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自然寿命有多长?龟历来是长寿的代表,人们常用“龟鹤遐寿”祝福他人健康长寿。那么,人能活多少岁呢?古今中外的一些典籍和文献资料中有不少关于人类长寿记录的记载。在我国,彭祖被视为长寿的象征。传说彭祖生  相似文献   

2.
彭祖是古代典籍中屡被提及的长寿之人,然而古书中记其寿考却异说纷纭。有的说他活了七百多岁;有的又说他活了八百多岁;还有的说他历虞、夏、商,则其寿何止千岁!本来,作为自然的人,即使在科学技术很发达的今天,恐怕也没有人能够活那么大一把年龄。而作为古书中记载的养性长年之人,彭祖的寿考之所以今天还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是因为人们在阅读和征引古籍时将经常遇到彭祖究竟有多大年龄这一问题。清代学者就很注意这一问题,曾发表了一些意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梁玉绳在《汉书人表考》里主七百岁之说,而俞正燮的《彭祖长年论》(《癸已类稿》卷十五)则主八百岁之说。梁氏持论谨慎,但是论证稍嫌简略,读者或以为憾;俞氏旁征博引,但是颇信方书杂记,难逃学者讥诮。而我们在阅读古籍时发现,关于彭祖寿考,虽然表面上看来异说分歧,难得其(角思)理,但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寻的。即,古人言彭祖寿考,先秦典籍但言其长寿,而未记其究竟活了多少岁,汉  相似文献   

3.
“春秋”辨     
高中语新教材第一册(试验修订本,人教版)对《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这段话的有关注释欠妥。问题出在课编把“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春秋”注释为“指四季”,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试验修订本,人教版)《逍遥游》中有一段话:“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这段话编者把“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春秋”注为“指四季”,把“以五百岁为春”注释为“意即以二千年为一年”。这样注  相似文献   

5.
脸长一丈     
汉武帝对群臣说:“《相书》中说:“鼻子人中长八寸.年龄过百岁……”辞赋家乐万朔听了.大笑.有司说他对皇上不敬.东方朔说:“我不敢笑陛下.实在是笑彭祖面长.彭祖八百岁,依照《相书》所说的那样.那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业已开始老龄化的进程,论定“五有(所)”的重心在“为”,而而建立“长寿社会”的新概念和“六十而立……”的系列命题;应建设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时代老年人的特殊精神追求的长寿文化,促进老年群体意识的觉醒,开发利用、导引促进 体的智力潜能。  相似文献   

7.
论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8.
杨雷 《语文知识》2014,(10):73-73
《兰亭集序》是高中教材中非常重要的篇目,文章按照情感变化可分为三个部分:“乐”“痛”“悲”。然而作者是如何由“信可乐也”转而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又与下文“悲夫”有何联系?这是王羲之并未明说的问题,也是课堂上学生探究中无法回避、且以学生十六七岁的生命体验难于解答的问题,更是教师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探究一下,王羲之缘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相似文献   

9.
面对命运的捉弄,庄子采取了一种顺应的态度,呈现出一种悲态人格。庄子的这种悲态心理在《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一段中有所反映:从形式来看,庄子用梦的形式来寄托他的思想,而正是这种形式暴露出他的悲态心理;从内容来分析,蝴蝶又是庄子精神境界的象征,蝴蝶的引用也透露出他的悲态心理;最后一个终极提问,将庄子的悲态心理暴露无遗,将它提升到了一个绝对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以悲为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虽成熟于魏晋六朝,而其成长过程则相当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南楚文化。楚国以其尚美、敏感的文化传统,融合了中原的理性主义,构造出瑰丽凄迷的楚辞美学。汉代以后,文学创作受楚辞影响很深,而文人群体的出现给这种美学传统带来新的特点,即为悲而悲,为艺术而艺术,是为所谓的“以悲为美”。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论庄子非现实主义的人生观李德才一“道”是庄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构成了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石。庄子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归结于“道”,因“道”而生,因“道”而存,它们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受“道”的支配和主宰...  相似文献   

13.
白石老人笔墨醒着白胡须飘逸成悠远意境几笔色彩就是红叶轻轻安放上寂静的蝉鸣几滴墨水就是蝌蚪山泉十里便游出了蛙声谁会关注几棵普通的白菜唯你斜倚农历宣纸上栽种水灵灵润泽平民生涯说出清白人生“清泉石上流”白石真干净白石为琴死就是诞生当你随意转过身去的时候我已挤进一群鲜活的小虾里报出清浅的姓名悲鸿之马打开暗夜打开墨悲鸿从宣纸背面的死寂中牵出一匹匹马来囚禁太久来不及准备悲鸿迅疾松开捆绑的闪电把笔挥成马尾把自己的长发甩成马鬃并借助几番酒力让自己长出四蹄悲鸿已是一匹活脱脱的中国马了……古荒原生养的悲鸿之马跑在风…  相似文献   

14.
107岁寿星黄双凤说:“青山绿水育人寿。”百岁寿星马寅初说:“心理健康人长寿。”105岁的陈椿说:“我长寿的秘诀是可喜不大喜,可忧不大忧。”将军寿星张学良说:“宽宏大量益长寿。”105岁寿星向多本说:“甘于淡泊名利人长寿。”104岁寿星喻育之说:“广交良友,有益  相似文献   

15.
《庄子。天道篇》曾以析辩眼光从独特角度关注世所珍视的语言本质问题:“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认为语言有它可珍视称道处,  相似文献   

16.
千里马首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燕一》)译文:从前有个国君,愿出干金高价买一匹千里马,过了三年,千里马还是没有买到。  相似文献   

17.
于保泉,魏克芹在《山东电大学报》2005年第3期《淡魏晋玄学“悲为美”之缘起》一文中文指出了“悲为美”的源起,作者认为,“悲为美”命题的提出,始见于先秦。《韩非子。十过》记晋平公听师旷弹琴,师旷为之鼓《清商》,晋甲公“闻鸟鸣而悲”。钱钟书曾经蜕过,西方聆乐有两种人:聚精会神以领略乐之本体,是为“听者”;不甚解乐而善怀多感,声激心移,追忆绵思,示意构象,触绪动情,茫茫交集,如潮生澜泛,是为“闻者”。  相似文献   

18.
庄子在看似旷达、洒脱的外衣下,实则隐藏着沉重的悲剧意识,正是这种无法抑制的悲剧意识,使得他企望在“自然”中“忘物、忘己”,走向“逍遥”,立足于人类的生存困境,使人类从生存困境中得以超脱构成了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庄子思想中的“悲”与“忘”深远影响着中国的艺术精神和文人的人格建构,直至今时,仍发挥其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庄子“人生得道”“逍遥游”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为人生自由而学习”的学习目的观;庄子“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众人才”观;庄子“因其固然”“游刃有余”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根据学生全部实情施教的教育观。庄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建设“以人为本”的人主义现代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于《庖丁解牛》中“割”、“折”、“发”3个字的注释问题,早年就有人提出过异议,以为有增字解经,生硬勉强之嫌。原文:“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高中语文读本2003年人教版第一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语文读本注释取说于晋代以降对《庄子》的旧注。摘录于下:割:郭庆藩《庄子集释》引司马彪《注》:“以刀割肉,故岁岁更作。”崔诏撰《注》:“岁一易刀,犹堪割也。”王夫之《庄子解》说:“割筋肉。”折:《庄子集释》及今人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