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化时代要求教育信息化。面对教育信息化,教师还存在许多与之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加强师资建设,必须制定优惠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制度;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逐渐消除教师对信息化手段的畏惧与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2.
西部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部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必须把服务于教育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首位;同时要加强西部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尽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养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另外,西部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还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注重优化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外部环境;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教育信息的投入。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育——一种崭新的现代教育模式在世界逐步形成。这一教育模式将对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冲击,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发展的机遇。信息化教育与国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信息化教育下形成的“创知教育”模式;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与全国中小学教育情况比较;信息化教育为民族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机遇等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探讨的。  相似文献   

4.
解读老年教育信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入手,解析了老年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然后对老年教育信息化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进行了阐释;最后对老年教育信息化的可行性进行了诠释,对其方法与途径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试论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师培训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高校教师培训目标、内容、模式、方法和手段等的影响,提出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要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工作,提高发展信息化的认识;更新培训观念;加快高校教师培训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培训的现代化程度;建立政策导向机制,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专项培训;探索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模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构筑教育信息化环境是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切实抓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7.
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培养学习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本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培养问题:一是树立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观点;二是掌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理;三是进行信息化教育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北京城区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这属于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问题,对全国来讲具有很强的先导意义。因此,本文在首都教育大战略的视角下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如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制度,均衡发展各校;在区域机构人事方面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建设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评估体系;加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库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从而促进首都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伍昭嫦 《教育探索》2003,(10):43-45
目前,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集中表现在教育目标、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和教师信息技能培训等方面。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重视,政策引导;重视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视教师信息技能培训;企业应积极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教育信息化工程。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在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布推进;社会参与、产业运作;协调发展、提高质量”的方针,促进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特别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设备、技术的引入,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而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直接参与,其教育技术能力直接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早在2001年初,我市就将教育系统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工作纳入全市教师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通过几年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文章首先梳理教育信息化支持下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困境及国内外相关文献,接着基于西部X省的大规模调研,从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研修与培训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三个方面分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信息化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建议:筑牢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学校管理保障机制;开拓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优化教师考核与评价体系;提升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强化信息化教学反思。研究结果可为教育信息化促进乡村振兴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世纪教育会出现六种主要的发展趋势:一是科学教育与人教育融合;二是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三是教育普及与提高教育质量并重;四是教育的民主与民主的教育进一步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五是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六是学习社会逐步形成,终身学习体系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3.
从集中到分散,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一环。本文主要阐述了计算机从集中走向分散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其依据主要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学生是应用计算机的主体;计算机的功能决定了计算机必须进入教室;借鉴国外经验。最后,本文论述了随着计算机从集中走向分散,步入教室,必将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第二次革命,促进教育信息化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现代教育、教育技术、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下管理机构精干化的必要性;阐述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一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与信息化相适应的新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明显优势;并指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实现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目前,在国内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网络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信息化建设重点已转移到软件建设和应用开发上,重点关注资源整合和应用集成,关注“数字校园”整体能力的提升。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帮助用户增强对信息的访问,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增强相关性,应对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努力使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创新的教育模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有关“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启动,全国各地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城域教育网建设加快,我国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的比例也从1999年底的123人一台提高到2004年底的35人一台;全国有15万所中小学能够开展信息化教育活动,占全国中小学校数量的20%;全国建设了100所高水平的信息化教育示范学校和1000所信息化教育实验学校,建立了一批信息化教育实验区,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教育;50万名中小学校负责人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干部、300万名学科教师初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7.
博客——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新工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主旨就是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一方面教师教育信息化要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另一方面要对教师教育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建设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信息资源,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排名&数据     
《教育信息化》2005,(7X):6-6
中国地方教育门户网站排名前十;2007年中国网络教育市场将达296亿元;86.2%与41.8%:城乡校园信息化差距依然存在;日本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三个障碍;社科院2005年互联网报告数据。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全面、深入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过程、信息技术、教育信息资源。三个基本要素中,信息技术是基础,没有信息技术就无法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是核心,没有教育信息资源,就没有教育信息化过程。下面以美国和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比较入手,找出差距,提出对策,以促进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呼唤教育加强创新,深化改革,寻求新的突破:必须进一步坚持民族独立性,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素质教育;尽快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品位;深入开展创新教育;以加快学校自身的信息化步伐为基础,实施广泛的信息教育;实施广泛的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