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周易》较早提出了"一阳一阴谓之道"的著名论题,这是对《周易》这本古经中包含的阴阳哲学的高度概括,而《周易》中的婚姻思想,即是以乾坤交泰,阴阳二气相感为基础,但又参考了许多因素,比如说年龄等因素,并非止于身体本能之欲望,本文以《周易》中说阐述阴阳相辅相成思想为切入点和基础,简要分析了《周易》中体现的求婚、订亲、迎亲等场景,此外还分析了对偶婚、抢夺婚和姊妹共夫等婚姻风俗现象。  相似文献   

2.
选取具有普及性和代表性的奥运项目,对竞技体育的美学形态与本质进行了分析。首先,从中国古典阴阳美学出发,按照各个项目对人体素质和技术环节的不同要求,将竞技体育美学形态归类为极阴、极阳、中阴、中阳等,然后再从中国古典"和"观念出发,对竞技体育美学本质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3.
"书法艺术"经历了由书写到书法再到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书法创作的意义尤为重要.文章就从书法创作的特点、方法和准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概说     
一、太极拳命名的由来“太极”一词源出《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古人是把“太极”作为宇宙的本源看待的,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天下万物皆可分阴阳,阴阳是两种对立的因素,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后人吸取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把太极的阴阳学说与拳术结合,用太极“阴”“阳”的哲理解释拳理,逐渐形成太极拳术。到清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  相似文献   

5.
书法创作缘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需要,无意识与书法创作的关系复杂而微妙,但无意识的巨大创造功能庸毋置疑,在书法创作活动中,无意识的过程是主要的,剥夺这样一个过程就等于是完全取消书法艺术创造。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就是"书初无意于佳乃佳"。  相似文献   

6.
很多书法专业学生,因为在高考前有一定的临摹字帖的能力,所以在入校后的书法学习阶段,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临摹书帖的重要性,而一味把注意力放在书法创作上,导致书法基础不牢,创作水准不高.要关注临摹在书法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为学生今后的书法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教学中,临摹与创新关系的处理是学生学习书法的难点,临摹与创新之间的转换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创新是由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开始,从中汲取古人的技法、思想和审美。临是创的前提,创是检验临的结果,二者相辅相成。转到换是关键,是学古、汲取和完善的过程。临到创的转换也为学生所普遍困惑,处理好临与创的关系,探索书法的艺术规律,为我们提供追摹古人的契机,化古为新。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中“阴阳思想”进行了梳理分析。“阴阳”从最初的自然现象解释、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论的“入场”,再到认识论、实践论的“出场”,早已不再是迷信的符号,而是在历史语境中自觉地进行动态转化,进而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思维模式,这对中国传统身体技艺——武术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阴阳”对各个方面影响广泛,其中武术受阴阳学说影响非常显著的领域之一。在传统武术的文化塔顶上,闪烁着中国哲学智慧的辉光。浑然无迹、有感皆应既是这个武道的生动体现,又是阴阳互济的契合结果。明阴阳之变,求天人合一,是传统武术希冀穷神知化,以具天地精神的一个基本道枢所在。阴阳全方位地统摄着武术的器物、制度和精神层面,基于此,我们从外显、中间和内隐三个层次进一步理解“一阴一阳谓之道”和“一阴一阳谓之拳”的中国武术阴阳思想。鉴于“阴阳思想”全方位地表现在中国武术的各个层面,其中器物层表现为阴阳相济的十八般武艺,制度层表现为内外双修的金科玉律,精神层表现为动静中和的技击超越。正是受到该思想的影响,中国武术才能够从一种注重器物属性的“活命之术”、“技击之能”不断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强调精神属性的“修身之术”、“艺术之能”,最终成为中国人实现“技观阴阳”、“由技入道”的切实载体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书法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学士为它的繁荣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历史地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书法队伍,留下了丰富的书法论著和被称为墨宝的书法作品,这些艺术财富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园地.八十年代以前,书法指的是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而创作的抽象造型艺术,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学艺术春天的来临,随着书法热的兴起,出现了以钢笔为主体的书写工具创作的硬笔书法,作为中国艺术园囿中的一株新苗,它的成长速度之快,令人眼花镜乱,目不暇接.短短的十年里,它已拥有一支比较庞大的队伍,好多以前从事毛笔书法的人也跻身其中,软硬兼施,进行探讨和创作,作为一门艺术,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的同异、发展,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探索和研究.下面我试将毛笔书法与硬笔书法作一比较,以就教于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10.
布莱克的创作灵魂就是他的诗学理论——"第一原则",而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诗性才思"。结合对其作品的分析,本文从独特的视角、浪漫的想象和理性的思考三方面对布莱克的"诗性才思"进行了解读,从而阐释了"第一原则"的内涵,也发现了布莱克成功的秘密。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找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结合点,越来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戏剧进课堂"的实践,可以总结出玩、读、演、创等适合低年级语文课堂使用的"教育戏剧"方法。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引入戏剧元素,开展创作性戏剧活动,可以达到让学生亲近语文,提高课堂效能,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效果,最终让老师和学生从中受惠。  相似文献   

12.
《送别》是李叔同先生借美国音乐家J.P奥特威创作的《梦见家和母亲》的优美旋律和我国古体诗词的悠长意蕴,二者完美结合、浑然天成创作的一首学堂乐歌。整首歌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期为妙谛"的中国美学传统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前,曾国藩书法研究成果较少。20世纪80至90年代,曾国藩书论研究者认为曾氏书法的大源为理学,他在书艺上强调功利性与艺术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21世纪以来,学界基本一致认为曾氏书法的大源是道学,因之形成了曾氏书法阴阳美学说。继而展开曾氏书论研究并将曾氏书论成因向纵深推进,认为曾国藩书法思想与书法风格的形成与其家庭背景、湖湘文化等紧密相关。总体而言,近30年来的曾国藩书论研究方法相对单调,研究视角相对局限,曾国藩书论的当代价值转换研究尚处于空白。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以突出展览和观赏效果为目的的"展厅书法"创作获得了发展,而书家们也以此为方向,从形、色和奇等入手,在书法的视觉形式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我们在追求新思想、新观念和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时,应认识到书法是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书家对书法创作应理性的回归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现代艺术理念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融通。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刘健合同案”出发,讨论“阴阳合同”对运动员的潜在威害。并从法律角度分析足球职业联赛中“阴阳合同”的法律效力。研究认为:出现在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中的“阴合同”和“阳合同”都具备法律效力。足协在处理“阴阳合同”时候,应当严格按照备案合同执行,同时“阴合同”对俱乐部和运动员均有法律约束力;“刘健合同案”反映出足协在合同管理上的不规范;限薪缺乏科学性。建议足协对备案合同进行制度化管理,加大合同审查力度;科学化限薪;建立我国的体育仲裁机构。  相似文献   

16.
黄河文化的生殖崇拜现象是中华原始文明出现的前兆。"原始阴阳观"出现于普遍"生殖崇拜"的原始社会,是易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伏羲易思想源于"原始生殖崇拜";所以,伏羲有"春神"和"一画开天"之誉。  相似文献   

17.
书法欣赏是整个书法创作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欣赏者面对书法作品所进行的一种审美感受活动.相对于其它艺术门类的欣赏来说,书法欣赏又表现出自身的审美特点,具有再创造与再评价、抽象性、情感性、模糊性、共同美等重要特征.只有把握了这些艺术特征,欣赏主体的创造性才能在书法作品欣赏过程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获得理想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四创"型人才培养有着密切关系,必须以人为本,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空间,从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学生素质两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性,实现其培养"四创"型人才之现代教育功能和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书法创作模式步入了多元化、多样化的格局 ,并且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一定的流源倾向 ,如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现代派、明清调、书法主义等  相似文献   

20.
傅山的书学思想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政治伦理层面的,一是艺术技法层面的。就政治伦理层面而言:一是提出了"作字先作人"的观点;二是提出了"四宁四毋"的观点。就艺术技法层面而言:一是推崇天然浑成的艺术审美境界;二是倡导取法篆、隶的崇古价值取向;三是重视书法实践中的法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