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外对后进生的教育都有很多研究,但叫法不一样,例如,在美国。通常有“特殊儿童”、“问题儿童”、“低成就者”、“慢生”等称渭。在我国,除了后进生之外,还有“差生”、“双差生”、“单差生”之说。各种称谓在含义方面也不尽相同。在诸多的称谓中,我们倾向于后进生之说。这是因为,对于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儿童来说,每个人总是要有所进步的,只不过存在快慢之分而已。因而在严格意义上,所谓后进生指的是:“后来进步者”。使用后进生的概念,而不使用差生的概念,无疑有利于转变后进生的:亡作。  相似文献   

2.
“差生”是根据特定的评价标准人为制造出来的概念,主要用来指称学业成绩没有达标与思想品德落后的学生。基于不同的评价基础,“差生”有诸如“后进生”“学困生”“问题生”“潜能生”“学渣”等五花八门的称谓。这些近似的称谓,既存在关联又有区别。从本质上说,“差生”是不同评价话语的结果,评价的权力主体及其技术力量规制了“差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命运。  相似文献   

3.
不知从何时起,不准称“差生”,而要称“后进生”,理由是“差生”的称呼给学生定了性,“一棍子打死”,“后进生”则是“暂时”的,“动态”的,还可以赶上去。然而仔细一想,“后进生”与“差生”有什么区别?“差生”就不“动态”了吗?暂时差就代表永远差吗?要说“差生”的称呼给未成年人留下心理阴影,难道“后进生”就使人听着舒服?为使这一称呼更加“科学”,人们还作了各种探讨。比如,有人主张称“问题生”。不说学生差,也不讲某某后进,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但是大家琢磨过没有,这“问题生”给人什么感受!你们没问题,就我有问题。我不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不知从何时起, “差生”一词被“后进生”悄然代替,谓之观念的更新、时代的进步。从词的感情色彩上看, “差生”属于贬义词, “后进生”则趋向于中性。显然,从字面上理解,这一称谓的变化的确折射出当今教育改革中教师观念的改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让人欣  相似文献   

5.
不知从何时起,“差生”一词被“后进生”悄然代替,谓之观念的更新、时代的进步。从词的感情色彩上看,“差生”属于贬义词,“后进生”则趋向于中性。显然,从字画上理解,这一称谓的变化的确折射出当今教育改革中教师观念的改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让人欣喜的是,“后进生”概念诞生伊始,就吸引了无数处在教学一线的老师。  相似文献   

6.
“落后生”改称“后进生”的断想马成杰五六十年代通常以“先进”、“落后”划分学生;以“聪明”、“呆傻”评价儿童;中小学生学习成绩不能达到基本要求必须降级者通称“降班生”。八十年代以来,这些称谓改变了。“落后生”改称“后进生”,“呆傻儿童”改称“弱智儿童...  相似文献   

7.
把“差生”从心灵中抹掉邓万朵,闫晓风,田晶柳斌同志在一次关于素质教育的讲话中谈到:“力求避免把学生分成‘优生’和‘差生’,而且要取消‘差生’这种称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后进生’较好一些。”(见《人民教育》1996年第9期)柳斌同志这句话,语义浅...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有人把学习差、纪律差的学生称为“差生”或“后进生”。笔者认为这两种提法不妥。“差生”或“后进生”的称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等级观念,含有歧视之意。因此,笔者提出“需要帮助的学生”(简称“需助生”)的概念,这一概念坚持了民主性、平等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原则。生活中人们离不开帮助,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也需要帮助。提出“需助生”,其用意是不使学生产生自己不行、能力差的错误认识和低人一等的自卑感,而让其生活在民主、平等、宽松、融洽的集体中,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在做好“…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 ,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尤其是来自他们所崇敬的老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 ,常有一些不尊重学生的现象发生 ,这不能不令人痛心。可喜的是 ,笔者近日从一个称谓的演变过程中 ,强烈感受到了这种状况正在逐步改变。记得学校当初把学习成绩不好又调皮捣蛋的孩子称作“差生”甚至“双差生” ,曾几何时 ,可能觉得此称谓不妥 ,有伤学生自尊 ,便改成了“后进生”。“后进生”与“差生”相比 ,虽指代未变 ,却听着含蓄了许多 ,也温和了许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特…  相似文献   

10.
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其中,如何看待成绩差的学生更是首要问题。以往,我们称成绩差的学生为“差生”,听起来似乎理所当然,但细细琢磨这个说法就站不住脚,于是,取而换之为“后进生”,这个代名词,更多仍是出于贬义,带有不重视、不屑、轻视、厌恶等感情色彩。对于被冠以后进生的学生而言,这一称谓无疑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容易使他们更加丧失自信心、进取心,产生自卑、自甘下游的心理。“后进生”一词反倒可能成为这些学生追求上进的思想障碍,销毁他们原本不多的自信,助长他们的自卑心理和自卑情…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提高毕业班大面积合格率,除了抓住“优生”外,关键是如何解决好后进生问题.而“非智力型差生”在后进生中占很大比例.如何提高后进生中这绝大部分非智力型差生的成绩呢?首先,我们要分析非智力型差生形成的原因.非智力型差生是指智力因素达标,也就是说智力和一般学生相同,完全能学好的这部分学生.形成这类差生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自身内在因素方面,其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 :中国有五千万“差生”(雅称“后进生”)。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调查出来的 ,可能是推测出来的吧。中国大约有两亿中小学生 ,据说每个班都有四分之一的“差生” ,两亿的四分之一就是五千万。且不说这种推测有没有道理 ,“后进生”大量存在却是事实 ,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对“后进生”问题一筹莫展。有的只好任其自然滑落 ,束手无策 ;有的干脆摔“包袱” ,或劝其退学 ,或编入“差班”。教师转化个别“后进生”的经验有很多 ,但大面积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却不多见 ,整个学校连续十年没有“后进生”更是令人难以置信。然而江苏省泰…  相似文献   

13.
弱势群体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生理健康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的总称。近年来也有人把弱势群体这一名词引用到了学生的班级管理中,认为班级中也存在一些人属于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称谓与“差生”、“后进生”相比更具时代特点,含义更丰富,体现了当前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无论什么班级都有“差生”。教师对差生不能厌弃,而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关心和帮助,促使他们转化,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建议用“后进生”取代“差生”这一提法。  相似文献   

15.
转化后进生刍议乌审旗第一中学郭爱琴转化后进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初步见解。一、对后进生的称谓不可小视“货有三等价,人有上中下”,这是常理。在教育鼻祖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中,出类拔萃者也仅七十二人。作为施...  相似文献   

16.
肖之建 《班主任》2000,(6):28-28
“问题学生”传统的称谓是“差生”或“后进生”,具体说就是指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要求相悖,经常给学校、家庭带来麻烦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校直接影响班风、学风和校风,如教育不当,将会给社会留下隐患,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对研究、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本刊1998年推出了(GX)实验与MM教育方式两个专栏,现在又有幸向人家介绍“935实验”.这些成果足否可以作证:数学教育改革形势很好,数学教育实验大有可为?差生(或称后进生)问题是世界性的教育难题,数学差生问题更是难中之难,有人把它比作数学教育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想想是有一定道理的.多年来,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为之不断探索、反复实践,《数学教育学报》在近两三年里就曾刊发过“分层次教学”、“小雨点”等实验;“差生心理问题”、“差生性格特征”等理论探索.至于从转化个别数学差生到较大面积地提高差生的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18.
在每一个教学班中,都存在一部分“学业不良”的后进生,其中有极少数差生是属于“弱智”儿童,他们思维迟钝,知识存在缺陷,学习深感困难,虽然进行了努力,但学业成绩仍然较低。然而,差生绝大部分是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其共同特点是:学习态度差、学习兴趣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差、学习基础差。再由于客观因素的干扰,他们有一种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学习情绪不稳  相似文献   

19.
差生“心理治疗”的三个环节敖志凌,娜莎转化后进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必须针对差生的心理“症状”,耐心地进行“心理治疗”,使差生摆脱困境,收到预期的效果。一、满足差生自尊的心理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理。多数差生原本就有学习欲望和热情,...  相似文献   

20.
学习困难儿童,又称“学业不良儿童”,俗称“差生”、“后进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儿童。这类儿童在普通中小学中约占8%-12%,是介于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之间的特殊群体。这类儿童虽然有生理或心理发展障碍,但属于正常范围,他们表现出的学习困难只是方面性或阶段性,经过特殊的教育方式、方法或手段,可以减轻甚至完全消除他们的学习困难,从而促进他们心理与学业的良好发展。“差生”是最令教师“头痛”的,如何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提高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效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与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