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课程背景下,探索生命化的阅读教学评价.改革传统教学评价中生命“不在场”的现状,改革传统教学评价只重视分数高低。忽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所应有情感、道德、审美、信仰、意志等的发展的弊端,关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现实的、独特的、完整的人的价值,让阅读陶冶学生情感,拓展学生精神空间,构筑其精神的栖息地,并实现着教师个人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评价片面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只重视分数的高低,忽视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所应有的情感、道德、审美、信仰、意志等的转变,生命意识缺失。殊不知,阅读课堂教学评价应尊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应陶冶学生的情感、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构筑学生精神的栖息地,其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生命化是阅读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追求。  相似文献   

3.
罗路生 《考试周刊》2008,(9):170-171
新课程让每个学生、教师在现实教学生活中充满活力.它的教学不仅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发展知识,更重要、更本质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形成的知识经验、精神模式、人生体验等师生共享的生存资源,发展智慧、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完整人的一切方面,使每一个人不断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发展动力,体现了人的生命价值,强调人的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求,追求生命的价值,课堂教学更是应该围绕学生的生命价值而进行,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生命价值,表现在生命中情感体悟的遮蔽、学生自身个性化的肢解、教学过程中的效率至上、教学评价上的单一取向等方面。应当从师道尊严、功利主义、传统课堂观以及教学评价的研究视角检视其成因,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真正让生命价值融入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关注生命:新课程评价的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与生命共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人的生命诉求予以了高度重视,作为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评价的改革,把"以人为本"、"尊重主体"、"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的灵魂和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然而审视过去的教育教学,学生被看成是活动的客体,其生命发展的自主性、开放性、无限可能性与超越性在我们的教育和评价中几乎丧失殆尽.为此,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笔者试图通过对课程评价中生命缺失的深层反思,倡导生命本体观照下的课程评价应坚持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强调评价的自主性,突出评价的开放性,注重评价的发展性,重视评价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6.
体验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本应是关注人、为了人的。教学本应关注人的生命状态,为了人的生命发展。但现实的教学恰恰忽视了人,忽视了人的生命特征,遗忘了教学本应具有的生命发展意义,教学中的人成了单纯的认知者而非完整的生命,教学过程成了单纯的认识过程而非满足生命需要、完善生命世界、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基于此,结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工作实际,我们认为,“体验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一种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我们提出的“体验教学”就是试图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让学生在课程中体验,在课程中感悟,在体验中学习,在感悟中成长。一、…  相似文献   

7.
"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叶澜教授的这段话语深刻地阐明了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学生的生命价值。纵观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难看出,其主要指向的是知识和技能领域,注重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认知以外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忽视了人的生命发  相似文献   

8.
境界是指人的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水平,是被艺术地呈现出来的生命感悟,这种感悟是发自人的价值襟怀与精神高度。教学境界是执教者对教学理想的新追求。新课标下的课堂,它的实践意义在于贴近学生的心灵,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师生互动中体现课堂知识价值与生命情感价值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传统德育究其本质而言,实质上是一种灌输教育,存在很大的弊端。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思考、体验及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新课程关注的焦点。所以,德育应更充满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注重学生的生命发展,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参与到体验中来,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生命化教学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满足。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  相似文献   

11.
传统教学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基础上,强调知识的“真理“性和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忽视了人在教学中的生存意义,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价值主体,教育的终极价值是生成完整的生命,因此传统教学必须转换视角,走向“生存论“的教学,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生命价值,使生命的意义在“生存论“教学中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2.
人是情感动物,其生命发展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和谐统一的活动。诗意情感具有赋予自然以平等的情怀、赋予人类社会以审美的观照、赋予自我生命成长以积极的动力等教育价值。语文教学在强化理性精神培育的同时也要熏陶学生的诗意情感。其熏陶的策略在于:营造诗意情感场,滋润学生的心田;设置诗意情境,复活学生的新感性;多元主体真诚对话,触摸字里行间的涟漪。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和基本出发点,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应该是中学教育的本质诉求。要让受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增值,务必把握好以下四种教育观:一、"求真"的学生观——追求"人性"的崇高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颠覆。然而,十几年的课程改革效果欠佳,值得我们反思。课程改革的本质特征是把原本应该属于学生的东西还给学生。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影响下,"课堂失去了‘人’的踪迹,没有了生命尊严,更忘却了人生境界的提升。由此,造就了大量的无思想、无思维、无情感、无主题的‘四无’课堂。"现代学生观要求教师塑造具有独立思想、人格尊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  相似文献   

14.
教学评价要有对诗意的超越性追求,这既是教学评价的现实呼唤,也是教学评价的最高境界。诗意的追求旨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丰富的、完整的内在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美的发现和生成,以及给予学生生命成长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15.
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生命化教学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满足。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具有生命的体验性、教学的交往互动性和生成性。在生命化教学中,以生活世界为根基,师生共同促使书本知识成为生成性的知识,师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师生、生生之间多向和谐交往,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情感。"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塑造灵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培育精神,这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为师者,教书育人,应教会学生热爱生命,学会做人。为此,积极实施情感教育,责无旁贷,知识教育让人更加睿智,情感教育让人更加完整;知识教育可以造就人,情感教育可以拯救人。  相似文献   

17.
正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贴满了知识的标签,忽视了学生个体精神生命的发展,学生难以体验到内在的人格成长。这样的课堂,很难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我们的语文教学,该如何追求"生命的价值"呢?教育的真义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我们的课堂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的交流活动,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基础教育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其指向是在于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过程。在追求这种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将教学的评价定位为发展性教学评价,其价值取向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9.
杨云萍 《教育与职业》2012,(33):155-156
学生积极情感的教育对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有助于促进学生精神丰富和生命成长,激发学生创造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要从学生的情感和意识态度出发,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意志和生命品质,是对传统教育目标的完善与提升,从更高层次上集中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价值。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开学第一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研读教材,从不同的角度落实情感目标;通过培养实验探究意识落实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