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皎 《东南传播》2012,(10):103-104
2011年底,以当代青年感情、事业为题材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热播,2012年获得各大省级卫视和观众的热捧。本文尝试从传播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对该剧成功背后的原因进行剖析。发现传播主体与传播内容的接近性、传播内容与受众之间共同意义空间的扩大、系统化的立体式传播和受众的"使用与满足"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融媒体时代,新闻实践大踏步走向前台.互联网时代多种媒体形态联动发展下,继"公民新闻"、"用户生产内容(UGC)"等新闻生产形式后,"受众参与新闻"和"受众参与内容"进一步成为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新图景.本文以《十堰晚报》原创系列报道《晒晒照片里父辈那些感人的故事》为例,从策划、采编、传播三个方面探析用户参与视角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杨兰 《东南传播》2014,(1):67-70
新媒体时代民族地区基层的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因媒介自身强大的信息整合功能,不断提高的PC、手机终端普及率,以及管理者不断增强的媒介经营管理意识,在民族文化传播中发挥着独特的直观视觉呈现、即时信息传达、多主体传播等功能.但由于我国民族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民族地区基层网络建设目前呈现出受众的网络媒介使用率低且区域差异较大、门户网站民族文化特色呈现不足、传播民族文化的系统性专题性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以《中国·建始网》为个案的研究发现,我国民族地区基层网络媒体传播民族文化,重点可从开发手机客户端,提高网络媒介使用率;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实现差异化传播;打通线上线下交流,实现民族文化多载体传播等方面着手进行建设.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从最初的"以传者为本"发展到了现在的"以受众为本",受众的角色在媒体中逐渐走向中心,受众角色从原来一味的接受者转换成了电视新闻的参与者、改造者、解构者和重建者.电视新闻要做到"以人为本",抓住受众心理,就要充分保障受众的参与性.电视新闻受众的参与是指受众以各种形式参加了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并对新闻传播的完成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何竞平 《东南传播》2021,(10):101-103
积极传播优秀地域文化,能为坚定文化自信发挥重要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地域文化,可采取如下创新传播策略:在思路创新方面,传播主体应更多元与广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地域文化传播矩阵.在内容创新方面,地域文化传播内容应更贴近受众特点与需求,更具针对性.在媒体创新方面,应根据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进行媒体选择,并充分利用媒体发展红利,为受众打造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相似文献   

6.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广泛使用后,"积极受众"、受众能动性等概念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认为,与电视传播不同,新媒体孕育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为受众参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开放性文本的出现、媒介对受众个体的社会化建构;在传播文本方面,体现为意义的"内爆"和本文的失真。同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受众的参与空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之相应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信息内爆"弱化受众能动性、碎片化阅读削减传播效力、媒介成瘾导致受众行为失范、复制技术降低受众创新力。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与解构并存。  相似文献   

7.
韦诗业  龙琪秀 《传媒》2021,(19):87-89,91
"软传播"和"硬传播"皆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基本手段.伴随新媒体的推广普及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民族地区大众成为习惯接受"软传播"信息生产与消费的新一代大众,"软传播"场域也因此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主阵地.然而与"硬传播"相比,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软传播"相对不足.今后,应充分重视以"软传播"强化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同时建构完善的引导机制、动力机制、反馈机制和调节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将边疆民族地区推向了与沿线国家交流互动的前方通道,而当下建构民族地区形象的天然优势载体之一便是影视短片.与传统大影视作品不同,形制短小的影视短片便于在新媒体时代进行融平台、加速度、深互动的传播.在跨文化语境下,民族地区形象建构可以借助影视短片打通"最后一公里":转换新的传播策略,由自我沉浸的"独白"转为开放性的"对话";变被观望的"他者"身份为主动编制、管理议题;重视小时空、细节化的细腻叙事,以共同促成民族地区及其文化的真实呈现与传统再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政务的公开,网络语境下公文传播载体呈现公众化、社会化、直接化的特点.公文传播与新闻传播不同,公文传播受众参与形式的特殊性,带来了公文受众参与途径和参与方式的多样性.本文试对这种特点进行描述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问题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边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使少数民族受众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三者关系的认知上容易错位,加大了社会风险。当下,学界对影视剧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传播的社会功能重视程度不够。笔者认为,影视剧作为一种生活艺术形态是民族精神的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呈现载体,研究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功能关系到我国的边疆稳定和国家发展。"一带一路"的宏观政策又为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带来了契机。研究影视剧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问题不仅关系到地方精神文明建构,又与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以往的单向传播模式。社会多样化、多极化、多层化的发展使得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传播者和受众的共同参与和双向互动成为网络传播的一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刘惠彬 《现代传播》2007,(5):148-149
广播电视在当今的大众传媒中一直处于显赫和重要的位置,与其他大众传媒相比,它除了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受众广泛的优势外,还有一个无以取代的特点,就是在传播中有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出声、出面直接为受众服务.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为了适应民族事业的发展,在我国中央媒体和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都有针对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主持和播音.只有加强维汉双语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培养,才能够适应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坤 《东南传播》2011,(2):49-51
本文以"小月月事件"为案例,分析了网络受众在此类网络低俗文化传播中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文章认为,网络自身的低门槛准入特点为网络低俗文化在网上广为传播提供便利.网络受众的多样性致使不同心理状态的出现,具体呈现为:网络受众的猎奇心理、求真参与心理以及从众空虚心理.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言,应该多将一些精力放在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一些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因为共同文化背景下的彼此认知要容易得多。文学与语言因受众的广泛性,基本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接受另一个民族文化的两个标志。本文以中国文学以及汉语教育两个线索梳理了中国文化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传播的历程,就此考量中国文化在这些国家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5.
连娜 《东南传播》2011,(5):54-55
"红段子"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自诞生以来迅速被大众接受并自觉参与到创作和传播中来,这说明"红段子"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红段子"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受众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在创作和传播中读者和作者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同时,"红段子"不仅符合受众的期待视界,并且其创新模式更加超越和拓展了受众的期待...  相似文献   

16.
<正>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普及,让"短小精悍"日益成为内容传播和分享的精髓,"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满足了受众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与参与体系,使网络传播"碎片化"特征显得愈加明显。在网络视频行业,一种以直观分享为目的的技术创新方式正在以同样的方式将视频传播带入"碎片化"时代。一、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受众参与心理(一)受众求新的心理微视频是以新媒体为主要播放平台的,依靠手机、电脑、微博、微信等流媒体进行传播,"流媒体又叫流式媒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现代媒介传播行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调试>课题调查数据为依据,从不同经济带的角度入手分别从受众对广告的接受程度、对广告的信任程度、广告的影响力、对广告民族文化的认同等四个方面来对新疆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不同经济带下的广告受众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得出新疆广告业有着良好的受众基础和发展空间,并根据不同经济带下广告受众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运用媒介框架理论,通过对《新疆日报》2017年两会期间的特刊进行文本分析,尝试描绘出本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图景.研究发现,其"两会"报道侧重与新疆有关的议题,多以平民化视角,呈现出一幅民生的报道图景,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主流纸媒对重大政治事件的传播效果,以受众为中心进行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受众与主流媒体合作,借助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参与大众新闻传播是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一大特色.通过历史分析的角度,总结了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点缀”、“收编”和“共谋”,并指出吸引受众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发展空间在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新闻报道内容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20.
囿于文化信息资源的现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信息资源环境的现状、政府部门对国内各民族间跨文化传播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媒体从业人员跨文化传播素养与技巧的欠缺、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相对滞后等都是导致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贫困并进而产生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只有提升政府部门对信息传播与民族发展内在关系的认识、高度重视跨文化传播的解读效果、加大信息传播软硬件的建设力度,提高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受众的大众传媒素养,才能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