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共四篇课文,两篇讲读课文是《谈骨气》、《弈喻》;两篇自读课文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短论两篇》。本单元的教学突破口是理解议论文中记叙作用和记叙文中的议论作用。这是对第六单元的“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的继续学习与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2.
我省单元教学的实验课题三段六步多课型能级递进式单元教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六步”即六个步骤,指的是目标解说、预时感知,导读理解、巩固训练,总结提高,检测评估。怎样实施“六步”教学呢? 一、解说单元教学目标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一个单元,如果学生一开始就知道老师希望他做什么,那么他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安排的五篇课文,都以“桥”为题材,但文体不同,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石拱桥>介绍和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传播有关石拱桥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通用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记叙文,所记叙的内容比较复杂,但都紧紧围绕中心选材,恰当地安排了记叙的线索和顺序,并综合运用记叙、议论、说明、抒情多种表达方式。我认为,这句对该单元几篇课文文体所作的判断不妥。第三单元共五篇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包身工》《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为了周总理的嘱  相似文献   

4.
<正>《燕子妈妈笑了》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真》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采用相似结构的段式反复出现的方法组织语言,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句式,同时以对话描写为主,是学生体会人物感情,学习朗读不同人物语气的好材料。现在我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浅议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时如何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对话。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设定了一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了解文章大意 ;从文体特点入手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 ,理解作者表达的见解与主张。二、教学过程1 .知识链接 :本册教材第一、二、三单元的学习重点均为“联系文体特点阅读议论文”。我们学过了这三个单元的 1 5篇议论文之后 ,了解和掌握了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回顾这些内容 ,有助于我们学好《〈孟子〉二章》。2 .引导学生阅读课前的“阅读提示”、对课文标题的相关注释以及课后 (第 1 5 2页 )的小资料 ,了解本文作者的背景材料。3 .播放《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教学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读课文的同时…  相似文献   

6.
第二册第六单元共包括四篇文章:《驿路梨花》、《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和青年同志们谈写信》。除第一篇为记叙文外,其他三篇全为说明文。 为什么本单元要将两种不同文体的文章混合编排呢?不妨让我们揣摩一下编者的意图。“单元提示”中谈到:“记叙文或说明文,往往不是单一运用记叙或说明的表达方式。”从这一意义出发,我们不难知道,要写好记人叙事的文章,往往要动用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五单元中的“叙述与描写”;本单元《驿路梨花》中的“叙述与抒情”。同理,要写好说明文,也不仅仅只是说明一种表达方式,它还得兼用其他,或叙述,或描写,如本单元中的三篇说明文即是如此。不过,从本单元中的四篇选文看,尽管文体不同,但教学的侧重点是一致的,即让  相似文献   

7.
刘征先生的《庄周买水》是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为杂文单元,单元首页的“文体知识”对杂文的介绍是这样的:“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是这样解说“杂文”的:“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20世纪30年代,瞿秋白称鲁迅杂文是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文艺性的论文”。由此可见,对杂文的文体认识,大家基本趋于一致,即杂文是一种兼具论说性和文学性的一种边缘文体。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首…  相似文献   

8.
[明确思路与方法]“基本能力训练同文体知识相结合,同阅读尽量配合。”课文说明(三)中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同时点明了能力与知识“相结合”的同步训练、同步发展、同步提高的基本方法。这两点正是叶圣陶语文教学的经验之谈。为此,每一单元的作文教学都要尽可能地与本单元的阅读课文配合,都要同本单元的文体知识相结合。这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就应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配合,同该单元的写景状  相似文献   

9.
突出记叙中的点“睛”之笔,是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我们可以把这一点作为本单元的突破口。所谓点“睛”之笔,就是在记叙中的恰当议论。 单元教学要求明确提出“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为什么本文却只说是“记叙中的议论”呢?其根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单元内的五篇选文;二是单元中的“作文训练”范围和要求。从单元中的五篇选文看,虽然文章中有些说明性的文字,但不是主要的,这与五篇文章的文体性质有关。尽管五篇文章中既有散文,也有报告文学,但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以记叙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在记叙描写中穿插了恰当的议论与抒情。再从单  相似文献   

10.
<正>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本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家乡的风俗”。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出发,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要求出发,把本单元知识点或者学习内容等结合在一起,实施整体教学,使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内容的掌握更加牢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
《风景谈》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语文》基础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篇。本文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以“崇高”一词为切入点,与学生在“崇高”中穿行对话,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2.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以"志向与心愿"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单元。其语文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编排目的是迁移运用习得的阅读与表达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单元所选课文有古诗、回忆录、议论文、叙事性作品四种不同的文体,承载着不同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点,理解"志向",聚焦表达方式,体会人物品质,指导学生学以致用,选择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心愿,从而落实语文要素。  相似文献   

13.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编排在初中语文(非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小说。关于小说,学生不陌生,一方面,有较为广泛的课外阅读积累;另一方面,在前五册的教材中,已经学过不少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范进中举》、《麦琪的礼物》等。而且,在第五册还学过一篇《谈谈小说》的语文知识短文。联系本册教材中“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教学重点和本单元“在已有基础上,重点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教学重点,处理好这篇课文的思路,应抓住…  相似文献   

14.
本单元突破口 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反映生活,是本单元教学重点,因此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表达方式便是本单元的突破口。 第一册是按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分单元编排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一目的具体落实到本单元,就是要让学生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认识并学习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反映生活。 从宏观上来看,在整个初中阶段,学习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自本单元开始,一直贯穿到第六册。而且,编者在单元作文训练中单独用《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反映生活》给教者提出了明确的教学任务,这一短文是自本单元开始的表达方式教学的引言。教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仅以教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怎样把比较法运用于单元教学和作文指导。一、通过比较,认识托物寄意抒情散文的特点及写作规律。根据本单元确定的“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和“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的教学要求,精讲了《白杨礼赞》之后,在同学们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的基础上,在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对本单元各篇的体裁、手法、主题、结构线索、表达方式等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明确了本单元各篇抒情散文  相似文献   

16.
刘征先生的《庄周买水》是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为杂文单元,单元首页的“文体知识”对杂文的介绍是这样的:“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是这样解说“杂文”的:“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  相似文献   

17.
《小英雄雨来(节选)》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要通过多维视角解读课文,充分了解学情;精准定位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借助助学系统,有效落实“长文短教”的教学理念,化解长课文之“繁”。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中国也有句俗语:“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这些话都道出了“对比”的重要性.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的初中生,运用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吸收知识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采取单元整体教学,最能体现出“对比”的优势.因为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除了其共性外,各篇在题材、主题、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其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整体把握其“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在比较中加大思维负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现就近几年我在初中语文单元教学中如何运用对比法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对第六册《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 ,给教师明确提出了教学建议 ,即“选材精当 ,是本文的最大特点 ,应作为重点讲深讲透” ;“第一课时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第二课时 :重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我在教学此课时 ,既理解上述教师用书所要求的教学思路 ,同时更注意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教《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实录。课堂上我首先对同学们讲 :“课前 ,同学们对《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进行了积极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我…  相似文献   

20.
紧扣单元重点加强语言训练──六年制语文第十二册第七、八单元教学建议江苏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赵志祥语文课本第十二册第七单元共编排了三篇讲述科学知识的课文,即《琥珀》、《激光》和《未来的房屋》。编排这三篇课文的意图是通过阅读使学生领会、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