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我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无独有偶,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没有一生的心血,哪来瞬间的精彩。这就印证了常传在教师口中的一句话好课多磨。没有家常课的千锤百炼,就没有公开课的闲庭信步。在研磨课堂教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提起“语文”.我们仿佛会听到富有韵味的朗读.闻到淡淡的墨香,看到文思喷涌的锦绣文章,想到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语文.仿佛是一壶袅袅香茗.让人神清气爽;语文.仿佛是一条滔滔江河.让人心潮澎湃:语文。仿佛是一轴绚丽长卷,让人流连其间。如果借用冰心先生的话语.我们可以这样说:“有才、有情、有趣”。方是语文的好滋味。  相似文献   

3.
教会孩子读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那么,课堂上我们应该怎样教给学生读书呢?具体说“读”可以分三步走:一读。读通顺,读流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最常用的是朗读。出声的朗读可以使学生边读边听,自己欣赏自己的阅读,只有文通字顺,才能出乎口,入乎心,才能为下一步的感悟做好铺垫。可见,读好课文是我们课堂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润泽学生的情感;现以《孔子游春》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提起"语文",我们仿佛会听到富有韵味的朗读,闻到淡淡的墨香,看到文思喷涌的锦绣文章,想到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语文,仿佛是一壶袅袅香茗,让人神清气爽;语文,仿佛是一条滔滔江河,让人心潮澎湃;语文,仿佛是一轴绚丽长卷,让人流连其间。如果借用冰心先生的话语,我们可以这样说,"有才、有情、有趣",方是语文的好滋味。  相似文献   

6.
我在成为一名特级教师这个过程中,有努力、有惊喜、也有过徘徊。从教18年来,在省市上过40多节公开课,有老师说我是在公开课舞台的演出中成长起来的!想想也对,但更准确地说是在为上好公开课而磨课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尽管当前对  相似文献   

7.
卢盛强 《今日教育》2010,(12):60-60
前些年有人提出“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论断,虽有些偏激,有失公允,有些情绪化,但道出了对语文教育的严重不满。就连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语文教育面临一个悲哀,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以为有三点可以思考。  相似文献   

8.
彭治萍 《学周刊C版》2011,(3):171-172
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呈现出多种形式.但是我却迷惑了,语文课到底该是什么味儿?一日满堂填鸭,单向教授,学生被动接受,哪里还能品得出什么"语文味"?二日琐碎分析,残酷肢解,削弱了必要的整体感知.三日片面追求升学率,茫茫题海冲淡了学生求知得趣的滋味.四日被课文中特有的知识牵着鼻子走的目标定位,丢掉学科的特色,使得课堂教学丢"语"失"文",失却本位.  相似文献   

9.
各种级别的研讨会、公开课很多,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实效和理论水平。可不知为何,现在听多了、看多了这些所谓的公开课,我们一线教师的心中已经没有太多的感动和感触,听完之后,常常一笑了之.因为现在的很多公开课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近看”的感觉。这样的课堂,让我们感到犹如现今流行的人造美女,不知哪些是其真实的面目。  相似文献   

10.
李仁甫老师执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以“拟题”“补白”“点评”为经线,把语文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当成纬线,使所有的活动都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而展开,并且将语文知识系统转化成以技能训练为轴线的教学系统。生成的语文课,既不是生硬灌输的知识课,也不是空无知识的活动课,而是“使知识活动化”的任务驱动课。这样的课堂教学艺术才是我们今天应当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1.
现在,听许多特级教师上示范课,大多感受的是全程的精彩:从学生初步知教材内容,读通读懂文本内容,到精彩内容的赏析,文本内容的延伸拓展……我们体验到的是其扎实的基本功、驾驭课堂娴熟自如。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意味隽永的精美作品,其中有很多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想象的空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是要引领学生走入文本,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学生言语的内化。  相似文献   

13.
曾有教育专家强调语文教育有三个层面:一是语言文字,主要是语言的实践和运用;二是语言文学,这是比较高的形态,关注学生的精神、态度;三是语言文化,是让学生对世界有独特的认识。这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的,且都无法离开文学因素的支撑,也都指向一个核心目标一让学生对世界,生活多一种文学的把握方向,而不仅仅是功利的、实用的。  相似文献   

14.
林志文 《现代语文》2010,(12):71-72
“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就会省去许多砍柴的工夫;当课一磨再磨,就会磨出更多的精彩。”这是特级教师王崧舟的精彩言论。的确,要使一堂课成为高效课、精品课,就需要不断琢磨,不断切磋,不断修正,在切磋与修正中产生课堂的精彩。  相似文献   

15.
张琼 《考试周刊》2014,(75):24-24
公开课与常态课相比更具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向来很受开课人的重视。开课人为了让公开课完美,便对其形式和内容"精雕细琢",甚至不惜牺牲真实性,把课堂变成舞台,把自己和学生分别变成导演和演员,整个课堂"演"味十足。可是退变为表演课的公开课还能承载公开课的使命吗?答案必将是否定的。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的公开课最不可或缺的便是真实性和共享性,语文公开课应"去演存真"。  相似文献   

16.
在吉首市光明小学,张冬秀说她是一个嚼得菜根甚至嚼得草根的人。她把这种生活态度完全融进了她的教学理念中,她的课堂、教学和教研,也和她的为人处世一样,都能在朴实无华的宁静和恬淡中,嚼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7.
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中提到: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投入深情、流露真情的时候,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语文教学才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一、抉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当我宣布即将选择《景阳冈》(第一课时)参与全市“高质量、高效率”课堂教学大赛时,整个高段语文教研组就像炸开了锅:“两位特级老师都曾经成功演绎过《景阳冈》一课,此课已成为公开教学中的精品之作,很难有新的突破。”“拿这样的课代表学校参与全市性的教学大赛,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课的环节,一开始就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注意力。"好的导课如磁石,能聚拢学生分散的思维;好的导课如画卷,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其产生丰富的联想,点燃学习的火花,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语文教师应巧妙地设计导课方法,争取课堂教学最优化。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这样导入,效果会好一些,大家不妨一试。一、直奔主题———开门见山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一上课,教师板书课题,使学生一  相似文献   

20.
自2006年4月起,本刊开展了“关注上海市中小学生书面阅读”大型调查,连续刊登了五期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反响。为了推广与探索课堂教学与书面阅读的融合,近13,由本刊编辑部在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进才中学组织了两堂向全市教师开放的“中小学语阅读拓展示范课”,小学特级教师贾志敏与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担任主讲。近300名专家、教研员、中小学校长、青年教师参与了观摩,大家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语课上该如何启发学生进行书面阅读呢?[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