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息息相关,并呈现出互动理路.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仅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而且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所传播和接受的始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为中国共产党科学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赋能;另一方面,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内容"由薄到厚"、传播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今天,已经历了六十多个春秋。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相似文献   

3.
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有今天可喜的局面。中国共产党 始终以推进中国现代化为已任;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现代化建设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人类发展的奇迹。事实充分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繁荣富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善于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文章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自我革命动因的历史考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所处历史方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形成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践行自我革命的过程。新时代,党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在为人民谋幸福中、在制度建设中继续推进自我革命。  相似文献   

6.
八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复杂的关系,可将这种关系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究。建党初期传承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消极影响;抗日战争后,中国共产党高举传统文化大旗,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阐明、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的基本关系;七大后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发生了巨大波动,为以后两者关系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大力弘扬、创新、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因素,使其在实际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党史研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相生相伴,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宝贵特征.在经历了初期的革命斗争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推进中国革命必须将研习党史与探索中国革命的规律联系起来.延安时期开展的党史研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重要基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大地上胜利地进行了震撼世界的革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这场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无  相似文献   

9.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和根本保证。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成果和伟大创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做出的独创性贡献,而且对于领导中国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说过:“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1098页)本文拟就自己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党和国家有关文献,结合自己做过的工作,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业化这一重大课题,谈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一、实现中国的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中国的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时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  相似文献   

11.
苏俄和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苏俄和共产国际为摆脱孤立的局面,在中国实施其东方战略,采取的方针是北联吴佩孚,南联陈炯明。其初衷破灭后,在联合对象上才进行转向,加速了联合孙中山的步伐。这段历史是苏俄和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实质关系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时期的早期革命政权与之后出现的苏维埃政权虽然均属于革命政权,并有延伸意义,但两者不能等同中共"八七"会议后提出建立的苏维埃政府。直到秋收起义的发动和各地农民武装的发展,共产国际才指示中国建立苏维埃。中国苏维埃运动首发于广东,逐步向全国扩张。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苏俄与共产国际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实现的,同时也是苏俄政府对华政策的产物,体现了苏俄与共产国际推动世界革命的意识形态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主义考虑的矛盾与交织。苏俄对华政策的矛盾性使得其与孙中山国民党的联合确立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并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自意识形态与民族利益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产生分歧与矛盾,这种分歧与矛盾又加剧了民主革命阵线内部的斗争,并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国际共运中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大论战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中苏两党在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而造成这种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党从"左"的角度来理解、实施这些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李立三在 2 0世纪 30年代初代表全党充当苏联共产国际的替罪羊 ,除“立三路线”外 ,还有一条正确路线之说完全是后人杜撰 ;30 - 4 0年代居留苏联 15年的工作与生活沉浮不定 ,4 0年代中期回国热心报效祖国却被污“里通外国”。隐性、显性和虚假的“苏联背景” ,给李立三的政治生涯加上了厚重的阴影和悲剧色彩 ,一旦造神运动兴起 ,李立三即难逃厄运或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6.
苏共执政后,仍然沿用革命时期的"职业革命家集团"体制,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个人专断盛行;监督机制弱化,权力失去制约;干部队伍近亲繁殖,德才不佳。这导致苏共精英集团思想僵化,不愿改革创新,缺乏引领社会发展的创新理论;丧失信仰,精神懈怠,能力弱化;生活奢侈,腐败盛行,脱离群众,失去先进性。正是苏共精英即"职业革命家集团"向既得利益集团的退化,最终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17.
苏维埃是俄国革命中出现的政权形式。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在指导中国苏维埃革命过程中,在把苏维埃建设为什么性质的政权问题上,经历了从设想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式的政权到最终确定建立工农民主专政性质的政权之样一个认识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苏俄、共产国际和孙中山的新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晚年改组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实行扶助农工的政策,为推进中国大革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成为他一生光辉的顶点。他晚年能采行这些新抉择,除本人不断追求进步等主观因素外,苏俄、共产国际的国际主义援助起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共产国际、俄共(布)的对华政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推进中国革命与东方革命,以便打击帝国主义后方,摧毁其殖民体系,从而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要同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北京政府,甚至地方军阀保持外交和经济关系,从而保留沙俄在中国遗留的部分特权。共产国际与俄共(布)最初选择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吴佩孚为合作对象,后又极力促使吴佩孚与孙中山组成亲俄政府,还曾瞩目于南方的实力派陈炯明。几经波折之后,才把关注的重心转向实力和地位不断上升的孙中山。  相似文献   

20.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外部原因之一就是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俄共(布)和共产国际之所以大力帮助中国共产党建立,是因为列宁的"世界革命"思想在西方没有获得预期效果,于是列宁将实现"世界革命"思想的重点由欧洲转向了东方。在东方,中国的情况完全符合列宁的条件,因此得到了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大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