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假想伙伴是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45名3-6岁幼儿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假想伙伴现象的基本情况以及幼儿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假想伙伴现象对幼儿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没有假想伙伴的幼儿相比,有假想伙伴的幼儿在观点采择能力水平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以63名5-6岁儿童为被试,首先采用“双向访谈法”对儿童的假想伙伴现象进行判定,随后对所有被试进行合作行为任务的施测,以此探讨假想伙伴对5-6岁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3名被试儿童中,有22名被试(34.92%)存在假想伙伴的心理现象;且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合作行为任务上的得分,要显著好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假想伙伴现象有可能是促进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比较3-6岁儿童中,有假想伙伴的儿童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情绪理解能力上是否有区别。方法:随机选取了45名3-6岁儿童,首先采用了“双向访谈法”确定哪些儿童存在假想伙伴,随后对所有儿童进行了情绪理解三项任务的施测。结果:在45名儿童中,有23名存在假想伙伴的心理现象,且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情绪理解三项任务的表现上,要明显好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其情绪理解能力更强。结论:假想伙伴心理现象有可能是促进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假想伙伴现象在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儿童假想伙伴现象单独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专门研究,使之成为一个新兴领域。本文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探析了儿童假想伙伴现象可能出现的原因,同时阐述儿童假想伙伴现象对儿童的实际生活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家长和教师在面对儿童假想伙伴现象时所处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假想伙伴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通常出现在儿童时期以及独生子女家庭中。假想伙伴不仅满足了儿童的交往需要,还促进了儿童的社会理解能力,在儿童的心理和发展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假想伙伴是儿童控制和处理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遇到的压力的较好方式,假想伙伴的想象对话、假装经验以及替代和陪伴作用均能显著促进儿童的社会理解能力。成人应正视假想伙伴对儿童的积极作用,并帮助平衡儿童与假想伙伴和与真实同伴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对假想伙伴的理论成果以及假想伙伴与儿童语言叙述能力发展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认为未来对该领域的研究应采用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并注重假想伙伴这一心理现象研究与学前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国外假想伙伴功能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外已有研究认为,心理正常儿童的假想伙伴主要有三种:完全看不见的想像伙伴、拟人化物体、角色自居伙伴.假想伙伴具有为儿童提供抚慰,维护儿童自尊,促进儿童超我的形成,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高儿童适应性应对能力,以及促进儿童形成和谐的社会互动倾向等功能.因此,成人要尊重儿童创造的隐喻世界,并以旁观者的身份支持儿童的假想行为.未来的相关研究要在提高研究方法的客观性、挖掘假想伙伴功能的本质特征以及开展本土化研究等方面作出长期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以1所幼儿园33名大班5-6岁儿童为被试对象,研究有假想同伴的儿童的比例以及假想同伴的特征,探讨儿童假想同伴对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儿童假想同伴的现象并不少见(42.42%),儿童假想同伴在性别和5、6岁组上的差异不显著,儿童假想同伴各有各的特点;并且有假想同伴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成绩显著高于没有假想同伴的儿童。  相似文献   

9.
5岁的明明在最近一段时间里经常一个人手持木棍儿打打杀杀,并且嘴里不停地小声咕哝着,仿佛在和什么人搏斗。身为工人的父母怀疑孩子是不是出了问题,又不知道怎么办,甚至认为孩子的精神有问题,打算带他找医生看看。其实,明明并没有病,只是有了想象伙伴,在心理学上也叫假想伙伴,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有的儿童在游戏中会想象自己有一个“伙伴”,并在独自游戏时和这个想象伙伴玩儿,有时候还会给想象伙伴起一个名字,这个伙伴随时在儿童的身边,经常听见孩子在小声的嘟哝着什么,似乎在对谁说话,有的孩子还会给这个并不存在的伙伴留出吃饭睡觉…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状况,揭示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为其心理发展与教育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河南477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总体水平偏低;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在自我意识总分上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应改善不利因素,促进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比较弱视儿童和正常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促进弱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提供依据,帮助弱视儿童更好的回归社会.研究采用访谈法、实验法对弱视儿童的自我意识进行了系列研究.研究发现,4岁、5岁弱视儿童自传体记忆水平均低于正常儿童;4岁的弱视儿童就已经具有时间心理旅行的能力,且4岁、5岁弱视儿童时间心理旅行能力的发展趋势和正常儿童相一致,都符合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5岁正常儿童、弱视儿童在形容词条件下均没有出现自我参照效应;5岁正常儿童、弱视儿童对描述自我状态句子的加工时间均比一般常识的长,对自己的评价倾向积极.  相似文献   

12.
自我意识是个体心理的调节系统,是个性发展的核心成分,其发展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自我意识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相关研究认为寄宿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保证留守儿童正常的心理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乡镇寄宿制中学1~3年级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分析和探讨了寄宿制对中学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国外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对假想同伴进行了研究,假想同伴的存在在儿童生活中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通过整理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学前期是儿童拥有假想同伴的高峰期;拥有假想同伴的儿童在性别、种族、出生顺序等因素上都存在差异;假想同伴对儿童长大以后的创造力、言语能力和社交能力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可在假想同伴消失的原因、跨文化研究和拓展更宽的研究领域上开展。  相似文献   

14.
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自我意识水平有关,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被试者进行调查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和自我意识水平偏低;初中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程度与自我意识量表水平相关显著,初中留守儿童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也就越高。应努力提高初中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15.
赣南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赣南地区“留守儿童”的调查,了解其心理发展状况。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赣州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试。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水平与正常儿童没有大的差异,但总分和因子分要比非留守儿童低,在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三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行为、焦虑、幸福与满足、合群等方面的因子分存在差异。说明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水平正常,但内心更自卑、抑郁、对人生态度更悲观,存在较多社会适应不良问题,性格更为内向和孤独。其中留守男生存在较多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问题,留守女生存在更多自卑、不满、悲观等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问题的提出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儿童提供了与众多同龄伙伴平等和自由交流的机会, 对儿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影响。但在日常的幼儿活动时间里, 我们经常会发现群体中有一些幼儿既不被同伴接受,又不被同伴拒绝,处于被同伴“忽视”的状态。他们经常游离于同伴交往活动的边缘,在班级中既没有好朋友,也无固定的玩伴。他们常向别人提出申请和要求,但常受到同伴的忽略或不同意,又因为他们是  相似文献   

17.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影响儿童生命成长历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家庭作为儿童生活的重要环境和场域,是影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的教育观念、家庭的文化环境、家庭的教育期望以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等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闻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可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幼儿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都有促进作用。那么,父母怎样帮助孩子成为受伙伴喜爱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19.
了解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状况,探讨其自我意识发展的性别、民族及年级差异,为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实证依据。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边疆民族地区3所乡镇小学的810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总分处于正常值范围,躯体外貌维度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P值<0.05);留守男生在躯体外貌、焦虑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女生,在行为维度上得分低于留守女生(P <0.05);汉族留守儿童在躯体外貌、合群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白、彝、傈僳族少数民族留守儿童(P <0.05);六年级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最好,五年级自我意识发展状况最差。边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状况总体良好,少数民族以及五年级留守儿童自我意识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郭晓倩  姚怡 《科幻画报》2022,(2):195-196
因此本研究以5-6岁普通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假想的特殊需要幼儿为普通幼儿接纳的对象,围绕普通幼儿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接纳态度进行调查研究。以大班幼儿访谈的方式,调查研究普通幼儿对特殊需要幼儿的接纳态度。经过研究发现,普通幼儿对假想特殊需要儿童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与偏差,普通幼儿对假想特殊需要儿童的情感和行为倾向较为消极,普通幼儿对假想特殊需要儿童的接纳态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只有调整好普通幼儿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接纳态度,才能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