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主要包括各种实践活动材料、录像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图书馆,以及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少年宫、博物馆等。教材编写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和有关人员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靠我们用心去发现、挖掘与利用。没有发现的意识,课程资源在我们身边被埋没;不善于挖掘,课程资源从我们身边会逃走;不会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在我们身边闲置而浪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积累、勇于探索,抓住契机,课程资源随手可得。  相似文献   

2.
从两个教学案例《水调歌头》和《看云识天气》引发出如何智慧地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的思考,提出课程资源选择、开发和利用的真正决定者是教师;课程资源就在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在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一是对课程资源有敏锐的洞察力,二是对学生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不断追问教学过程中利用资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方面,广大的汉族地区有明显优势,但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其自身的长处,只要提高课程资源意识,善于发现和创造,便能"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且具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笔者就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教师资源的开发1.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是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和实质上的开发者,没有教师创造性的利用和开发,社会生活这一最重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资源的慧眼,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时空,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陶先生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是其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领域里的灵活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是其课程资源观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7.
魏培鑫 《小学校长》2006,(6):47-47,4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识日趋强烈,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不再以教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各种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式以及大量的资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课堂上。这些教学行为卅亨面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教育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但是,改革也意味着一种挑战,面对纷至沓来的新事物,如果我们开发和利用不当,那就会失去了它的意义。笔者通过对当前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剖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深入人心。广大教师通过不断实践丰富着课程资源,但是在丰富和拓展课程资源中,不能过多地把课堂教学时间花在补充内容上,而应在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和结果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真正发挥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和教育功能。一、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强化教师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在我们农村中学,教材一直是我们的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导致这种片面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意识的原因很多,除了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分数、升学率是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等普遍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的深入开展,要求我们不但要提供配套的课程资源,更要培养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教师识别、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的能力。我们相信每所学校及所在社区都有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只要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课程资源意识,就能够将那些淹没的课程资源挖掘出来,为学校所用。现就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怎样合理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国家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程要求转变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意识,这就必须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社会环境资源、学校环境资源,家庭环境资源、媒体资源、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1.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意识,既善于寻找课程内部资源,又善于调动课程外部资源,并巧妙将课程内外资源合理共融,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与课程密不可分。没有课程资源,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改革设想也难以实现;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落实及课程整体实施的基础和保障。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不仅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度和广度,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课程实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而具有课程资源意识和资源开发意识,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前提。尽管新课程已经实施有一段时间,然而其理念还仅停留在一些教师的口头上,并未“内化”、落实到课程实践当中去。实际上,有些教师的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意识还相当淡薄甚至冷漠。正是由于欠缺这种意识,因此对身边“常伴永相随”的海量课程资源,竟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相似文献   

13.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课程,这就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就品德与生活课(以下简称品德课)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一、如何开发品德课的人文资源1.深入开发人本资源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应通过善于捕捉、善于挖掘、善于采撷、善于张扬等途径,使本地的人文、生活、自然、物产等资源成为品德教学的丰富"资源",实现品德教育与"乡土"文化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强调语课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城市中小学校中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而农村中小学校中的开发利用却仍然处于如下现状:一是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淡薄.教学中不善于发掘和利用课程资源;二是学校课程资源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要发挥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适时而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校园内外的课程资源,这样既可丰富课堂内容又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令教学效果事丰功倍。  相似文献   

16.
地理科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发现一些生活中比较容易被人忽略的校内地理课程资源,如教科书中的地理课程资源、课堂中预设外生成的资源、地理实验和实物资源,并创造性地加以利用,使地理课程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课程改革,这次课改将课程资源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课程改革的设想就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改目标。  相似文献   

18.
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过去,我们把教材作为惟一的课程资源,结构单一,开发主体单一,开发基地单一,内容也单一。随着课改的深入,课程资源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是指形式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如知识、技能、经验、人力、物力、场地、环境等等,呈现丰富多彩的态势。任何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创新的资源都可以是课程资源,而不再局限于课本。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学校只有不断提高对课程资源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明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积极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但如何促使教师进一步确立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增强开发和丰富课程资源的意识,使课程资源建设成为中小学校贯穿课改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 过去,教师们通常只知道教材、教参是课程资源,结果课程资源被严重窄化。在实施新课改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已经不再是教育专家或教材编写人员的专利,学校、教师,甚至学生都是各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建设者。按照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理念,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因此,结合对新教材使用推广的培训,我区组织基层中小学校长、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要求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拓展课程开发的视野,建构和生成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