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非遗保护法律框架基本从公法逻辑出发,属行政法。非遗商业化活动主体通常既是承载非遗私权的"实践者",也是肩负非遗保护公法义务的"实施者",其权利和义务具备公法目标和私法目标的双重性。中国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和一般民商事制度为非遗实践、传承者的商业活动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从公法保护目标出发明确了非遗实践、传承者的在商业活动中的基本法定义务;现有司法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非遗实践、传承者的合法权益。然而,上述制度始终失于零散,缺乏系统性,法定义务也较为松散,这应归因于来源社群的法律地位这个元问题的未决状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将社会发展推入信息化时代,公民信息权利被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并造成了严重后果。笔者认为,对公民信息权利的法律保护存在公法保护和私法保护两种路径,应当使公私法相配合,以实现对公民信息权利的全面保护,此外针对公民信息表达自由权,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以凝聚社会共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公法研究》、《私法研究》系列 继专门研究法学基本理论的《法理文库》之后,今年以来再行推出《公法研究》和《私法研究》两大系列。专家专著,学术前沿,重法律实践之需求,扬法治时代之精神,是为丛书所追求。《公法研究》系列侧重行政法、程序法等公法领域之研究,包括《法治与法律方法》、《行政法的私权文化与潜能》、《欧洲:从民族国家到法的共同体》。《私法研究》侧重民法、商法、市场经济法制等私法领域之研究,包括《中国民法典制定问题研究》、《企业并购与并购法》、《商标权及其私益之扩张》。较之《法理文库》,这两个系列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记者拒证权蕴含着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矛盾,新闻伦理、私法上的民事实体责任与公民意识、公法上的程序义务的矛盾,以及表达自由与司法公正之间的冲突,因此,其只能是相对性权利。记者拒证权在两大法系的适用有共同的原则,即压倒性公共利益的要求的原则,在此前提下,该权利在民事诉讼中得到了基本认同,但在刑事诉讼中受到限制,而主要限制方法是规定适用客体、不适用该权利的犯罪类型及具体情形。  相似文献   

5.
从数字图书馆案看知识产权正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的相关案例;从民法的私法精神入手指出财产权制度的意义与特征.知识产权是一种以私权为基本属性的财产权,但其无形性特征使知识产品必须依靠法律规定来实现权利.因此必须有一定的法律限制在个人利益、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进行一种利益的平衡,指出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的立场.最后以数字图书馆为例在现实层面上具体辨析了数字化环境下著作权的扩张缘由与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主要有私法保护和公法保护两种模式.我国现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主要基于私法保护模式,即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本文基于实际案例,叙述并分析了这种保护模式的优势和缺点,旨在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特殊形式档案的保护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自律与他律:新闻监督中几个可资借鉴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监督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项重要功能,在世界各国均得到普遍认同。在我国由于还没有专门的新闻立法,新闻监督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如监督的权利来源、新闻监督与公民人身权利、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等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议的焦点,本文拟介绍发达法治国家处理这些问题的一些原则,以作为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借鉴。新闻监督与公民人身权利的平衡原则  许多学者和新闻工作者认为:新闻监督是以保护国家和社会公益为目的的宪法权利,属于公法范畴;而名誉权等权利属于私法范畴,在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中,公权应获得优先保护的地位。当然,相反的意…  相似文献   

8.
标准的著作权保护归根究底是一个利益分配和衡平问题,因此,公共标准不宜再予以著作权上的保护;而私有标准涉及标准制定者、同业竞争者、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多种主体之间的利益纠葛,应当将其纳入传统著作权法领域,以私法方式实现标准制定者的著作权收益和权利维护,同时按照《著作权法》的平衡理念兼顾非商业竞争者的合理使用权。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使用者权是图书馆学的核心。对使用者权的研究不应止步于宣示层面的道德权利,而应在明确其法定权利定性的基础上从实践层面解决其保护与救济的难题。文章以权利-义务-法律-救济为逻辑主线,基于使用者权宪法权利和私法权利的双重维度,在《公共图书馆法》和《著作权法》的软法和硬法协同治理之下剖析图书馆使用者权的保障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有关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逐渐朝向三个方向转变:一是隐私权在性质上从私法领域向公法领域扩展,在各国宪法和行政法学的强力介入下,隐私权逐渐向公权利转变,行政法学界极力构建行政法学上的隐私权保护制度;二是隐私权在权能上逐渐地从消极防御权向积极控制权转变,从单纯的在隐私权受到侵害时请求救济的模式向同时具有对自己的个人资料的积极控制权转变,有人称后者为“新隐私权”;三是隐私权在场域上逐渐从私人领域(个人住宅、隐秘空间等)向公共领域(公共地方、公共记录等)延伸。  相似文献   

11.
自由是一种"无干涉"的状态;而权利是一种法律化的要求,是法律保障下的自由。图书馆自由是图书馆权利的重要前提,但图书馆自由不能等同于图书馆权利,二者在内容的侧重点、强调的理念、对国家的要求、体现的权利属性、相应的制度建构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图书馆自由强调的"免于被国家控制或干涉"的消极权利立场并不能真正而全面地表达图书馆权利的主张,图书馆权利的积极权利属性决定了国家在图书馆权利建设中"积极作为"的角色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新闻记者的法律保护新闻记者担负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责,通过行使记者采访权来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实现。记者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当然应该受到法律更多的保护。社会公权力和公共价值利益取向要求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加以社会保护,这种社会对新闻记者的保护主要体现为法律层面。树立宪法权威,依法保障记者权利。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牙人牙行功能呈现公私混合的特质。在公法层面,表现为协助政府管控市场、预防犯罪、征收税务、解决纠纷等;在私法层面,具有信息中介、客栈码头、融资投资等功能。明清时期对牙人牙行的法律调整主要包括主体监管和行为规制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权利若干问题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窦潮 《图书馆杂志》2005,24(1):20-23
读者权利源自法律规定,读者权益则是权利实现的利益。本文从法律层面对读者权利概念、读者权利主体地位、读者权利内容、读者维护正当权益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定分析,意在促进读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陈梅 《出版广角》2016,(4):62-64
当前我国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侵权案例日益增多,而相应的法规却迟迟没有出台,因此需要树立传承发展、政府主导、利益平衡等法律原则,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权利保护模式,出台法律主体、客体、权利行使方式等具体法律规范,以此构建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数字资源的生产、集成、传播和使用涉及多个权益主体,需要从法律、市场、技术等多个角度对各权益主体进行权利保护和利益平衡。本文从法律角度探析数字资源权益的分享与平衡,考察了各权益主体之间针对数字资源的权利的确认、权利的保护以及权利的利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略论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而知识产权的保护必然涉及到法律问题。法律是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其保护和利用必须用法律来加以确认。文章描述了知识产权的定义及其法律特征,认为知识产权是法律规定的权利,具有法定性;从法律角度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法律框架内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试论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保护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文章探讨了数据库版权保护的原则及其不足, 介绍了特殊权利保护的背景与演进过程, 分析了特殊权利保护的主要内容, 就我国数据库法律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关于编辑过程中权利与权力的矛盾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根据政治学和法学的有关原理,权利是指“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能够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其要求他人相应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它总是与主体对利益的追求与维护相联系的,是一种法律赋予社会主体实施某种行为或不实施某种行为的资格。而权力是指特定的人所具有的支配他人的力量,是一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行为的可能性”,是一种能够使人产生压力继而服从的能力。从本质上说,权利和权力都关乎利益,利益资源的稀缺及其量值的恒定,必然导致权利与权力的互相对立,同时也使权利与权力具有极强的扩张性。一方…  相似文献   

20.
著作权法(即版权法)是确认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享有某些特殊权利,规定因创作、传播和使用作品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制定著作权法,建立著作权保护制度,从法律上保证了作者对其作品享有人身权利和经济权利,也保护了为作品的发表与传播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传播者的合法权益。我国1990年制定的《著作权法》构成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及主要法律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