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把各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认同转化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他们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有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就会极大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强化"三个离不开"意识、坚定他们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立场,更好地认清自己的使命,增强政治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蔡喆 《高教探索》2015,(2):83-88
本文采用"中华民族认同感"问卷和"一般国家自豪感"问卷对广州地区高校的550名粤港澳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粤港澳大学生在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情感、认知、行为、评价等维度上差异都非常显著。总体来说,粤港澳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均为积极和正面的,其中广东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普遍比香港澳门大学生略高。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认同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要生生不息传承下去的原动力就是该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呢?一、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多元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少年儿童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爱国情感、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母语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留住学生的精神之根,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1,(10):47-4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为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小学各个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开展系列语文特色活动。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是诗的国度,从久远的《诗经》一路走来,诗作浩若烟海,诗人灿若繁星。古诗词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就"传统文化"这一层面来说,首推古典诗词。如何引领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探幽揽胜呢?从下述五个方面入手,或许可以给学生提供鉴赏的拐杖。  相似文献   

7.
王海燕 《教师》2023,(24):3-5
龙狮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更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可以增强粤港澳地区少年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其身份认同感。因此,文章作者研究了以龙狮精神引领民族文化复兴,提升粤港澳少年民族凝聚力的具体策略。首先,概述了龙狮精神与少年民族凝聚力;其次,对提升粤港澳地区少年民族凝聚力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深度探讨了融合龙狮文化,提升粤港澳地区少年民族凝聚力的具体策略,以期推动龙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粤港澳地区少年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革命题材的课文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忠诚教育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由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对策是: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进课堂工作;正确引导和规范校园中的"洋节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民族文化实践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其中被誉为中华民族瑰宝的汉字,内涵丰富,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1.
陈志刚 《语文天地》2012,(19):56-57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语文课程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提高学  相似文献   

12.
<正>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的重要性。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良好的礼仪规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语课程,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利用语文课  相似文献   

13.
<正>如今,不少中学生对很多洋节耳熟能详,而对有些传统节日却不甚了解。这提醒我们,在提倡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政治课必须引领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在《文化生活》"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民族精神"等教学内容中,可以民族节日情境为依托,促使学生融入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引领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如何在传统的节日情境中引领学生增强对民族节日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此理念指导下,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科书中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不论是经典名著,还是谚语民俗等,都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中华民族应当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中华文化应当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应当以孔子思想为主体。中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主体,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体。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实质上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权,保持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慧命,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与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李修文 《教师》2012,(30):55-55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初中语文教学对形成和发展这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学生的阅读实践是取得优势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依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腾飞,就离不开民族精神这一精神支柱。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面对着国际国内多元复杂的形势变化,要应对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文化上的渗透,必须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深刻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当前形势下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传统经典阅读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2012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面对着全球化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本文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全球化给中华民族认同感带来的挑战,阐述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增强我国公民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0.
梁顺平 《河南教育》2014,(12):94-95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时代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需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发展需要。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要以民族文化教育为基础,增强民族认同感;以国史、国情教育为重点,增强民族责任感;以公民意识教育为基点,增强民族归属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