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代社会心理学中的双文化个体、多文化个体概念是基于国家跨文化心理学、民族跨文化心理学、洲际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而言。就中国国内文化类型而言,有区域跨文化、城乡跨文化、阶层跨文化、行业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特别是城市中的阶层、行业、区域文化更加多样化,双文化个体、多文化个体的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往往是引发社会心理矛盾的文化心理根源。建设心理健康文明的城市和和谐社会,必须采取对策,化解双文化、多文化个体的心理矛盾,以促进跨文化心理的适应。  相似文献   

2.
学院文化是基于某个学科或专业在特定的学院范围内集中体现出来的特征性文化,它相比校园文化具有学科性、局域性、开放性、超前性特点。学院文化可作精神性表达和外在表达。在学院文化管理上应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管理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分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霍夫斯蒂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不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这五个文化维度从跨文化管理的角度透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从事跨文化管理的工作者更加明晰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英语专业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对母语和目的语的相关文化预设缺乏了解,容易产生母语文化误读、目的语文化误读和跨文化误读。因此,英语专业文化教学应注重输入母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和跨文化预设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减少文化误读。  相似文献   

5.
文化过滤是跨文化转换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它存在于所有形式的跨文化转换当中。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跨文化转换,翻译即是目标文化对源文本与源语文化实施文化过滤的过程。在借鉴比较文学、跨文化戏剧等相关学科"文化过滤"思想的基础上,探讨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厘清"文化过滤"、"文化过滤层"等概念,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文化过滤的主要形式与作用机制等问题,提出具有一定普遍适用性的翻译文化过滤模式。  相似文献   

6.
文化全球化展示的是多元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的丰富景象。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文化移情能力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效能,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切入跨文化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介绍了社会文化理论的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哲学倾向,描述了跨文化外语教育的特征,从二语习得的研究角度指出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为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和文化宽容研究是语言研究者的重点和热点。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入手,首先阐释迁移、文化迁移、文化负迁移,界定文化宽容及其文化内涵;其次深入分析文化负迁移表现层面;培养汉英文化宽容和克服文化负迁移的方法和措施;最后给我们提供跨文化交际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席莉 《海外英语》2013,(6X):249-250
空缺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和认知那些由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差异而导致的存在于一种文化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文化空缺现象,有效预防和避免不必要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使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进行。英汉数字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文化空缺难免影响跨文化交际。对英汉数字文化中的文化空缺的对比可帮助人们认知和接受异文化中的空缺现象,架筑英汉语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在日益深入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数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异质文化的根本属性。随着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不断得到肯定,探讨文化移情观照下的数字文化研究,可以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1.
黎铎 《教育文化论坛》2010,2(2):110-114
文章对作为地域文化范畴的遵义"沙滩文化"这一概念是否成立进行考察,通过分析其文化构成要素及内涵,探讨其时间、空间界限。认为"沙滩文化"这一地域文化概念,是能够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经济作为人的基本社会活动,必然受到人的化因素的制约。以往的经济学研究未能对经济发展中的化因素进行深入探讨,这是一大缺憾,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形成其化、而化又制约其经济活动。化的基本内容就是经济意识。化变革对经济变革具有前导作用。经济变革则实现化变革。  相似文献   

13.
潮文化的修学旅游开发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独特的地理文脉和现代生态,潮文化实质上是中华古文化的活化石,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修学旅游开发价值;以潮文化丰富的内容为资源的修学旅游,具备广阔的市场潜力,符合旅游发展趋势;应该抓住当前政策机遇,深入整合,科学规划,开发为修学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4.
在形态学视野下,沂蒙文化是一种具有自己的结构和性能的形态。沂蒙文化形态的各种表现形态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了沂蒙文化形态的结构。沂蒙文化形态是具有沂蒙地区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态,具有渊源深远、地域性、多元性、多样性、经世性、开放性等特点。从历史地位看,沂蒙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巴蜀文化”应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巴蜀文化”,即中国西南地区以古代巴、蜀为主的族群的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其时代大约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前后延续上千年。从考古学上确认巴蜀诸族群的文化、并形成巴蜀文化区,是建国以来两周考古的一大收获。“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包括四川省与重庆市两者及邻近地域在内的、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的、包括地域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相似文献   

16.
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范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英文化有责任来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套批评机制。这一机制不是试图阻止大众文化的发展或者否定大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是要给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一种监督,一种超越的理想,即一种具有人文精神关怀的终极价值尺度。本文着力探讨的是,如何发挥精英文化现代人文意识的启蒙与批判作用,积极促成大众文化的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7.
吴文化历史悠久,包罗万象,是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研究者众。《吴文化概说》另辟路径,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视角全景展现吴文化的历史与当下,也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以全景展现观照当下为视景,《吴文化概说》之研究视界、内容架构、视角着眼以及其对吴文化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均有创新与突破,大有总结与评述之必要。  相似文献   

18.
武当文化是深受道教精神陶铸的名山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武当文化的主要内容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则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无论是从武当文化的主要内容来考察,还是从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采探究。武当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和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是旅游英语专业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参照公共课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流程,笔者尝试开发了这门课程。对这门课程重新进行定位,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选定了恰当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教育和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育技术纳入文化视界中加以考量,旨在揭示教育、技术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场域论为指导,尝试架构教育技术文化场,进而提出文化进化"流"模型,深刻阐释了教育技术文化演进的动力机制。教育技术文化场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