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王国喜 《天中学刊》2011,26(3):87-90
作为在西方读者中享有盛誉的奇幻文学代表作,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在英美学术界的遭遇堪称曲折。50年来,英美学术界对托尔金及《魔戒》的认识和接受经历了由最初的褒贬不一到当前的备受推崇的过程。《魔戒》研究的兴起推动并引领了奇幻文学研究热潮,促使学者们重新思考他们对经典文学的定义,重新评估神话、传奇等奇幻体裁的文学价值,从而开拓了奇幻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
从《魔戒》开始,中土世界已经成为了经久不衰的文化现象。J.R.R.托尔金的确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奇幻文学之父"。然而,托尔金的奇思妙想并非凭空而来。作为一个语言学家,托尔金博览各地的神话传说,并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笔下。例如,日耳曼文化、北欧神话中的尼伯龙根指环与魔戒的相似之处不言自明;甘道夫的形象与《埃达》中的漫游者奥丁如出一辙;"中土世界"系列故事之一,讲述"霍比特人"及"魔戒"之前纪元的《精灵宝钻》富有凯尔特神话的风格。除此之外,丰富的童话与奇幻传统也滋养了托尔金的想象力。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古欧洲的神话世界吧。  相似文献   

3.
奇幻文学业已在国内外读者群和学术界取得可观的声望,但该范畴作品的驳杂繁多反而使其范式特征晦暗不明。而追本溯源,考量奇幻文学的典范之作《魔戒》以及作者J.R.R.托尔金本人的文学思想后可以发现,奇幻文学的本质是玄奇而富含内在真实一致性的幻想,功能是给人们提供心理恢复、逃避痛苦和精神慰藉,而典型特征是兼具灾难和欢乐的善灾式结尾。  相似文献   

4.
弗莱作为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创始人,认为文学产生于神话,神话是最基本的文学原型。英国作家托尔金的《魔戒》中的人物个性鲜明,与许多原型相呼应,是对亘古存在的神话原型的继承与发展。针对目前对《魔戒》进行原型研究文献较少的问题,应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魔戒》中人物的原型进行研究分析,寻找《魔戒》与原型之间的关系,在探讨托尔金的写作意图的同时,也可使人们更透彻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以及更好地理解《魔戒》的深意,探索其自然内涵,并为人们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魔戒》是英美文坛最成功、影响最广、在全世界销量最大的一本文学作品,已被译成40多种不同语言,全球拥有两亿多读者,销售量达9000万册以上!耗资两亿七千万美元,《魔戒三部曲》震撼影坛,累积票房已达1.1716亿,直逼“哈利·波特”!奇幻文学是西方文学中一个独特的门类,一直以来就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史诗式的奇幻巨著《魔戒三部曲》多次被读者投票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书!  相似文献   

6.
《魔戒》是英国著名奇幻小说家,被称为“奇幻文学之父”的托尔金的代表作,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不谋而合,小说中人物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极大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的发展。该文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分析小说的人物,通过这一全新视角阐释了咕噜、弗罗多和甘道夫与魔戒的矛盾以及形成原因,以便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相似文献   

7.
王俊耀  朱志卉 《海外英语》2013,(15):202-203
《魔戒》是英国著名奇幻小说家,被称为"奇幻文学之父"的托尔金的代表作,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不谋而合,小说中人物所体现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极大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的发展。该文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分析小说的人物,通过这一全新视角阐释了咕噜、弗罗多和甘道夫与魔戒的矛盾以及形成原因,以便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相似文献   

8.
【荐读人语】《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J·R·R·托尔金于1955年推出的系列作品。它一经问世就在英美两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随即成为西方奇幻文学殿堂的经典之作,被选入了“世纪之书”,并影响了好几代的读者。至今《魔戒》已被译成25种不同语言,全球销售量突破了一亿册大关,熟悉该书的华人称赞它为“西方的《封神演义》”!也有人称之为“西方的《西游记》”!  相似文献   

9.
《指环王》三部曲是由20世纪英国学者、作家J.R.R托尔金教授呕心沥血写出的伟大杰作,他在此系列小说中首次提出了"架空世界"的概念,为后世奇幻小说的创作开创了先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界逐渐意识到托尔金和他的系列作品的重要性,但与国外学术界的积极热情相比,国内对托尔金和《指环王》还不够重视,我们不能让固有的偏见埋没了一本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10.
袁娟  王文铃 《海外英语》2012,(11):200-201
托尔金在其魔幻巨作《魔戒》中塑造了众多风格迥异,不同种族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向人们传达了善与恶的较量及对于美好事物的坚持不懈的追求这一主题。因此托尔金的善恶观也成为众多《魔戒》爱好者和学者讨论、探讨的话题之一,而这些讨论大多是围绕着魔戒的象征意义的角度展开。该文从分析古鲁姆这一人物形象的角度,阐释托尔金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11.
对科幻小说审美特征的论述是葛兰西文艺思想和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葛兰西重点论述了凡尔纳和威尔斯等人的科幻小说作品。他对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科学性、幻想性和乐观精神等特点给予了高度评价,也指出这些特点给凡尔纳创作所带来的局限性;他重点论述了威尔斯科幻小说的现实批判性特征,对威尔斯小说中的道德说教倾向进行了批评。葛兰西对科幻小说审美特点的论述具有理论家的深刻性和革命家的现实性。由于从既定的理论出发,葛兰西对科幻小说审美特征的分析也有先入为主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牛仔研究,始于与牛仔有关的传说故事及牛仔小说等文学形式。牛仔小说,作为美国西部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广袤的美国西部大地,渊源于美国社会形成的特殊环境,积淀着美国社会发展中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牛仔小说通过牛仔小说作家的笔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牛仔形象,以独特的文学形式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美国西部发展的历史,20世纪以来,史学界和文学评论界对于牛仔小说的研究和评价始终揭示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纵览杨义先生的学术著作,可以发现他将文化研究广泛应用在学术研究中。其学术研究内容可以划分为文学史研究、文艺理论研究、跨学科研究和学术方法通论研究四大部分,每部分都渗透了文化研究的色彩。就文学史研究讲,他开创了一种书写小说史的新体例---树型的著作体例;就文艺理论研究讲,他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的构建,在叙事结构、时间、视角、意象等诸多层面,大胆标举了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在叙事里的表现;就跨学科研究讲,他提出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这一前沿学理性宏大命题;就学术方法讲,他以开拓的思维和自觉的创新意识进行贯通古今的研究,且参照了先进的西方现代学术理论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2006年的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围绕“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第30届世界大会”,纪念张天翼、陈伯吹百年诞辰等重大活动展开理论研讨,其儿童文学文体研究成果突出。特别是童话、科幻研究都有一定理论突破,而幻想文学等热点现象的讨论,则有力地激活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理论建设。这些都启发我们:儿童文学研究实在有着太多的课题,在这块看似“小儿科”的艺术版图,其实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学术天地。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小说创作状貌有六大“热点”现象:即“玄幻”大论战、“青春小说”争鸣、“组合、系列”兴盛、“中篇小说”触底反弹、“动物小说”风行和“恐怖小说”涨潮等。此外,2006年度儿童小说创作还存在着题材、人物形象和创作风格单一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面市的中国儿童小说已开始被岁月洗涤,是“经典”还是“泡沫”,历史自然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J.K.罗林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新世纪奇幻小说最为成功的代表作,体现了奇幻小说发展的新趋势。这一系列小说产生于英国后工业社会背景下消费文化语境中,得益于英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作品中处处呈现消费社会的典型形态。消费逻辑导致罗林的奇幻小说违背了传统奇幻小说的美学原则,呈现出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整体趋同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反映在了文本的具体情节形象当中。  相似文献   

17.
随着幻想类小说创作手法的日臻成熟,以幻生奇成为明清小说批评话语系统中重要的审美观念。明清小说批评家指出,以幻生奇是幻想类小说的艺术特质,体现出创作者自觉的艺术追求。实现幻笔之奇的艺术手法集中体现于塑造奇异的人物形象、构织离奇的故事情节、营造奇谲的神幻场景三个重要层面。幻想类小说审美意蕴的实现体现在创作与欣赏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小说批评家对以幻生奇的审美意蕴的多维思考,增强了幻奇审美观念的理论深度,丰富了小说批评中的"幻"审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本来就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彼此之间常常互相渗透,互相汲取,那种过于严格的学科界限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在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的相通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文学研究的历史视角就显得愈加不可或缺了。同样,历史研究也从文学研究中得到启发。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是从历史视角来考察文学的价值的,"美学的观点与史学的观点"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正是他们将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融合为一的标志,而这种方法对于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研究显得尤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文学虚构理论真正成熟的阶段是在现代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众多的文论家和美学家开始更多地从作品的层面去思考文学虚构问题。他们把虚构视为作品获得文学性的根据,虚构也因此具有了本体论意义。而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在那种消解一切,包括文学与非文学、虚构与现实的状况下,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虚构理论的存在依据也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文学虚构一词开始失去了它独立的内涵,变得无法进行界定了,文学虚构自身因此被消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