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4期刊出了汤月芹老师的《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以下简称“汤文”)。文中介绍了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教师周武的一个发现:“那些业绩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成绩突出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此外,“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料的潜能和创造力,而这种潜能和创造力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将来各自的社会实践”。因此,周武老师把上述现象命名为“第十名现象”。在汤文的《编后语》中,也援引了某人才成长研究机构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从教近20年,他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做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现在已进人社会,从事不同工作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即在学校实施百分制时,前3名之外,第10名前后一直至20名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成长为“栋梁型”人才。相反,有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周老师称其为“第十名”现象。  相似文献   

3.
同学们的发言,字里行间闪耀着对问题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讨论得比较深刻。 我认为对“第十名现象”的思考讨论,不在乎一定要得出一个存在还是不存在的结论,也不能简单机械地认为第十名最终会比第一名更成功,而是应该辩证地思考现象背后的东西:同样是第一名、第十名,分数的含  相似文献   

4.
“第十名现象”给我们提出了十分严峻的问题,小学时倍受青睐的“好孩子”最终落伍,而不起眼的以分数为核心时成绩平平的孩子却在日后脱颖而出,不得不说,这是片面、呆板的教育评价体系一手酿造的悲剧。多年来,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一直单一的以学生在校成绩为依据,学习成绩包含的内容不全面,而且几乎全部被异化为分数。因此,如果回顾一下自己的受教育过程,就不难看出周武老师发现的“第十名现象”在我们周围是普遍存在着的,在我们身边随手就可以举出一两个自己最为熟悉的例子。“第十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是整个社会评价人才的观…  相似文献   

5.
杭州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从教近20年,他有意识地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作了跟踪调查,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的学生中间,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即在学校实施百分制排名时,第十名前后一直至20名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成长  相似文献   

6.
一、耐人寻味的“后十名现象” 在翻阅、整理学生的成绩表时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小学期间,按语、数二科成绩排列,从二年级(一年级不太明显)时成绩排在“后十名”的学生,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学生的成绩仍在“后十名”中徘徊。到了初中、高中,由于科目增多,“后十名现象”更明显,从初一下学期到初三,按语、数等学科成绩排列,“后十名”学生大多数始终会在“后十名”徘徊,个别学生尽管经过努力,也不会淡出后二十名。  相似文献   

7.
很多同学说“我每次考试成绩都在波动”,很多家长也说“我孩子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稳,有时考到第十名,有时考到第二十名,请问我怎么办呢?”从家长、同学问我的这些问题中,我发现了一个不正常的思维:成绩起伏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实话说,我教了这么多年学还没碰到一个学生的成绩一直是平稳的.潮起潮落,斗转星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所有学生的成长都是波浪起伏的,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不断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一个学生成绩的起伏也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上有一个第十名现象,该现象揭示学习成绩处于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成就远远超过那些成绩处于前几名的尖子生。教育专家分析这一现象后认为:处于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更注重自己兴趣爱好的培养,更好地发展了综合素质,在以后更能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9.
时下,社会上流传着一种“第10名现象”颇耐人导味,出处源于教育界:即当年在校学习成绩在10名前后的学生,进入社会后表现出色,成长为“栋梁型”人才,而那些当时备受教师宠爱的“尖子”学生,跨入社会的大门后就“明珠暗投”,了无生气,反映平平了。“优秀的学生未必一定是优秀的人才”,这如果只是一个偶然情况倒也无可厚非,但形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后就不得不让人寻根求源,思量揣摸了。《世说新语》中有句名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指一个人年幼时聪慧有加,成年后却未必成才有用。此言正是“第10名现象”的最好诠释,但缘由何在呢?一些…  相似文献   

10.
提起名校,人们自然会与其“悠久的历史”、“卓著的社会声誉”和“社会精英的摇篮”等联系起来。名校之“名”何在?“名”在办学理念上。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功能。名校正是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更自觉地面对学生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同需求,切实帮助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更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着手于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真正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接受一种能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教育,使他们在10年或20年后能大面积地成长为各领域的拔尖人才,才是名校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第十名现象”也许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第十名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一直在继续。在这个现象的背后,你会发现:它涉及到如何看待成才、成功、分数、能力,以及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系等诸多现实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天津师大实验中学的部分高中同学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学生说“我只想考第一名”这样的话听得多,但学生说“我只想考第十名”却是头一遭。前几天,听老师们议论着一件新鲜事,一个学习成绩拔尖、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只想考第十名。因为某老师说,无论是企业家、科学家、还是一些伟大的政治家,从爱因斯坦到比尔.盖茨,这些杰出的人物,都是第十名;第一名、第二名的人基本上没有成大气候的(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第十名效应”)。既然这样,我就要舍第一而争第十了。”很显然,某老师所说的“第十名效应”对这位学生产生了负面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第十名效…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间来,教育界人士积极思考、讨论“第十名现象“.它是一些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许多时候,尖子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淡出“优秀行列,相反,许多当初并不起眼的学生竞能日后成才.……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曾经是尖子生却淡出了优秀行列?为什么曾经不被看好的学生后来却表现出色?也许这谜底就潜藏在“第十名现象”中。 周武,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高级教师,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发现了耐人寻味的“第十名现象”。近期,本刊记者在杭州西子湖畔采访了周武老师。  相似文献   

15.
大概是十多年前,有了"第十名现象"的说法。所谓"第十名现象",据说是杭州的一位小学老师周武发现的。1989年,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700多人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学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  相似文献   

16.
为实施素质工程,创建“学习创新”型企业,让职工早日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十里泉发电厂在春节刚过就把生产一线的百余名职工请进了“考场”。这是该厂自去年12月份启动素质工程以来进行的第三次职工调考,也是该厂实行定向培训、跨岗位培训、跨专业培训,为企业培养全能管理、全能操作、全能值班的“三全”人才的新举措。该厂从制定年度培训工作计划入手,对每个岗位的培训内容作了详细规定。为  相似文献   

17.
正当许多家长为孩子不能挤入“前十名”而苦恼万分的时候 ,正当许多教师把全部精力盯着“尖子生”的时候 ,正当许多学校为出过几个“高考状元”沾沾自喜的时候。浙江一位小学教师在长期大量调查统计的基础上 ,发现一个“第十名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 ,“第十名现象”提醒我们 :该反省一下我们相沿已久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真正的好学生?考试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18.
我所是我国唯一的研究冰川学和冻土学的研究中心。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以来.所领导、所党委十分重视十年“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同题,加强了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全所共招收了十届硕士学位研究生70名,六届博士学位研究生9名,现巳毕业获硕士学位52名,获博士学位3名,已聘任为研究员、副研究员各一名,助研25名,成为我所一支重要的青年科技队伍。几年来,我们注重研究生教育与全所科研课题任务、科技人才成长相结  相似文献   

19.
摒弃“马太效应”组织起“汉第凯普竞赛”颖上县教委马少山“马太效应”揭示的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是《人才学》研究的范畴。然而,由于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马太效应”也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学校教育。学生在接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各种“不...  相似文献   

20.
评语     
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的记忆中.帮保留着许多有关成长的点滴,有喜悦,也有痛楚。求学十年,其实也是不断成长的十年。“游鱼”叙述了作从幼儿园那个时小学生活的满怀憧憬的孩子.到成长为一名高中学生的求学成长经历。整篇章紧紧围绕作在求学生活中磨练自己.逐渐成长这条主线来选取素材,其时间跨度虽然很大,但由于选材的精当,章结构仍然十分紧凑。章以求学成长为题材,使用”游鱼”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