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铸件在船舶上的应用及其广泛,挂舵臂这种重要的部件。其中以裂纹的危害最为严重。热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两种应力。一是热应力,加热冷却过程中,零件各部分的加热冷却速度不一,因此各部分的膨胀率与收缩率也不一样,二次产生了热应力。二是相变应力(组织应力),加热时,铁素体,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体积要缩小;淬火时,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体积要增大;回火时,马氏体中随着碳的析出体积要缩小,这就产生了相变应力。零件中的内  相似文献   

2.
综述作者在马氏体相变研究中的一些新进展,包括:无扩散相变中存在间隙原子的扩散,铁基合金马氏体相变热力学,奥氏体状态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淬火钢中等温马氏体的形成,回火马氏体致脆的新机制,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热力学,以及马氏体相变晶体学等。其中部分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4Cr13不锈钢在不同温度淬火、回火后的性能。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其显微组织,用维氏硬度计测定其硬度,在10%的Fe Cl3溶液环境中测试其耐腐蚀性。研究表明,淬火后的组织为淬火马氏体+碳化物+残余奥氏体;淬火温度升高,淬火马氏体组织变多并且尺寸变大,但硬度和耐耐蚀性下降;回火温度升高,硬度耐蚀能力降低;在1050℃淬火300℃回火和950℃淬火300℃回火后的4Cr13不锈钢的硬度高且耐蚀性好。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了60Si2Mn钢经870℃、910℃、950℃、1000℃、1100℃、1200℃各温度下淬火,再经250℃回火后的组织性能与屈服强度、疲劳强度、冲击韧性和硬度的关系。揭示了片状马氏体+板条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尤其是淬火温度小于1000℃时,由于晶粒细化均匀,使其具有较高的韧性。冷作模具用这项工艺处理后,使用寿命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磨削烧伤是在磨削过程中其产生的瞬时高温使得工件表层的金相组织发生变化或软化变形,并在工件的某些表面出现氧化变色的现象[1,2,3]。本文以平面磨削45#钢为例,从产生磨削烧伤的原因出发,这其中包括磨削时的基本参数,也包括磨削时的其他加工条件。分析了烧伤成因的理论,即磨削区短期内产生的高温是产生磨削烧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激光淬火是用高功率密度(1×104-1×105W/cm2)的激光光束快速扫描工件,在其表面极薄一层的区域内,温度以极快速度(1×105-1×106℃/s)上升到奥氏体温度(高于相变点而低于熔化温度),而工件基本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当激光光束移开时,由于热传导的作用,处于冷态的基体使其迅速冷却得到马氏体组织,实现自冷淬火(冷却速度可达1×105℃/s),进而实现工件表面的相变硬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车辆传动齿轮开裂件进行宏观分析、硬度检测、化学成分分析、显微组织及裂纹分析,探讨裂纹形成机理,就其裂纹形成原因提出分析意见及改进措施.解剖分析结果表明,零件在磨削过程中受到了过大的磨削力作用和磨削热作用,使表层发生塑性变形及相变,造成拉应力状态,导致裂纹源产生,形成表面磨削裂纹.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基金》1992,6(4):48-49
钢铁在热处过程中的转变主要有三类:(一)在较高温度范围的转变是扩散型的,即通过单个原子的独立无规则运动,改变组织结构,其转变产物称之为珠光体,强度低,塑性好,(二)钢从高温激冷到低温(Ms温度以下)的转变是切变型的。即原子阵列式地规则移动,不发生扩散,其转变产物称为马氏体,它具有高强度,但很脆,一般通过回火进行调整,(三)  相似文献   

9.
记忆合金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这些分子、原子按照一定的空间点阵排列。空间点阵可分为立方、四方、三方、六方、正交、三斜、单斜。在降温过程中,合金的空间点阵从立方变到四方、正交、单斜等。这种变化称为相变。有一类相变称为马氏体相变,它的高温相叫奥氏体,低温相叫马氏体。有一种马氏体,在冷却转变和升温逆  相似文献   

10.
陈继勤  程饴萱 《科技通报》1991,7(4):202-206
本文研究了相变温度范围内Cu-Zn-Al合金的内耗性能。合金的分析成分为Cu69.24Zn26.62 Al 4.14 wt%,合金相变温度M_s、M_f、A_s和A_f分别为69、40、54和70℃。结果表明:内耗由三部分组成,它们是马氏体-马氏体界面内耗、马氏体-热转变母相的界面内耗和马氏体(应力诱发的)-母相的界面内耗。Cu-Zn-Al合金的相变内耗值很高(Q~(-1)≈5×10~(-2))。模拟使用条件的激振试验还表明:这种高的相变内耗在使用过程中衰减缓慢。因此Cu-Zn-Al记忆合金还可作高阻尼材料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把5Cr8MoVSi钢淬火温度控制在980-1050℃,并进行二次回火或三次回火,回火温度控制在480-510℃,可以很好的提高5Cr8MoVSi钢冲模的硬度,减少冲模裂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亚共析钢T217钢分别采取淬火+回火和淬火+亚温淬火+回火处理,探讨这两种工艺和亚温淬火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对亚共析钢T217钢性能的影响,最后找出T217钢最佳亚温淬火热处理工艺。本文对于T217钢类似的钢种亚温淬火热处理工艺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在志 《科教文汇》2007,(11X):211-211
研究了40Cr钢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跟普通淬火相比较,亚温淬火在低的加热温度下,使钢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其淬火和回火后的HRC分别为56.32和52.18。  相似文献   

14.
<正>钢的热处理是将钢在固态时以一定的方式加热、保温,然后采用合适的方式冷却,使其最终获得所需要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工艺。热处理工艺按照加热、保温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3种:整体热处理、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整体热处理是对工件整体进行加热,常用方法有退火、正火、淬火(淬火+低温回火)、回火、调质(淬火+高温回火)等。表面热处理是对工件的表面(一般深度为几毫米)进行的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5.
淬火冷却时,怎样既得到马氏体而又减小变形与避免裂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寻找一种比较理想的淬火介质,其二是改进淬火的冷却方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40Cr钢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下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跟普通淬火相比较,亚温淬火在低的加热温度下,使钢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其淬火和回火后的HRC分别为56.32和52.18.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制备了合金元素含量较高的试验钢,分别对其进行了淬火、回火热处理,对淬火后试验钢的硬度、回火后硬度以及冲击韧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试验钢经930℃加热,空冷后,获得了以马氏体为主且含有贝氏体的复合组织,硬度在57~59 HRC范围内,在500℃以下回火后(保温1.5小时),硬度均能保持在51 HRC以上,试验钢具有良好的回火稳定性。表明所研究的新材料可作为理想的截齿制造用材料。  相似文献   

18.
齿轮磨削时,温升过高易导致磨削烧伤。航空齿轮对磨削烧伤尤为敏感,在高速重载的工况下,磨削烧伤产生的微裂纹迅速扩展,严重影响齿轮的使用性能。本文从Gr10CrNi3Mo材料航空齿轮磨削加工出发,研究了砂轮线速度、磨削切深等工艺参数对磨削温度场的影响,开展了齿轮成型磨削加工试验,验证了仿真分析的合理性;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齿轮磨削烧伤预测模型,实现了对磨削烧伤的预测。  相似文献   

19.
对“厄尔尼诺”、“拉尼娜”发展的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去认为厄尔尼诺是起源于赤道东太平洋的暖水事件,近年来的资料分析表明,厄尔尼诺的暖水及拉尼娜的冷水其源头均在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的温跃层附近,在那里加强后沿着气候的温跃层向东、向上传输,到赤道东太平洋表层后形成通常认为的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当厄尔尼诺的暖水沿赤道向东传输时,在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同时向北传输到北纬10.附近北赤道洋流所在的位置,并向西传输,在西太平洋向南传到暖池,形成一次拉尼娜的冷水源头.即在热带太平洋的次表层海洋中存在冷暖水相间的一个运动环路,使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相间出现.  相似文献   

20.
相变纤维可以在不同的温度下,激发启动吸热或放热,通常又称为自适应相变纤维。所谓自适应(selfadapted)是指对环境温度的自调整性。当温度高于某一阈值时,纤维相变而吸热,使温度不再升高;温度低于某一阈值时,纤维相变而放热,使温度不再降低。因此,这类纤维材料可主动地、智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