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技术"是反思休闲美学的一个重要视域。技术变革引发了现代时间观念,进而改变了人类的休闲观念;现代社会由于技术规训而导致审美救世主义的产生,但这种虚幻的构想注定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落实;随着"审美化"时代的到来,技术与休闲全面统合,这迫切需要我们提升休闲的美学品质。允诺休闲,重要的是借助于技术"沉入"审美而非"沉溺"审美化。唯其如此,人才能在日常休闲中通达诗意的生存境界,休闲美学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目前,虽然新的现代消费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我国公民在休闲消费观念、技能、行为等方面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对我国公民进行休闲消费教育,构筑科学、创新、文明的可持续休闲消费,提高休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世界正向"休闲时代"迈进,而休闲不仅是消遣娱乐活动,还将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态存在论美学关注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这对休闲理论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休闲活动中也应将生态美学所倡导的理念予以实践,创造和谐、诗性的生态式休闲。  相似文献   

4.
波德里亚对休闲的批判是以对物体系和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为基础的,其实质是对休闲异化的批判。在消费社会中,休闲者的心理被重构了,休闲者丧失了主体性,休闲难逃全面物化的约束和控制。然而,休闲与工作是否同一?休闲是否能够为真?休闲者是被操纵还是反操纵?恰恰是异化劳动使人与人的自我发展相分离,使工作与人的自由创造相分离。休闲与工作既矛盾又统一。因此,休闲要与异化的劳动决裂;同时,休闲要回归到每日生活中去,与生活相融合。在理想社会中,休闲终将在自由的尺度上,与工作达成统一。一方面,消费社会加剧了休闲异化的可能,使休闲处于被消费的危险之中;另一方面,休闲正是消费社会的异己力量,是人们改变异化命运的有力武器,人们通过休闲活动来实现"反异化"。  相似文献   

5.
消费社会视域下的休闲与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是人摆脱劳动时间限制的自由发展追求,但消费社会视域下的休闲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物化特征。休闲的自由时间并没有真正摆脱劳动时间的束缚,而是表现为劳动时间的产物或延续,表明休闲没有摆脱资本逻辑的掌控。真正的休闲不仅要摆脱资本逻辑的掌控,而且应当消除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单纯对立,努力实现主体自由时间与内在精神空间的关联与转换,确立自由时间在主体意识层面的积极的内容建构,促使休闲成为表征主体个性存在特征的现实领域。  相似文献   

6.
本从体闲经济的角度分析了休闲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其休闲消费需求波动的现象,提出需求管理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加。休闲时间的增加,不仅标志着人们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标志着人们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物质需要转向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就带动了休闲消费,刺激了生产的发展。休闲消费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我国在休闲消费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紧跟时代、转变观念、深入研究、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说过:"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尽管这一概括不无夸张的成分,但必须承认,中国古代的休闲思想可谓博大精深。我国古代休闲是一种内在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其休闲消费具有精致奢侈、闲逸浪漫、娱乐益智等特点,这在诗、词、画、园林、建筑、音乐、器物设计等诸多艺术领域以及贵族阶层、文人士大夫阶层、平民阶层的实际生活中可以追寻到古人对于休闲的体认、心态、思想和实践,形式多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古代休闲的不同境界,也折射出华夏文化的休闲消费追求之路和休闲审美历程。这种追求值得关注,这一历程值得梳理,其间所彰显出的对于休闲情趣、休闲体验和休闲意境更是促进了休闲消费的发展,促进了艺术设计的发展。因此,每个时代的设计作品,必然要反映那个时代的流行习尚和审美思潮,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9.
休闲首先指向的是我们身体的维度,与身体相关,其次还涉及到德性、境界、自由等方面,因此,身体实践在休闲美学中有着重要位置。以休闲为研究对象的休闲美学难以忽略以人本身为目的的实践维度,这种实践是对人的异化的回归,它既不单独指向肉体,也不单独指向心灵,而是指向一种人的综合的生活世界,这种生活世界包含了人与自身、自然、社会的默然融合。在休闲的境界中,人不断地提升自我,陶冶自我,从而生成新的自我。  相似文献   

10.
科技催生休闲。我国居民的休闲时代已经到来,休闲不仅是消费的条件,也起着诱导消费的作用。住宅正日趋成为休闲的场所,科技对居民住宅消费观念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休闲审美是以一种美学的生命情怀观照人类休闲活动,从而提升休闲的审美境界。闲情即“休闲感”,具有这种休闲感的人,会在心中升起想去休闲的冲动与愿望;闲趣意味着在休闲当中主体自我获得了审美情趣或审美趣味;闲适昭示了一种审美境界,它是生命意义的获得,是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是本真自我的回归。人类的休闲审美活动正是由闲情而闲趣,进而上升为闲适的境界,这既是中国古代休闲审美文化的智慧,也对现代人类的休闲文化有着普适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愉悦与享受作为“休闲”的第二个境界,是一种主体意识的兴趣与满足,是感官精神上的自由愉悦。坦然面对和化解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各种压力,以积极而坦荡的胸怀消除因各种压力而产生的“忧”、“惧”、“烦”的心理状况,以良好的心态尽情地享受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中国儒、道、禅“休闲”观的共同点,它与西方那种“放任个性、追求个人享受”“休闲”观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休闲消费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结合经济学中的消费储蓄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的运用,对休闲消费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美学学科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已完全确立,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与人的生存以及人生的意义密切相关。当下,在道德滑坡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应深入研究美学理论,努力挖掘其在当下应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价值,树立“大美学”的学科意识。充分发挥其现实性的品格,促使人们实现审美化的生存。  相似文献   

15.
章辉 《邯郸学院学报》2012,22(2):106-109,121
默照禅和看话禅是南宋的两种主要禅法。二者的理论都以除束缚、得解脱为目标,崇尚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与现代休闲美学思想相契合。前者以打坐为工夫,倡导合守默静坐与般若观照为一,以获得圆通自在的休闲审美体验。后者反对僵死的静坐,主张从公案中参“活句”,明生死大事而得解脱;又反对避世的态度,主张佛儒教义不悖,更显心态圆融通脱。在禅法实践上,二者都摒弃理性思维,反对责求速效,重视从容之美,对当代人的休闲生活具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体闲体育消费受到"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呈现出消费符号化急剧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长期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威胁到休闲体育消费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消费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视角,从阐述符号消费出发,分析存在体闲体育中的种种问题,构建出科学的消费伦理,以期为我国休闲体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娄底城镇居民休闲消费行为特征的调研发现:娄底城镇居民休闲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身心、消除疲劳,审关愉悦、怡养性情、开拓眼界、增长认识能力,不同人群参与休闲消费活动的目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休闲消费行为方式呈现的特征为:以朋友和家人为主要休闲伴侣,以娱乐消遣类为主要休闲消费类型,居民在平时、周末、节假日三个不同时段所选择的活动类型有较大差异,休闲消费支出比重较为合理。娄底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活动最大的收获是自由行动与减轻压力。调查还发现,娄底城镇居民对娄底城市休闲状况并不是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人士大夫中的精英,范成大常以诗词为载体,发表对休闲的见解,其中充满了价值论、工夫论和伦理观的思考。而他本人在休闲实践中又体现了高度的美学境界和道德人格。这对于当代人的休闲文化生活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公共休闲产品消费也必须遵循适度、公平、节约等可持续消费原则。但是,财政分权体制和以GDP增长为依据的政绩考核及官员任免制度使政府在公共休闲产品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公共休闲产品供给无法满足公众可持续消费的需要;产权制度缺失和政府垄断的存在,使公共休闲资源消费中存在着过度消费、过度开发等非持续消费现象;公共休闲资源配置中的公共参与机制的缺失,使不同消费群体之间在公共休闲产品消费方面存在着大量非公平现象。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于加强制度建设,包括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权、事权关系,将公共休闲产品的供给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加强公共休闲资源产权监督,形成完善的公共休闲资源产权出让制度;完善公共休闲资源配置中的公共选择机制,建立公众参与和表达制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