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艳菊  何群香 《海外英语》2014,(22):213-215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在叙述四个西方人在天堂般的香格里拉神奇历险的同时,成功塑造了极具神秘色彩的两个东方人喇嘛张和满族公主罗珍。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作家对东方人的塑造,力图揭示作品中的中国人不论是被赞扬还是被贬低,被理想化还是被丑化,都在为西方文化的存在提供参照物,帮助其确认自身的价值。西方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俯视东方,而东方从未被真正被表述,永远沉默地位于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2.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3.
张艳菊 《海外英语》2014,(19):200-201,214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4.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消失的地平线>,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香格里拉.文章拟从乌托邦思想和东方主义角度分析<消失的地平线>,作者希尔顿将西方文明融入到中国的香格里拉,并且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充满了民族优越感,其实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只是西方社会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5.
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以西方的想象视野为出发点,构筑了中国西藏的香格里拉这一神秘梦幻的乌托邦世界。但即使在理想世界的香格里拉也不可避免地充斥了世俗与丑恶。面对社会环境的诸多矛盾,小说人物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痛苦地徘徊,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成为了社会和时代的多余人。  相似文献   

6.
张艳菊  何群香 《海外英语》2014,(20):227-228
詹姆斯·希尔顿在其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缔造了香格里拉这么一个多种宗教共存并相互取长补短的政教合一的理想圣地,并且作品中不乏作家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溢美之词。通过对作家宗教话语的深刻解读,文章认为希尔顿力图将中国的儒家思想作为有力的思想武器来实现其社会变革和文化批判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作家从文学作品的想象和虚构过渡到期待社会政治变革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贡献之一就是首次将香格里拉这一“乌托邦”和“天堂”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文章通过对小说中中西文化杂糅现象的分析,力图揭示作家文化多元的意图无法掩饰其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西方对香格里拉的接纳和认可是以对西方文化的尊崇作为前提。只有通过与西方文明的交织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这一被边缘化他者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艳菊 《海外英语》2014,(21):227-228,230
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贡献之一就是首次将香格里拉这一"乌托邦"和"天堂"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文章通过对小说中中西文化杂糅现象的分析,力图揭示作家文化多元的意图无法掩饰其强烈的文化优越感,西方对香格里拉的接纳和认可是以对西方文化的尊崇作为前提。只有通过与西方文明的交织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这一被边缘化他者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被称为\"海洋小说大师\"。在他的代表作《台风》中,中国人被严重边缘化,他们无名无貌无语。在台风到临时,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无能与野蛮,更是被康拉德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试以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观点,分析《台风》中作为\"他者\"的华人群像。  相似文献   

10.
胡燕  黄荷 《文教资料》2009,(12):14-15
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表达了作家对中关文化能和谐相处、相互融合的期许,但是小说中在西方长大的女儿对母亲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排斥态度正是西方社会以东方主义的种族中心为出发点.排斥被视为“他者”的非西方文化的典型范例,她所刻画的中国形象仍然是西方文化所折射的“他者”形象。华裔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和尴尬处境使她们的文学创作流露出身份多重性的困惑.她们的作品既表达了对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渴望,又传递了对自己祖先文化的追寻与确认。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华裔作家经常对秉持中华传统文化的老一代移民和完全西化的亚裔青年同时采取他者化的书写策略,在对这两类形象的反思与批评中,华裔作家反省、认识自我,试图厘清自身的族裔文化特性。在短篇小说《爱的痛苦》中,华裔作家雷祖威通过庞氏母子的形象塑造展示了其对华裔族裔群体的身份认知。  相似文献   

12.
针对语文学科独立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存在的形式单调、缺乏生趣、效果不明显等弊端。认为学科联姻是高中口语交际训练的一种途径。提出了汉英互译、评述历史、时速辩论、模拟导游、数理诗词、实验叙事等训练高中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具体方法.从而也使口语交际成为全校教师共同的事业。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云南省一所二类本科院校英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对《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在使用中的评价进行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该教材的主要编撰特点、要求与调查对象对该教材在实际使用中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实际使用与教材培养目标之间;(2)使用者感知的实际难度与教材分级设计之间;(3)教材题材选择的丰富度、针对性与使用者的需求之间;(4)师生实际使用的困难度与教材内容结构编排的合理性之间;(5)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与教材可提供的可用资源之间。据此,就教材编写、教材选择和使用中应考虑的因素和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回溯台湾文学重返祖国文坛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纳入台湾文学的历史变化入手,围绕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整体形态之一部分的台湾文学,在深层观念背景和两岸现实关系的复杂变动中所经历的多方面影响,展开细致辨析和深入反思,进而论证指出,在一国两制的政治构想基础之上,寻求建立一个足以全面超越和包容两岸文学、文化现实隔阂及差异的统一国家的价值认同模式,在文学观念实践中具有迫切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解莹  顾玉军 《林区教学》2021,(1):114-117
课堂教学中师生话语伦理趋向于"我—他"主客位分明的二元论割裂,其导致现实困境中要么学生话语主导课堂教学走向,要么教师话语占据规范支配地位,从而使师生话语伦理走向关系主体而非责任主体.因此,从"他者"思想出发,在摒除"唯我论"的前提下重新构建师生话语伦理,一是认同"他者"非同一性为学生话语留有表达空间,二是建构"他者"责...  相似文献   

16.
恋土情结是乡土小说的基本主题之一。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和茅盾的《农村三部曲》都生动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他们虽然都体会到了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但对于农民背离土地这一现象却有不同见解。是赛珍珠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茅盾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了二者的分歧。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attempted reform of education within an emerging audit culture in Australia that has l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high-stakes testing regime known as NAPLAN. NAPLAN represents a machine of auditing, which creates and accounts for data that are used to measure, amongst other things, good teaching. In particular, we address the logics of a policy intervention that aim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rough returning ‘good teaching’. Using Deleuze’s concepts of series, events, copies and simulacra, we suggest that an attempt to return past commonsense logics of ‘good teaching’ as a result of NAPLAN is not possible. In an audit culture as exemplified by NAPLAN, ‘good teaching’ is being reconceptualized through those practices and becomes unrecognizable. Whilst policy claims to improved equity and quality are admirabl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simulacral change to logics of good teaching may actualize something very different.  相似文献   

18.
《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其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儒学典故。不过,先行研究中并没有指出其中某些中国元素的出典,也没有考察借用的意义,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学吸收和改造的方法。本文以"轩辕黄帝之阴阳术"为考察对象,考证出其应出自中国史书《史记》,认为作者景戒将《史记》中关于"轩辕黄帝"与"阴阳术"浓缩成一语,并将其与佛教人物和因果报应相比附,实现儒学向佛教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