及基于双语语料库和数字展馆开发等数字档案式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激活传统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价值,向世界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8.
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决定了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立足于公共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和实践情况,分析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推动地方资源建设,鼓励相关社会机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宣传手段,将数字图书馆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相结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服务体系等公共图书馆有效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策,以期公共图书馆能够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宁 《图书馆学刊》2010,32(12):11-13
高校图书馆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发挥高校图书馆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信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组织与协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高校图书馆通过营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环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来,文旅融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结合现代融媒体技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融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有着积极意义。本文提出通过利用现代融媒体技术,探索湖南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