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唐代两篇《牡丹赋》与"甘露之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唐时期,舒元舆和李德裕各自创作了一篇《牡丹赋》,然舒赋作年无考。笔经过认真考察和分析。认为舒赋作于大和九年,早于李赋九年。舒、李二赋所流露出来的创作心态和所表达的主旨,皆与当时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李德裕与会昌灭佛之关系——读《隋唐佛教史稿》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唐代的会昌灭佛便是其中的一次。会昌灭佛,与武宗朝执政的宰相李德裕有很大的关系。史学界前辈汤用彤先生认为李德裕之所以积极主张灭佛,根源于他不喜释氏,进而推论出李德裕因与道教有关联而力斥佛教的见解。①我们认为汤先生的这一见解是存在谬误的。这是由于会昌灭佛的发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根源,它的发生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李德裕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一个封建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3.
译文袁州路有一斗鸡作赌博的人,一向蛮横不讲理,不从事生产,天天抱着鸡喊一些年轻人在市中赌博,意气用事,喜欢斗殴,那些在乡里中当好汉的人都服从他。元惠宗至正年间,袁州路有个总管施行了很多与人民有利的善政,老百姓很爱戴他。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姓臧的,新近作了高官,将要巡察所管的各路,到了袁州路。袁州路总  相似文献   

4.
唐代润州甘露寺,有一位老和尚。李德裕任淮南节度使巡视到这里时,把一根方竹杖送给了这们老和尚。这方竹杖原产于大宛国,质地坚实,切面呈正方形,节须由四面成对地生长。后来,李德裕出任浙西观察使时,又来到甘露寺,当时那位老和尚还健在。李德裕问他:“方竹杖还在吗?”老和尚说:“至今仍当宝物一样珍藏着。”李德裕请他把方竹杖拿出来看看。一看,原来老和尚已经将它修成圆形,并且漆上了漆。李德裕非常惋惜,哀叹了一整天。  相似文献   

5.
傅璇琮与周建国联袂整理的《李德裕文集校笺》是迄今参校它本最广、集珍本之长最多的一部李德裕文集。它不仅为当前及今后的李德裕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全面而真实的文本 ,而且整理者所表现出的那种对历史与现实都能“具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为学术界对李德裕以及中晚唐文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谭勤 《文教资料》2006,(28):29-30
从杜牧送弟入李德裕幕府并写诗相送,积极上书李德裕言政事并热情讴歌李的政治主张,以及晚年在牛党人士掌朝的情况下却强烈要求外放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杜牧并没认为自己属于哪个党派,更没因为牛党对自己友善就盲目跟从,杜牧并非哪党人士。最后从李德裕不用杜牧的原因分析了两个人的行为原因,不能把它作为杜牧是牛党人士的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7.
唐代李德裕,出身名门显贵之家,历经唐代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朝皇帝。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李德裕的为官历程,始终是与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的牛党集团和强大的宦官势力斗争相伴相随。在平定边患、整顿内忧方面,立下了显赫功绩。宣宗即位后,李德裕罢相,牛党之徒白敏中、令狐陶、崔铉等掌握朝中大权,将李德裕贬往海南。共同的政治抱负和相同的命运结局,将李德裕和韦执谊两人的感情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于是,在祭祀韦执谊青冢之际,李德裕写下了《祭韦相执谊文》,表达了对韦执谊的无限思念。以李德裕为代表的许多唐代贬官,为海南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在海南岛的后裔问题,也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谜团。  相似文献   

8.
韦执谊和李德裕都曾经位及唐朝宰相,都出身于世家大族,颇具文采,政治主张上都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但入仕途径却大不相同,韦执谊通过科举入仕,李德裕却是恩荫入仕。在仕途经历方面,韦执谊主要在中央任职,李德裕则在中央和地方交替任职;韦执谊主要从事文职工作,李德裕则文武兼备。然而,两个人的仕途结局都是被贬崖州,骨葬南溟。  相似文献   

9.
赋是我国古代文体之一,赋韵与同时代的诗韵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唐代李德裕在当时的文赋(古赋)成就是较高的,故研究他的文赋用韵不仅可以挖掘出他个人作品中的深层语音系统,而且对揭示中晚唐语音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代江西重赋指的是南昌、瑞州、袁州三府重赋。这三府在元末为陈友谅割据之地,明初朱元璋因政治压制定下重赋科则。三府重赋问题对江西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元末明初这一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他相关问题,希望有助于深入地认识明代赋役制度在各地具体实施的情形。  相似文献   

11.
李俊民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的后裔,在金末元初文坛的名望仅次于元好问。现存词69首。其中多为酬赠词和写景词。其词主要受到陶渊明等隐逸文人的影响,词人在其作品中多表现闲适放旷、高洁平和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12.
李之仪是北宋后期重要的“苏门”文人。他一生的心态曾有过两次重大转型,由早期的用世心态转变为自通判原州起膨胀的悲剧心态和由悲剧心态转变为晚年的庸常心态。这三种心态各是以其权力意志、意义意志和闲乐意志为内驱力的。这三型心态是他一生中各阶段行事为文的心理基础,甚至进一步影响到后人对其人格褒贬不一的评价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李德裕是中国古代具有“政文一体”特征的一个典型。李德裕政治性应用文融骈入散,是骈体应用文的一大创新;论说文持论精警,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文章是李德裕政治生命的产物、见证和组成,由作者兼资文武、英伟不凡的人格胸襟所形成的“雄奇俊伟”“英雄本色”是其散文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潘岳是西晋时期极有争议的文人,他所著《闲居赋》,元好问评其"千古高情",可"拜路尘"积极入仕的潘岳和赋中的隐者形象大相径庭。仕宦、归隐始终困惑着中国古代文人,将潘岳与成功的仕人、著名的隐者相比较,不难发现潘岳将人生的天平倾向仕宦之路,《闲居赋》并非高情之作。  相似文献   

15.
张九龄晚年被贬荆州,既是其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亦为其创作的转折点。虽“惟文史自娱”,有孟浩然、裴迪、李泌等与之诗酒唱和,但毕竟为放逐之臣,身历楚境,直接感受到荆楚文化氛围,深受屈原的影响是其必然。综观张九龄的作品,其中充满了一种达观、超然的精神,这与他少年聪慧,潜心学植,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九龄风度”是“并庄屈之以为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陈樵是元末浙东理学家,他终身不仕,隐居著述,以振兴程朱理学为己任,惜其学术著作皆遗,惟存诗歌《鹿皮子集》四卷。他的诗以咏物、咏怀诗为主,描述了其隐居生活环境,表达了他淡泊独善的追求;他的诗中唱和赠答诗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诗涉及现实内容较多,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另外他还有一些理趣诗、咏史诗等。他的诗歌艺术受时代影响,总体上学唐复古,但不同的体裁表现不同:七言近体学陆龟蒙,七言古体学温庭筠,乐府诗歌和当时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派”相呼应,力追李贺。  相似文献   

17.
钱锺书《谈艺录》主张《锦瑟》"略同编集之自序"能够自圆其说,但不足采信。对"以史证诗"的不满导致钱锺书轻视了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有价值的解诗线索。钱锺书之前的文人,已经用"诗史互证"法对许多古诗做过正确的解释,钱氏所论并不能否定"以诗证史"作为具体解诗方法的实践价值。在张采田、程千帆解诗的基础上,《锦瑟》全诗都可以解释成与李德裕有关:该诗主要为李德裕贬死崖州及归葬事而写,李商隐并由此感喟"万古良相"政治人生的浮沉。  相似文献   

18.
周邦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比较密切。周邦彦道家道教思想的产生与其父周原、叔父周邠的道教思想、行为影响有关;还与其太学读书时阅读的道典及其结交道友有关。潥水为官时茅山道教对其影响尤大,其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道家道教思想倾向,常常采撷《庄子》典故援入诗文。  相似文献   

19.
金末元初著名学者李治一生著述颇丰,在文学上有巨大成就,但流传下来的甚少。从有限的资料中初步探讨了他在诗词创作、散文、文学批评等方面的成就,作为进一步研究李治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