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复原力是一种处于逆境中能克服危险因素,避免发展功能、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受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或能力。心理复原力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研究目标上有契合点,两者都提倡注重个体自身的优势和潜能的开发。心理复原力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可归纳为五点:培养积极的品质;正确认识学生的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适当地开展冒险教育;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2.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它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重视挖掘人的潜能,强调积极的自我体验。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沿袭了消极心理学模式,仅仅关注小部分问题学生,忽视了大部分普通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主动汲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其应用到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把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传统消极心理教育模式,重点关注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忽视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也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换视角,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走向"积极",从而达到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教师应树立积极的心态和信念,开展多元化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大力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重视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学生利导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结合,积极发展与问题解决的兼顾;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5.
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构建,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个人品质及人际关系为主要目标.实施对积极心理学理论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对接的研究.旨在将积极心理学理论精髓转化为实践,并恰当地融入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之中,实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转向积极、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补救转向预防、从面向个别问题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潜能的开发的新方向、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消极心理学为基础,主要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把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作为工作重点,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中积极的潜能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人的积极品质,是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它为高校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消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心理教育是对心理问题的矫正、治疗。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它在教育目标、对象、原则、工作重心、方式和途径、评价系统方面都实现了对消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不过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学校应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导,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开展需要有效的路径支撑,课程是发展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最系统、持久、有效的教育形式,区域化课程体系兼具科学性、系统性与本土性,是区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要方面。北京市海淀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坚持育人本位,构建了学科-经验-问题-发展四位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包括基础、辅导、发展、潜能开发四个目标层面,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细化为生命意识、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学习品质、生涯发展、人格塑造、积极心理品质、潜能发展等14个主题,采用指导类、探究类等多元化的课程实施模式,在区域引领下进行校本化实施,推动了区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点关注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忽视了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人的积极品质,是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它为高校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问题为中心,这种消极心理学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组织系统为研究主题的积极心理学对人的积极品质和心理潜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我们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新的心理学思潮,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研究了积极情绪与体验,在个体层面上研究了积极的人格品质,在群体层面上研究了积极的公众品质及良好的社会组织。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赛里格曼积极心理学观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关注解决其消极的心理,也需要着眼挖掘其潜在的积极品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实存在重病理性研究、轻成长性发展与建构,多点式干预和危机干预、少系统化指导,重心理问题矫正、轻自助潜能开发等困境。应通过生成积极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建系统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构筑发展性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营造关怀性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等策略加以改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13.
积极心理学是世纪之交兴起的心理学思潮,认为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帮助人们治疗心理疾病;更要研究健康人群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发现和培育人的卓越才能。本文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矫治性工作向发展性指导转变,从关注少数问题学生到服务全体学生转变,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学校开始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和疏导,是为了防范心理疾病的危害,存在严重的医学化倾向,从总体上说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学取向。教育的目标是追求发展,积极心理学重视人的积极品质与心理潜能培养与激发,遵循这一健康教育的目标,将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5.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是以教师为开发主体,体现学校的特色,完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课程.我所在的江苏省苏州立达中学,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是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以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生涯规划理论、团体心理辅导理论、学生课程中心论为基础,以完善学生积极人格、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提升学生内在积极动机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社会适应性和领袖素质.  相似文献   

16.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其心理机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有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如何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为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咨询理论、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发展性教育与调适性教育、生活化与课程化之间的关系,从目标确立、教育原则、咨询方法、教育内容、教育途径、队伍建设等层面出发,提出了高职院校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议,旨在解决高职学生的心理困境、心理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发挥学生的优势,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障碍,个体身心疾病或人格缺陷以及职业倦怠等。目前,传统的“诊治式”的教师心理健康应对策略“治标不治本”,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要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说来,可通过增进主观幸福感、开发心理潜能、增进自我效能感等途径,促进教师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克服职业倦怠,并由此带动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实现师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它关注个体的积极面以及社会的和谐,主张心理学应对人类自身拥有的正向品质加以研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心理体验,构建积极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积极的宣传氛围、组织系统、教育活动、评估体系、干预策略、课程体系"六大模块,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而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吉首大学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积极心理学视域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品质,建构更加科学的、人性的、和谐的、个性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