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老子在《绝智弃辩》(老子甲)中提出的道是可以作为社会生活依据的客观法则,是客观性和形上性的统一,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它不是一个思辩的概念,而是一个混然自成的实体,它源于古始神话本原,是对中国神话本原的哲学概括,是对世界本原的理性回答,后起道家学关尹,太史儋(老儋)对老子的道进行了诠释和补充,构了中国天道本原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结合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界定,指出老子“道”的深刻含义是关于宇宙存在的根据,另一方面,分析老子对“道”的“本体论(ontology)的设定,指出“道”的理解对于把握老子哲学方向、哲学立场以及《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和老子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形而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就宇宙观、认识论、辨证法、政治社会观等方面都为中国哲学开创了新的局面。老子就人生哲学尤其就人性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人性观的首创者。该文从社会基础、《道德经》的解读、老子人性观对后世的影响三个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孙以楷先生对于老学的研究,涉及老子其人、其书以及老子之思想的来源及发展三个方面。关于老子其人,孙以楷通过严谨的考证认为老子就是作《老子》的老聃。关于老子其书的讨论,孙以楷除了论证书与作者的关系,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对书本身的研究。关于老子之思想,孙以楷赞同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并以此而将老子哲学称为唯道主义。与此同时,孙以楷对老子思想进行挖掘后提出了老子的玄同论思想,并且对老子思想的来源以及老子思想上承古之道术、后启中国学术的发展做了深刻研究。  相似文献   

5.
老子假说     
老子是第一个在中国创立哲学这门学科的人,《老子》是中国第一部纯学术专著性的哲学著作。本文对历来有关老子其人、其书的种种质疑和歧见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老子》一书有其完整的哲学体系,老子哲学的展开以“道”为中心,老子对“道”有着多侧面的界定和描述,综括而言,“道”具有宇宙的本原、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的五官无法把握、“无为”、客观存在、可以认识等特点。老子哲学对孔子有着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论语》中有老子“道”论的明显折射、“无为”思想深刻影响了孔子、谦虚不自满思想对孔子有重要影响、“不言之教”对孔子有明显影响。探讨老子哲学的体系,揭示老子哲学对孔子的影响,对把握先秦哲学的真实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家哲学是以“无”为本的哲学,在其标志性著作《老子》一书中,“无”出现的次数多达97次,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文章试从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哲学层面分析在不同语境下“无”表达的不同含义,以期对理解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还吾老子》一书中,我考证了《老子》是中国第一本站在民本立场上专对侯王说的政治哲学书。《老子》政治哲学的理想社会是和谐社会,也可以说和谐社会是其核心理念。但与我们一般对理想社会的理解不同,《老子》的理想社会不是对未来的设想,而是对已往的追述,也就是说,《老子》认为理想社会在上古时代实际是存在过的。尽管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理想社会存在于史前的传说。  相似文献   

9.
文章为作者新著《〈老子〉今说》的导言。《〈老子〉今说》以王弼《老子注》为基础,从体例、界说、异说、讨论等方面广泛搜集版本、考校异同、探求原意,充分汲取前贤或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老子》一书作了排校、比勘、直解,可作为《老子》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与《老子》书问题是学术界的一大公案。本文试图对民国时期老子研究情况作一简单概述。民国时期 ,学者们加强了对《老子》版本的校勘和考订工作。最引人注目的是 ,在“古史辨”学派的推动下 ,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老子年代问题大讨论。在老子思想比较研究和新理论阐述方面 ,学者们也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  相似文献   

11.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12.
钟健明《老子讲义》一书,对《老子》的讲解有一定特色,与当前学界诸多同主题出版物有明显差别。作者几乎未引用前人注释,但他自己对《老子》的讲解主观性又较强。他认为"宇宙神"而非"道"是《老子》中最高范畴,对"一""慈""啬"等重要概念也提出自己的解释。关于《老子》原文中一些难解或有重大争议的话,这位作者也摆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将老子道化、神化,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老子》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牢丸”是何种食品?目前至少有“蒸饼(馒头)“包子(馒头)”水饺“汤团”等不同的说法。根据文献记载研究、分析,我国古代对物品有“随形而名”的习惯和特点,“牢丸”有一“丸”字,“丸”即“圆”,说明“牢丸”是一种呈“丸(圆)”形的食品。另外,从“牢丸”的食用方式看,与“圆子”相符。因此,“牢丸”应是。圆子”。我国制作、食用“圆子”(包括“汤圆”)的历史不晚于西晋。关奠词:古代I食品;牢丸,圆子.  相似文献   

14.
本利用新出土的献材料,从引《老》、用《老》的角度,论证古本《子》当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今本《子》与《淮南子》的关系,可以用“两次抄袭”的模型来解释。一方面是《子》在引《老》、用《老》,另一方面《老子》本在流传的过程中,也因为《子》的影响而发生着改变。  相似文献   

15.
许慎《说文解字》的汉字系统释义与《老子》用字辩证法有的很切近,特别是阴阳五行自然之道释义更多的融合了老子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老子和庄子哲学思想都是以“道”为核心的唯心主义思想,虽然他们都主张“无为而治”,但在对社会政治关注的立足点和角度上却不尽相同。本文立足于对老子和庄子社会政治思想观点的研究,对二者的差异加以对比,并分析了这种差异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技术思想在中国哲学与中国科技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此为题,讨论了《老子》中有关机械工程技术的内容及其技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曹魏正始之后,“儒墨之言见鄙,道家之言遂昌”。然而,西晋末年以降,重建社会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思想领域里开始出现公开贬低老庄的现象,孙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孙盛将老子其人定位为中贤,其论老的主要标准是儒家礼教;而他对老子其书的评价则多采用从字面上寻找矛盾的方法展开,以达到有意贬低老子的目的。孙盛的老子观,重拾正始以前的儒家价值观,反映了玄学发展到东晋以后,有识之士对玄学产生的消极社会影响的深刻反思,以及向儒家礼法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诸子学勃兴,“以子证经”的学术传统被打破,《老子》及先秦道家学统得到重新审视。百年间围绕老子其人其书和“五千言”真评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老子》文学研究虽寂寞却也成绩斐然。就散文艺术而言,研究者对《老子》的文体形式、情感内涵、艺术特色与文章风格等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章就以上几个方面对20世纪的《老子》散文艺术研究状况作了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了评说和瞻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