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90年,藤井省三翻译的《秋水》出版,也成为日本最早的莫言文学译介者之一.藤井省三在翻译莫言文学之初,就显示出对莫言文学价值的清晰认识和深厚的文学批评张力.1991年,藤井省三对莫言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的评价,与21年后授予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基本一致.藤井省三关注莫言文学的发展,在将莫言文学译介到日本方面,保持...  相似文献   

2.
莫言是最富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海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国内外各大媒体的焦点。在法国,莫言作品被广泛地翻译出版并屡次获奖,客观地反映了国外读者大众对其作品的喜爱,从而说明了莫言作品在海外的接受度。本文通过对莫言作品法译本的传播进行梳理,探讨并分析其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莫言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直积极借鉴日本文学作品,因此在其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丰富的日本元素。从莫言文学作品中的日本表现出发,从题材内容与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概括揭示莫言文学创作对日本的表现与借鉴,进一步发现莫言作品与日本文化、日本文学之间的联系,为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些许新视点。  相似文献   

4.
《透明的红萝卜》给莫言带来了各种荣耀和名誉,至今仍为研究者津津乐道,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日本汉学家藤井省三1992年翻译的该小说在日本引起了"莫言热",其原因之一在于译者巧妙地译出了原文用山东高密口语化方言所表现的明喻、暗喻、借喻等修辞特点,消除了日本读者阅读该小说时的语言文化障碍,实现了直译、意译方式的灵活转变,为中国文学日译成功和文学中的修辞翻译提供了范本和经验,也为研究莫言文学和莫言文学日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童年经验是莫言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动力,是莫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父亲的严格管教,母爱的救赎,极度饥饿与寂寞是莫言童年经验的几个重要元素.莫言的童年经验不仅直接进入到创作中,成为作品原型,还深刻地左右了莫言创作的整体风格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6.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的焦点。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和研究中国的专家,都积极地参与到关于莫言及其文学作品的讨论之中。除了学术界和文学界热烈的讨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激发了那些对中国文学不甚了解或理解不多的国际读者的兴趣。论文从一个意大利读者的视角出发,介绍了莫言作品在意大利的翻译、出版与接受的情况,并以对《生死疲劳》《红高粱》《蛙》等代表作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为例,从叙述形式和内容实质两个方面,论述了莫言作品中最吸引国外读者的因素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对于诺贝尔文学奖以及诺贝尔奖与中国等问题,学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构成了新时期文艺思潮的内容之一。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成为第一位得到文学界以及国家体制认可的中国在地诺贝尔奖得主。莫言获奖后,有关莫言获奖本身以及中国语境中的诺奖等问题的评价,褒贬不一,形成了后莫言时代的新的诺贝尔奖焦虑。文章引入近代世界史上与殖民相关的制度殖民、新殖民和后殖民三个阶段的方法或背景,来阐释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莫言是一位富于实验精神的作家,他在每一部作品的写作中都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色彩。他的小说对人生、对历史的洞察以及对人性的剖析独标高格。对莫言作品中"我"之视角的心理分析是贴近作家的文本进行的分类,没有先入为主地用既定成说的文艺理论术语去研究和评价莫言,这应该是一个全新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百年的诺贝尔梦,而莫言也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综合各种因素来看,这次的获奖是诺贝尔奖选择了莫言;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也是莫言对于诺贝尔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结合莫言获奖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来分析莫言与诺贝尔奖的“双向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曦 《文教资料》2014,(35):8-9
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在2012年斩获诺贝尔文学奖,随即在法国引起巨大反响。法国的报刊媒体和文学评论界大多以"莫言——中国的‘拉伯雷’"为题做了专题报道。本文从怪诞化形象和独特的审丑视角两方面具体剖析法国读者对莫言如此评价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为了帮助读者阅读莫言作品、体会莫言的写作风格,选取获得2011年矛盾文学奖的莫言长篇小说《蛙》,试图通过对《蛙》中姑姑的性格特征分析,为读者提供阅读思维多元化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2.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很多社会现象,折射出很多社会问题。论文主要从“诺奖焦虑症”的消失、莫言热、支持还是质疑莫言、莫言获奖原因探究、莫言获奖与中国当代文学五个方面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3.
莫言荣获诺奖之后,莫言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热点纷呈。论文以丰富的资料搜集为前提,追溯自孙犁先生赞赏《民间音乐》起始,至今30年间莫言研究的轨迹和要点,聚焦获诺奖之后的莫言出版和研究热潮,并且提出当前深化莫言研究的若干新思考和新展望,以助力于莫言研究的拓展。  相似文献   

14.
莫言是充满野性精神的作家。语言、性爱和死亡是野性精神的重要表征。莫言小说的语言多源于民间,生猛鲜活,富有热性和蛮力,呈恣肆狂欢风格,汉语的表现潜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他"袒露性爱灵魂",肆无忌惮地撕下文明面纱指向赤裸裸的性本能,颠覆伦理道德纵笔书写性爱;莫言作品的死亡叙事残酷野蛮,精心描写惨烈的死亡现场甚至酷刑细节,挑战现代文明规约下的审美规范。莫言创作的野性精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5.
莫言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的作家,他深受南美魔幻小说影响。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以中国传统魔幻因素与现实生活内容相结合,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空灵特性。《生死疲劳》是莫言魔幻现实小说中的代表作,以生死轮回展示不同人与动物的视角体会。从莫言小说的魔幻元素形成,独特的语言叙述,魔幻色彩与现实生活三方面解析,有益于理解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前景化理论是文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体分析的有效手段之一。前景化是指超常规的或偏离语言学规范的语言形式。莫言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前景化语言,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从偏离和平行两方面来分析莫言小说中的前景化语言,用大量篇幅从偏离角度进入文本,同时还从平行角度探析莫言小说语言的前景化,并简略地谈谈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在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在中国当代文学教材中的地位值得重新思考和定位。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乃至世界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如何进行当代文学的教材编写及在教材改编滞后的情况下如何讲解莫言及其作品是当代高校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几乎所有影视、平面、网络媒体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形成了"莫言热"的媒体化效应。在这一连串的效应链条中,文学作品突破其本身的价值,通过媒介这层外衣的包装加工,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莫言小说改编的剧本、莫言小说的人物分析、莫言本人的人格魅力都成为媒介评论报道的突破口。莫言极大的媒体价值表现在各媒介单位通过与莫言相关的节目或版面提高收视率、阅读量、点击率,并对这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进行深度挖掘,跟踪、深刻阐述,从而最终形成各自逐利的文化产业链。  相似文献   

19.
莫言作品中渗透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对莫言作品中彰显的独有的东方女性魅力进行论述,多角度分析其小说语言特色和深刻文化底蕴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