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态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关于教师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态度还未见有经验的研究。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问卷,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教师在五个方面的态度进行研究:对办公学校招收流动儿童的总体态度,招收流动儿童对班级教学的影响,招收流动儿童时教师的影响,对流动儿童单独编班的态度,对教育教学改变的态度。对196名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关于公办学校招收流动儿童的总体态度是积极的,但教师对流动儿童入读对教学和自身的影响持消极的态度,对单独编班和教学改变持中立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迁。流动儿童的大规模出现是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人口大规模迁移这一历史事件紧密联系的,由此造成的农村儿童所体验到的由“留守”到“流动”甚至“流浪”的经历,将会重新建构他们的生命历程。因此,在流动儿童的研究中,运用生命历程理论这种把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与有关个人经历、行为和环境的详尽纵向研究数据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才有可能达成我们对流动儿童生命历程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3.
研究者以北京四环游戏小组为研究对象,从关注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状态出发,运用行动研究法,尝试对流动学前儿童开展生命教育,重点是探索适合流动学前儿童实际需要的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编的问卷对家长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态度调查的结果发现:上海家长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持中立且稍微偏积极的态度。在大多数测题上有近1/3的家长持消极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不受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地位、祖籍、子女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意蕴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回到事物本身"来研究数学,追求"数学思想"的敞亮和儿童"数学之思"的显发与弘扬.实践中,通过儿童"生命·实践"的数学化活动--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体验、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生命实践活动创造、生命实践活动表达,达成"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旨趣--"面向思的事情".由此,现象学所带给"儿童数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方法,而是一种"儿童数学"的现象学精神--回归儿童"生命·实践"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对流动儿童学校的合理性和合法化主张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认为流动儿童学校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平等的同时却又制造了新的不平等,流动儿童学校的存在类似于美国1954年前实行的种族隔离教育。流动儿童学校更有利于流动儿童发展的观点更是缺乏证据。所以,在当前我国政府主张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要以"公立中小学为主"的政策性背景下,对流动儿童学校的合理性和合法化主张更应持警醒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回流儿童是从流动儿童中衍生出来的特殊群体,与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相比,回流儿童具有留守和流动的特殊属性。在不同的空间变化中,回流儿童的思想和行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和变化的。只在物质层面对回流儿童实施援助将会忽视他们的内部发展需要。希望是人的本体需求,教育应践行有希望空间的教育或蕴藏希望的教育。探寻回流儿童在空间转换中的希望体验,并进行内在意义分析,可以走进回流儿童的生活世界,用理解与爱开启回流儿童的生命图像;关注回流儿童的身心体验,在教育关怀中呼唤回流儿童的生命意义;重视回流儿童的情感变化,从透视空间中促进回流儿童的生命流动。  相似文献   

8.
"家庭化"迁移浪潮下,如何更好地保护流动儿童权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借助生态系统理论和优势视角,系统地分析流动儿童需要满足及多元福利提供现状,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发展需要和参与需要有较大提升空间;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及交流单一化;流动儿童社区联系脆弱;流动儿童全人发展学校环境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流动儿童、家庭、社区、学校"四位一体的流动儿童权益保护机制,发挥流动儿童的主体性,改善所处的微观系统,从而提高流动儿童权益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9.
石红君 《成才之路》2020,(10):42-43
深度剖析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问题,找准相应对策,能对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问题进行有效矫正。语文教师要按摩流动儿童的学习心理,引导流动儿童的学习行为,重视流动儿童的学习评价,为流动儿童消除一些心理障碍与困惑,让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语文学习问题的矫治,必将让流动儿童的语文学习场域成为生命成长的乐园。  相似文献   

10.
“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意蕴是以现象学的态度——“回到事物本身”来研究数学,追求“数学思想”的敞亮和儿童“数学之思”的显发与弘扬。实践申。通过儿童“生命·实践”的教学化活动——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体验、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生命实践活动创造、生命实践活动表达,达成“儿童数学”的现象学旨趣——“面向思的事情”!由此.现象学所带给“儿童数学”的绝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教育实践与研究方法(如悬置——对教学经验或理论的存而不论、数学的本质探原、返回儿童的生活世界、消解师生主客二分的本质直观等等),而是一种“儿童数学”的现象学精神——回归儿童的“生命·实践”路向!  相似文献   

11.
死亡是人类必须经历的普遍现象,但一直以来人们对死亡的态度是极其消极的。这种消极的态度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对死亡持有歪曲的认识,甚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美国和德国是开始生命教育较早的国家,借鉴他们的生命教育课程建构将有助于儿童和青少年正确认识死亡、珍惜有限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多重流动"是当前"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民工家长的流动造成其正常的生存状态的异化,并使其子女的社会角色发生转化引发诸多包括被接纳问题、适应性问题、认同感问题,以及对流出地农村教育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问题等等社会教育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监护类型自身的缺陷使被监护儿童受到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影响,而"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徘徊使流动个体学前教育缺失、罹患"流动综合症"并造成辍学比例升高、教育管理环境混乱等诸多不利儿童发展的后果.但不可否认,流动对儿童成长也有正面作用.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高度关注并努力兴其利除其弊.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进行了探讨。对21名流动儿童深度访谈的结果发现:受访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较好;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呈现三种类型:U型、J型、水平线型;长期习得的外显行为、内隐观念、人文环境、学习成绩是几个较难适应的维度。在对三种适应过程进行比较后,提出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过程理论,认为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更全面、更清晰地描述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首次提出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发展阶段理论,本研究对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但结果的推广性还略显不足,需通过后续研究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14.
父母爱孩子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这份爱穿越空间距离,传递给留守儿童,让爱流动.换言之,留守儿童原生家庭不缺乏爱,但缺乏爱的流动.湖北省监利县弘源学校"蔡辉雄心理名师工作室"长期致力于留守儿童生命状态和心理维护的研究,认为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是让爱在原生家庭流动起来,不因亲子分离而让爱的涓涓细流中断、干涸.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考察父母身份认同行为、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影响及机制。使用问卷法对来自北京市四所公立学校、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858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父母身份认同行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家庭环境在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与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中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家庭环境会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会通过家庭环境来影响流动儿童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同属于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目前,这两个群体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同时,在研究和工作过程中又存在很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或注意的事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大,增速快,且仍有较大幅度进一步增长的可能,由此带来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我们在研究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时,要突出重点人群,如:大龄流动儿童、留守女童、学龄前留守儿童、独自留守儿童、跨省流动儿童等;也要突出重点地区,如:主要接受流动儿童的城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分布地区等。同时,要注意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内部差异,区别对待,避免把他们“标签化”。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要统一确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整合研究力量,规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教养态度、观念和行为以及非言语表达的综合.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280名流动儿童,探讨其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权威性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类型有忽视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权威型四种,有66.7%的农民工教养方式不恰当.(2)流动儿童父母权威性有较高得分的人数占全体人数的46.2%,农民工在子女眼中父母权威性未达到理想水平,有待提高.(3)流动儿童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和父母权威性较高得分的比例随农民工文化程度的提高、流动时间的增长、亲子交谈频率的增多而加大;“同时随迁”的流动儿童中,其父母权威型教养方式和父母权威性较高得分均大于“随后随迁”的流动儿童.(4)农民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增进亲子间的沟通,做到以身作则,为子女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以此改进其教养方式,并在子女中树立较高的权威性,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流动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由多个利益关系"交叉点"和多个矛盾的综合反映,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农民工自身的因素,还有教育制度、户籍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约。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协调、共同努力,首先从观念上转变对流动儿童的歧视态度,还要在制度建设、办学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以保证流动儿童基本的受教育权利,满足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实现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同属于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目前,这两个群体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同时,在研究和工作过程中又存在很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或注意的事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规模大,增速快,且仍有较大幅度进一步增长的可能,由此带来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我们在研究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时,要突出重点人群,如:大龄流动儿童、留守女童、学龄前留守儿童、独自留守儿童、跨省流动儿童等;也要突出重点地区,如:主要接受流动儿童的城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分布地区等。同时,要注意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内部差异,区别对待,避免把他们"标签化"。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要统一确定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整合研究力量,规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所流动儿童专门学校,常州市蓝天实验学校的生命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蓝天的孩子因为特殊的生存环境影响了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与人交往的礼仪和对负面影响的认知力。为了帮助流动儿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我校本着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因地制宜,立足校本的原则,以健康教育、绿色教育、赏识、礼仪教育、法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