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时间是生命的本质存在,时间意识体现为诗人对时间的独特感知和把握。在中国新诗发展的不同时期,诗人的时间意识也体现为不同的特征,既有对传统时间意识的承传,又有对主体性时间意识不同姿态的演绎。通过对新诗时间意识的特征性考察,意在揭示现代诗人的精神发展状况,并对新诗的主体性特征作出观照。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成为新诗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地,以穆旦、郑敏、杜运燮等为代表的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用全新的艺术视角观照自己深切关注和亲历的现实生活,以更加新颖独到的表现手段体现了更为深刻的生命存在价值,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书写了独特的“战时风景”。从他们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可以明显地见出深受西方现代派诗人T.S.艾略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荒原意识”、诗歌观念和词语及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郑敏是跨越中国现、当代两个时期的重要诗人,在长达60余年的诗学探索中,她的诗歌写作和诗学观念受到了西方诗学的影响。除长期浸润其中的诗人里尔克之外,她还受到了多恩、华兹华斯、艾略特、庞德、威廉斯、布莱、阿胥伯莱等英美诗人的影响。在郑敏整个的诗学发展中,早期诗风的形成主要得益于里尔克。里尔克深刻地影响了郑敏早期诗歌的风格乃至她的生命气质,这种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不可替代的;自1980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越来越频繁地进入郑敏的视野,从而成为她后期诗学和文化观念的重要支撑;不过,尽管她糅合了众多英美诗人特别是布莱的诗学滋养,但占据其影响核心的则是德里达。里尔克和德里达构成了郑敏诗学资源的两翼,他们清晰地勾划了郑敏诗学的富于启迪意味的嬗变轨迹。尽管郑敏在其诗学探索过程中不时显出主体身份的焦虑,但她在里尔克、德里达等西方诗哲影响下所进行的借鉴与转化.其努力是出于自身乃至中国新诗自我建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绝句创作艺术的角度,论析了绝句诗歌画面中因审美视点的不同及移变,在诗歌画面的空间展示及诗歌意境的铸造上的独到之处。概括出“平远眺视”、“旋回游视”、“俯身悬视”三种主要的视觉审美方式,揭示出在此不同视点观照方式中所蕴含着的中国古代诗人传统的审美空间意识和艺术精神,为另辟角度,进一步剖析、体味“诗中有画”的艺术审美境界作了一定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之初归来诗歌的现代性精神取向主要体现在其鲜明强烈的反思精神、现实精神和人道精神三个方面。80年代中后期郑敏、牛汉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将生命潜意识、梦幻作为诗歌表现内容,突出主体在现代理性社会中的生命压抑感,这种反理性的现代性精神显示了个别归来诗人后期已经超越回归五四启蒙现代性阶段,进入了新一轮的艺术探索,作为有着共同情感、精神指向的归来诗歌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6.
论杜运燮诗歌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运燮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他的作品以揭示现实的负面因素或对其给予讽刺作为主要手段,但这只是他的诗歌艺术特征的一个方面。诗人所要表达的更是生命的理想与渴望,他通过多种艺术手段揭示现实与生命中的负面因素,是希望表达自己所感受和期待的生命的真实与本质,从而引导生命与现实朝着健康、理想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诗坛“常青树”的郑敏是当今创作力最为旺盛的诗人之一,她的少年时期正是20年代新诗的发源开创时期。郑敏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生涯。她与穆旦、杜运燮一起被誉为联大“三星”。郑敏处在一个诗的环境中,受西方学影响很大。郑敏认为诗歌应该绝对自由地发展,应该千变万化的多元。郑敏看中诗歌的艺术性,并致力于探索汉语诗的美感。她的创作时间很长,前后期由于时代变化,其诗风有变化,但前后期的一贯性也是十分明显的。读郑敏的诗,总感觉到她的诗思想深刻,意象变幻不定,色彩浓重,还有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她崇尚宁静的自然美,并在这种宁静之中体现出生命的坚韧、顽强。  相似文献   

8.
曹丕诗歌的独特悲剧意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矛盾的时间取向,即在生命时间取向上他既选择了“相对”时间观,又选择了“一致”时间观;一是矛盾的观照方式,即个人观照、历史观照和宇宙观照三者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地震国殇之时,全民心痛,与抗震救灾有关的诗作大量涌现,形成了“地震诗潮”。这启示我们:诗歌并未退出公共生活,只是诗人要重新寻找诗歌介入公共生活、向公共领域说话的有效方式。国难过后,未必就会出现诗歌繁荣的景象,但这一次诗歌的勃兴,为诗歌重返现实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试从观照现实、饱含真情、心怀忧患三大方面探讨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研究中国和世界诗歌的历史和现状出发,较为深入地论述了诗歌的艺术精神。在形式上采用了中国诗论的锦言、片语的感悟形式去进行论述,就每一则每一片段来看是相互独立的,通篇又由诗歌不可分割的艺术精神相联结。在内容上,文章差不多涉及到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各个方面,并有生命、哲学、宗教诸方面的体悟渗透其中,是在现代意识观照下写出来的一篇新的诗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伊朗民族电影旗手的阿巴斯电影显现出虚构与真实、故事与纪录迷一般的纠缠,使用“自我反映手法”捕捉当下生活体现了他对此在人生的完整关照,也体现了他对人生之真相的哲学思考,人生的存在在阿巴斯的那儿成为电影的实体,透过影像和故事,从阿巴斯电影中折射出来的是他关注人生的悲悯的人道眼光和宽广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2.
刘章在大跃进的年代走上诗坛 ,虽然诗歌受时代政治思想观念的局限 ,有图解概念、粉饰生活的一面 ,但作为“农民诗人”、“庄稼人的儿子”,仍有植根于农村深厚土地中的好诗贡献着特殊的审美价值。经过“文化革命”十年浩劫的砥砺 ,他的诗从单纯、清新、欢快而转向深厚、深沉、凝重。尤其是“文革”后期和以后的新时期 ,刘章面对现实的吟唱 ,追求的都是生活的真实和诗人“自我”的忠诚 ,同时不少诗篇又以其饱含人生体验和生活哲理而达到“无我之境”。其《南国行》标志着刘章诗风的巨变 ,无论内容、形式和情调都与前大为不同。这个在诗苑四十年不断探索、辛勤耕耘、成绩卓著、硕果仅存的“农民诗人”,他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3.
修身思想是王艮学说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王艮站在心学的立场上,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提出了关于修身的理论学说.他以“身本”作为其修身思想的理论基础、以“正己”与“安身”作为其修身实践的根本途径,以“成圣”作为其修身理想的终极追求.在这三个层面的统一中,彰显出其修身思想中既张扬道德理想,又依托于感性生命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缘情”:朱熹治经之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治经时反思的依据乃是“人之常情”,中国哲学家常以“常情”作为反思依据而“缘情察闻”。“缘情察闻”之所以既可能又必要,乃是因为自天地以观之则必然存在“人之常情”。“人之常情”与“常识”不同,它的存在也并不否定认识的必要。作为反思依据,中国所谓“常情”与西方所谓“理性”并非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5.
人们往往比较关注闻一多留美期间以及回国以后这两个阶段的诗歌创作,而对其在清华读书时期的早期新诗创作重视不够,理解存有偏颇。有学者认为其早期新诗的总体特征是带有初涉人生、初入宇宙的孩童在睁开婴儿般的双眼时的新奇、神秘、欢喜的色彩。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儿童眼光、儿童心理、儿童情趣并不是闻一多早期诗歌所要表现的终极内容,而只是诗人观察与感悟外在世界的一种独特方法,是诗人把握与表现社会人生的一种思维范式和艺术技巧。艺术化地抒写人生感悟,是闻一多早期新诗创作的基本特色;同时他的部分诗歌作品也带有明显的理性过胜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袁可嘉的诗在内容上切近社会现实,真实反映了反动统治的黑暗腐败,以及民众的悲惨生活;在艺术上,则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象征、通感等手法,追求多层次的含义;其诗语言机智、冷隽、幽默。由于知性这一九叶派诗人共同的特点,使袁可嘉的诗蕴涵深邃的思想,使他能更加深刻地揭露当时社会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17.
李白写有大量的妇女题材诗,其诗中的女性主体往往是诗人为了排解一己的逐臣失意之憾而成为自我欲望、焦虑的转化投射,成为男性情感和欲望的象征符码.李白往往假托蛾眉诉其衷肠、释其心曲,在诗中进行自我主体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岑参诗歌尚巧主景的特点在其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已有体现。其早期诗歌中表现出的归隐之念只是诗人在不同生活阶段的情感体现。  相似文献   

19.
弗罗斯特用传统的创作手法在其诗中表现了他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生活现象等现实问题的细致观察和沉思。这些诗歌真实地表明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和理想形成的独到见解。梦幻般的理想是他缓解人生压力的手段,是他脱离所面对的现实翅膀;现实虽然冷漠残酷,却是这种理想的坚实基础。他对现实和理想的认识过程也是他对其自我人生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西方诠释学中,利科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传统诠释学理论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语义学、精神分析与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成果,以反思作为中心线形成了自己的诠释学思想。从总体上看,利科诠释学思想历经了现象学诠释学、文本诠释学、自我诠释学三个阶段,但这个三阶段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利科诠释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