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12,(19):19-22
若说道德可教,那么教的方式一定是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只能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而不能是学科化、知识化的。这样,人们往往把生活德育理解为一种模式,仅仅认识到“生活”与“德育”之间的一种工具性关系。其实,“生活”与“德育”具有一种本体性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基石,本真的德育就表现为一种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并不是要人们把德育直接搬到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青少年中流行一种“学雷锋”网络游戏,玩家在游戏中通过助人为乐来获得升级。“学雷锋”网络游戏虽以雷锋事迹为内容,利用了榜样示范原理,但却无法成为一种有效的德育方式。这是因为:游戏的主体目的无法与“学雷锋”宗旨契合;游戏的主体性无法取代“学雷锋”的践行性。“学雷锋”游戏呼唤网络德育的有效性,德育在创新过程中应把握时代脉搏;领悟榜样教育的精髓;突显生活化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的概念,阐述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是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德育生活化要使道德教育高于生活,注重把握道德生活的整体性,突出终身德育的理念;在实践中要构建生活德育化的机制,拓展生活德育化的内容,完善生活德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德育》2009,(12):F0002-F0002
近年来,我校结合首都教育特点,以“科研治学、科技导学、创新发展”办学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德育目标人本化、德育活动课程化、德育实践生活化、德育途径多样化、德育工作系列化、德育方法科学化”为德育工作整体思路,以培养品格高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德育生活化与生活德育化的概念,阐述了德育生活化的理念是对知性德育的超越.德育生活化要使道德教育高于生活,注重把握道德生活的整体性,突出终身德育的理念;在实践中要构建生活德育化的机制,拓展生活德育化的内容,完善生活德育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是困扰德育自身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在众多制约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中,"去生活化"无疑是导致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德育"去生活化"主要表现为德育目标圣人化、德育过程智育化、德育内容抽象化、德育方法简单化。德育"去生活化"是制度化教育与科技理性合谋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林青 《中国德育》2005,(11):64-66
2002年,我们确立了“德育生活化,生活主题化”的德育思路与策略。提出了“德育要源于生活、融于生活、高质量地回归生活”这一主体思想,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有章可循,使孩子的心灵成长始终与生活同步!  相似文献   

8.
课堂文化是指教科书与教学过程中包含的价值观念、教学方式和课堂规范等因素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一种精神文化。苏教版小学德育教材以内容的生活化、呈现方式的“话题、范例、资源”化,触发了德育课堂生活的文化跃迁,即从“以本为本”走向“以生活为本”,从“重文本传授”走向“重过程体验”,从“重结果性评价”走向“重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台湾地区高校非常重视品德教育,德育生活化是其实施品德教育的一大特色。台湾高校通过劳作教育、生活辅导、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体现出将使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作为德育终极目标、将德育回归生活和将德育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特点。台湾高校德育生活化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德育目标联系生活,避免政治化;德育内容联系生活,避免空洞化;德育方法联系生活,避免口号化;德育评价联系生活,避免单一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杜威的德育思想构建生活化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德育思想全面而又系统地构建了生活化德育的合理本质与内核。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作为理论依据,文章解释了生活化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把社会生活作为德育的本源与基础,在新课程的教材上体现了回归有意义的儿童生活的主题;“做中学”思想说明了“经验”和“活动”在生活化德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是形成儿童道德品性的重要教育方法;“儿童主体性原则”确立了德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通过发挥儿童主动性,培养儿童的能力和情感。文章从杜威的思想联系德育实际探讨了生活德育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学生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生活化"德育资源是和脱离生活的"教授化"德育资源相对而言的,它突破并超越了"教材中心性"。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通过"生活化"的形式进入课程,只要有助于养成德行,丰富情感,都可能成为生活化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12.
德育的生活化要求学校德育应从受教育者的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出发并关注人现实生活的需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使主体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道德要求,进而内化为道德品质;德育的实践化是因为德育作为一种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教育活动,它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认知领域,只有在对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转化为一定的道德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所以德育必须实现生活化、实践化。  相似文献   

13.
德育工作细微品性刍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萍 《教育研究》2005,26(10):18-21,70
因人而异、因情而变、融入心灵、多样地、深入细致地开展德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种特性——细微品性。德育研究应从既具有内在同一性又相对独立的认知、制度和操作三个层面展开,这一认识是德育工作细微品性提出的前提性假设。它的理论依据源于德育本质的“人、精神性、内在性”核心关键词的解析和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针对现行德育工作细微品性的种种缺失,从德育工作的制度化、个案化、体验化、生活化和提升全体教师德育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人本化德育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文关怀为主旋律、以提升人的德性为落脚点的德育,提出了人本化德育模式应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以人本化的德育理论系统、目标系统、内容系统、评价系统和操作系统几要素构成。进而分析了其模式的教育目标生活化,教育方式多样化,教育主体多元化的特征。高校人本化德育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德育。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转变德育观念,改变德育课堂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德育课不能再“老师讲、学生听”地满堂灌,而应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化、生活化、自主化、情感化”的新型教育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李季 《教育导刊》2002,(8S):28-32
网络化的影响给青少年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与青少年德育之间存在着多种矛盾。面对和解决这些矛盾。开展网络教育,净化网络化环境,建设网络道德化,培养青少年道德自我完善能力,是“E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一种交往性艺术,决定了德育内容是一种意义关系情境的组成部分。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主要载体,它在德育中的价值不在于将其作为一种知识化的手段而传授,而在于它是否对它的对象产生一种激励作用,这种激励作用的发挥关联到一种生活化的交往德育。  相似文献   

18.
德育生活化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青少年现实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当前,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个体的自我价值选择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给青少年带来诸多影响。青少年作为心智不成熟的群体,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德育生活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在生活中促进个体的德性生成与发展,是对知性德育反思的结果,也是提升德育实效的现实要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以人为本"思想越来越明朗,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围绕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成为德育工作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19.
一、中职德育理念的人本化溯源与德育目标人本化创新(一)中职德育目的根本性指向是学生人本回归德育形式的存在是以人的本质化回归为目的的,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根本性指向是学生对于人本价值的追求与回归。(二)中职德育理念创新实践指向是在德育生活化中发展学生人格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生活化是指高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以生活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途径让大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接受社会的主流思想和道德要求,最终使个人获得自由发展的德育方法。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思潮,它以推崇非理性道德、倡导多元化价值观以及否定权威道德的基本主张影响着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有效进行,突出表现在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模糊、道德信仰的缺失以及道德判断的凌乱等。因此,有必要从后现代语境下德育内容的更新,隐性德育方法的推行以及大学生道德生活化主体能力建设等方面寻求德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