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严峻的生态现实提出了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诉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时,主张创造一种新的文化来修复业已退化的生态环境,强调在生态有机整体论基础上协调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对推进中国生态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西方文化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对立,导致人们对大自然的征服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紧张。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促使人们亲近、热爱、保护大自然,主张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持人与自然长久和谐为目的。中国文化的自然价值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终极的理论说明  相似文献   

3.
论刘三姐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其核心是人与生态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统一。刘三姐文化之所以有着不尽的生命力,就在于她还蕴含着丰厚的生态美学思想,这些对于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有着更积极可行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昌庆志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5):72-75,86
苏轼贬谪岭南后,在跟该地的养生文化接触过程中,开始自觉地利用、建设与传播岭南养生文化。本文将立足于苏轼与岭南养生文化的关系,来剖析苏轼在贬谪生涯中最本真的生命形态,以及他对岭南乃至整个北宋的养生文化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宫崎俊动画电影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是其主题之一,传达了自然过度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观点,希望经过依生—竞争—共生的过程最终和谐相处。回归自然是宫崎俊动画电影永恒的主题;融入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动画电影方式表达民族心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民族文化与生态文化互动,值得中国动画电影借鉴。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自然中,每天人们在改变生活的同时也对自然产生着影响,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早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就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儒、道等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创作中广为流传,并被设计人员广泛的运用于设计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剧,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如何在环境与发展间取得平衡,重新回归与自然的共处,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发展道路。现代设计从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中寻找、回味、领略其中的妙处,以设计实践来实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日趋紧张,极不和谐。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生态意识,是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自觉把握。人类既是生态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生态环境的塑造者,为了在自然界中取得幸福和自由,人类必须大力提倡生态道德,力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生态意识的觉醒是人和自然关系变化发展的结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儒学在总体上所关心的是人类社会,但它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离开来,而是坚定地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儒学中的生态意识,表达了儒学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和追求。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  相似文献   

9.
现代生态伦理学是人类对生态环境危机忧患意识的理论思考,它的出现是人类伦理思想史和观念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进行生态伦理学思想基本方法和原则的建构时借鉴东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重新认识和评价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展伦理学研究的领域,追求人与自然的协同进步,为解决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提供一种新的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10.
生态关学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其核心是人与生态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统一。刘三姐文化之所以有着不尽的生命力,就在于她还蕴含着丰厚的生态关学思想,这些对于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有着更积极可行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傣族民间文学最深层的思想根基,规范着各个时期各类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呈现方式。从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傣族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呈现为四个系列:神灵——生态原则的立法者与维护者;文化创始人——大自然奥秘的领悟者;极权人物——反生态者与破坏生态者;底层民众中的英雄——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拯救者。每个系列的人物形象不但在社会角色上属于同一类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承担着相似或相同的功能。在这些形象系列中,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态理想、对生态破坏根源的思考及其生态意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正>自20世纪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传统生态道德文化,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力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理论首先,马克思对"什么是人""什么是自然"进行了解答。他指出:"人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大自  相似文献   

13.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文化作为人们的观念在人对于自然的态度上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历史上人对于自然的态度有过转变,这一转变的前提是文化观的转变。文化观是特定时期社会状况,科技水平及人类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一旦形成后又会反过来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和加强它所反映的综合内容,这是由于人类文化的特点决定的。文化也有演化的过程,它在环境变迁的冲击下变革,这个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及生态环境等。本文分析了人类文化的产生及特点、文化观与人和自然的关系,试图论证建立协调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应当树立一种新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4.
对岭南的文化偏见、对贬入岭南的恐惧心理以及对遇赦北归的强烈期待,这三个因素导致岭南贬谪文人无法接纳岭南,也无法看见一个真正的岭南。他们与岭南之间的疏离关系也导致其岭南驿道诗中所写之景与所处之景之间的疏离与隔膜。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反思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着眼于一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它是对今天人类对自然界的透支所产生的生态及心态的危机而进行的反思,着眼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和谐、持续发展以及公平正义都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6.
从地域特征、民族本质、世界背景三个维度探讨岭南文化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从构建岭南学基础工程和创新思维的角度思考继续拓展的路径;结合王肇民的绘画创作这一个案,认识岭南地方文化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并从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强劲学术支撑的角度认识岭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以期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从多个角度探讨岭南学的建构和岭南文化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且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又因其发展的地域性显示出独特的多样性。论文在岭南客家文化作为客家文化重要源流的基础上探寻两者的关系,以“世界客都”梅州的客家文化论述岭南客家文化的相似性,以“客家古邑”河源的客家文化论述岭南客家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的一项重要问题。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统一对立的整体,同时也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相对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从而确立对当代生态环境伦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简论生态文化教育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教育是形成正确生态观的重要途径,其任务就是把生态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中去,使学生明确人在生物圈、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清楚地认识到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生态意识,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从地域特征、民族本质、世界背景三个维度探讨岭南文化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从构建岭南学基础工程和创新思维的角度思考继续拓展的路径;结合王肇民的绘画创作这一个案,认识岭南地方文化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并从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强劲学术支撑的角度认识岭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以期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从多个角度探讨岭南学的建构和岭南文化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