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说堂吉诃德荒谬地过完了一生,非常“悲剧”,我不赞同. 我认为堂吉诃德是幸福的.他自在、随心,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主人公,是用来讽刺封建骑士的道具.作者给了他皮包骨的身板、赢弱的“驽驿难求”马、古旧的祖传盔甲,让他带着桑丘用荒唐和愚笨击退西班牙的骑士文学.堂吉诃德没有辜负他.在小说出版后,骑士文学这种迂腐的精神毒草消逝一空.堂吉诃德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相似文献   

2.
堂吉诃德的济世行动带有自欺欺人的游戏性质,“骑士梦’根本上说是一个空挽落辉的迟暮者选出闻闷生活的救命稻草.堂吉诃德首先被“骑士梦”的绚丽外套吸引住,他因循于“骑士梦幻”的规矩、刻扳模式,将不适于社会的前朝余孽穿戴出来招摇过市.屡屡的碰壁、遗到嘲讽可以说是堂吉诃德个人偏执不觉悟的结果,而一直以来压制反抗者、鼓励随波逐流的社会也难辞其咎。比起他的死亡,堂吉诃德最后的忏悔、投降更具悲剧性。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元宇宙”是在现实宇宙之外制造一个虚拟宇宙,那么文学艺术就是“元宇宙”的一个重要版本。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可以看作是主角进入“元宇宙”的故事:堂吉诃德在虚拟的骑士世界中努力向人生理想迈进。首先,堂吉诃德确定了骑士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其次,他将文学世界当作了现实世界而浸入其中;最后,他通过模仿虚拟的文学世界而在现实世界中走向自己的理想。在虚拟的“元宇宙”中,堂吉诃德是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于当下的“元宇宙”热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堂吉诃德是一位落魄的乡绅,他沉迷于各种骑士小说,整天胡思乱想,甚至找了他的邻居桑乔做他的侍从,和他一起去各地冒险,完成他的骑士梦。他先是救了一群要被押去做船夫的囚犯,因此躲进了山里。在山里,他异想天开,学骑士小说里的样子对着一个他捏造出来的“杜尔西内娅夫人”发疯,一定要桑乔去找那个子虚乌有的“杜尔西内娅夫人”。最后,他却可悲地被他的朋友神父和理发师装在木头箱子里运回了家乡。这还不算完,堂吉诃德还要再次出去冒险呢!  相似文献   

5.
徐丽云 《现代语文》2009,(6):121-123
本文试分析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的男主人公堂吉诃德的爱情,指出堂吉诃德的爱情其实就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演化,是骑士爱情在堂吉诃德身上的再现。骑士爱情是一种浪漫的个人之爱,是对早期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反拨,它对女性的尊崇体现了当时女性地位的提高。但这种骑士爱情纯粹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因而也是不现实的,人类仍旧未能获得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6.
堂吉诃德身上的“知识分子”气质经历了三次变化:在漫游之前,隐居在书斋中的堂吉诃德是一位典型的“书斋型知识分子”;在漫游过程中,在现实世界中行走的堂吉诃德是一位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介入型知识分子”;在被打败后,堂吉诃德认清事实,放弃骑士梦想,成为一名回归隐居生活的“妥协型知识分子”。堂吉诃德“知识分子”气质的变化表明,其漫游是专业理念和社会现实间的错位导致的失败经历,同时也是对其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自讽。  相似文献   

7.
亨德森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塑造的人物形象,他被称为是“具有优秀品质的荒谬的探索者”,在索尔·贝娄的“流浪汉”形象系列中,他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他以自愿流浪者的身份、骑士式使命和“优秀品质的荒谬探索者”这些特点使我们联系到了另一部西方文学经典——《堂吉诃德》中给我们塑造的经典人物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8.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西方小说没有一个概念不曾在塞万提斯的作品里初露端倪"。塞万提斯通过塑造荒诞严肃却又虔诚可爱的堂吉诃德,戏仿并批判当时骑士文学的矫揉造作、生硬枯燥。他笔下的堂吉诃德和仆人桑丘从十七世纪的西班牙走来,变换了语言,超越了国别,跨越了时代,焕发出历久弥新的风采。由世界名著《堂吉诃德》改编的立体电影《魔侠传之唐吉可德》(以下简称《唐吉可德》)自2010年10月在全国公映以来,以重释经典的手法和国内首部"全3D拍摄"吸引了观众眼球,但又因剧情薄弱,缺乏高潮,3D技术稚嫩引发争议。无论如何,这部电影都是堂吉诃德中国化的又一次创造,它让我们再度审视文学  相似文献   

9.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写的著名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一个穷乡绅读骑士传奇入了迷,改名堂吉诃德,找了个农民桑丘作侍从,出门游侠,妄想创建骑士的丰功伟绩,结果一路上闹了许多笑话,吃了不少苦头,最后狼狈回家,直到临死前才醒悟过来。小说通过堂吉诃德这个形象,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骑士文学的荒唐与危害,并反映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的现实情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尘衣: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出版的长篇反骑士小说,文学评论家称其为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堂吉诃德》涉及理想与现实,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或许愿意从更多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世界名著.所以,“悦读”《堂吉诃德》的时候,不妨带上这样一些问题: 堂吉诃德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是“疯子”还是理想主义者? 作品反映的是塞万提斯不喜欢、讽刺骑士小说,还是对骑士小说的别样怀想?  相似文献   

11.
他满怀幻想,单枪匹马勇闯天涯,尽管结局很悲摧;他一身正气,纾困救危,扶弱锄强,尽管往往事与愿违。他叫堂吉诃德,一个怀着"骑士梦"的破落乡绅,一个给人带来笑声和泪水的末路英雄!【作家风采】塞万提斯(1547—161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年轻时参加西班牙驻意大利的军队,战  相似文献   

12.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创造性地运用了戏仿的表现手法,一方面,在模仿骑士传奇文学的过程中,通过堂吉诃德的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比,表现出骑士传奇这类文学作品的弊端;另一方面,在我们感受《堂吉诃德》诙谐戏谑的同时,也凸显出堂吉诃德在骑士理想光辉关照下人格的崇高。  相似文献   

13.
从前,有一位绅士,他几乎看完了所有的游侠骑士书。他认为世界上真的有游侠骑士,于是他在人间救死扶伤,帮助人们,也想当一个真正的游侠骑士。连公爵也邀请他来家里住。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伟大的狮子骑士——堂吉诃德。  相似文献   

14.
西班牙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1604—1615),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外国文学名著之一。去年再版以来,又立即引起了广大读者和评论界的极大兴趣。但是,有人却把作品的主人公堂吉诃德简单片面地看作历史的小丑,将“堂吉诃德性格”与“骑士信条”完全等同起来,拿他与由封建余孽演变成资产阶级市侩的  相似文献   

15.
韩艳 《学周刊C版》2011,(2):199-199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个性格复杂的形象。他受中世纪骑士小说的影响.幻想以骑士精神去改变丑恶的现实社会.但是由于他生活在幻想之中.总是凭借着幻想的力量在现实世界里维护着英雄形象,严重地脱离现实,不合时宜,最终.他失败了。但他的真诚、善良、勇敢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虽然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序言中声明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反对骑士小说,但我认为他对骑士小说的态度非常复杂:一方面通过戏拟和反讽手法批判骑士小说的一些弊端;另一方面又借助骑士小说的文体特点广泛反映西班牙的社会现实,并借助骑士小说中的骑士道精神来表达新的人文观念,体现了一个伟大作家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培育出堂吉诃德和狂人两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和行为方式。“在风车中看见巨人”,堂吉诃德的夸大妄想与信仰的彻底性,是植根于宗教传统和骑士精神的西班牙民族气质的极端表现。“在巨人中看见风车”,狂人对五千年历史的冷峻否定,体现的则是怀疑的彻底性原则。鲁迅精神结构中的怀疑与否定精神,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中汲取的养分。他深刻剖析中国文化传统,认为在中国的土壤中难以产生真正的堂吉诃德精神,而创造了人格极度萎缩的内倾型艺术典型。堂吉诃德的狂妄信仰与狂人怀疑否定的情感窒息,是两种文化赖以旋动的中轴的两极,由此而衍生出的思想与意志的分裂,体现了人类生活悲剧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经典阅读     
《新作文》2002,(13)
内容精要:穷乡绅堂吉诃德因读骑士小说走火入魔,变得疯疯癫癫。他一心想要复兴骑士制度,三次离家外出游侠世界。游侠中,他将旋转的风车作为魔法师变化的巨人,并与之大战一场;他将过路的羊群当作敌人的军队,冲上去一阵猛杀;他冒着生命危险与公差搏斗释放了一批犯人,却又被这批犯人恩将仇报毒打一通;他为自己心爱的杜尔西内娅小姐在黑山修炼,直到身上只剩一件衬衫,面黄肌瘦,饿得要死……好心安慰店主的女儿,却被人家作弄套着吊在了半空;他做过公爵府的坐上宾,随从桑丘也因此做了“海岛总督”;历尽艰辛磨难的堂吉诃德在生命的…  相似文献   

19.
“一切艺术都是时代与环境的产物”。由于日本学传统和学理念的影响,日本私小说不可避免地有着“无法具有社会意义”、“素材狭隘”等局限的一面。郁达夫受到私小说的影响,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又使得他超越私小说。反映出中国“五四”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侧面和他的民族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修改与风格。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文学中觉醒后的"娜拉"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妇女历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千百年来一直在痛苦的深渊中呻吟、挣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造成了中国女性个人价值的严重缺失。随着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人的发现”成了五四时期的关键词汇。历史和时代的需要,易卜生和他的作品进入了国人的视野之中。他笔下的娜拉成了千千万万妇女的楷模,“我是一个人”的呼声在苦难的中国女性心中久久回荡。五四作家们也纷纷仿效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创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娜拉”意象,再现了五四女性自我觉醒的艰难过程和自我价值重构的苦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