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影响深远,其中“仁”是德育的核心,培养“德”应从认识和情感入手。道德的实践和原则方法对我们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卓越的教育家,建国以来,研究者对他的教学理论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至于德育思想,由于涉及孔子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道德的阶级性质,以及德育本身的一些问题,看法则有分歧,甚至于视为禁区而不敢问津。本文试就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德育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一)长期以来,人们都把“仁”看成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从而也把“仁”教看成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人曾以《论语》中论“仁”的有五十八章,“仁”字凡百有五见,论“礼”  相似文献   

3.
武进 《中国教师》2007,(2):61-62
孔子重德,他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孝悌、爱众、亲仁”置于“学文”之上。他在德育上的启迪自觉、注重行动的理念,以及扎根实际、引导自律的方法是很值得继承的。下面仅对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三省吾身”与“推己及人”进行思考与引申,以期对中学德育有所启示。一、“三省吾身”——道德反思法道德反思法就是通过发言、交谈、书面等形式对自我道德认识与行为进行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自身道德水平向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德育方法。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相似文献   

4.
《大学》是我国古代教育的路线和方针,以“三纲领”为总目标,以“八条目”为具体内容和方法,以“修身”为中心任务.《大学》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德育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以提高道德认识为起点,德育为先;以“修身”为基础,教会学生做人;以引导道德实践为趋归.  相似文献   

5.
五、仁为核心,克己复礼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学而优则仕”是他长期的政冶实践和教育实践的概括,是以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有二:一是“礼”,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在教育上主张以“礼”为教。二是“仁”,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在教育上主张以“德”为教,都以“仁”这个最高道德概念为旨归。所以“礼”和“仁”是贯穿孔子政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成为我们令天探究、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是一部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史。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奠基人孔子以“人”为中心形成了他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是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中最闪光的部分。而其道德理想又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支柱,乃至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出发,从考察孔子生活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对其人性论及他所提出的道德规范的剖析,以求揭示其道德理想及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含与核心。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仁”,同时也是孔子道德理想的内含所在。最后,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并联系现实以求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一 品德并不是单一因素的实体,而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结构。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讲过品德的结构,并把它划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成分。孔子认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第一、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在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其关键在于学习。孔子的道德核心是“仁”。仁是孔子的最高的道德概念,含义就是  相似文献   

8.
以“仁”为本是孔子教育价值观的核心,他主张把学生的“仁”德教育和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孔子的教育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内圣”在孔子教育中集中表现为培养学生“君子”理想人格,“外王”即“弘道”,就是要实现个体向社会的超越,结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实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社会。社会本位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孔子思想及其教育活动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发现,而个人道德养成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必须以国家、民族和社会为归趋。  相似文献   

9.
儒家经典对"仁"的记录和阐释,构成了孔子"仁"教育思想。道德标准的达成,是孔子"仁"思想的重要内容。今天,将孔子"仁"思想融入德育,仍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新时代,加强教师仁爱之心养成意识,适当增加中小学教材中关于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内容,协调教法与时俱进和继承传统的平衡,是实现孔子"仁"思想融入德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 :确立完美人格的德育目标孔子重视人的道德要求 ,认为人要通过不断修养以达到“仁”的境界。“仁”是生命之根本 ,没有道德之仁心就不成其为人 ,所以人人都需通过修养去实现“仁”。孔子对学生的理想人格的要求是使其成为仁人君子 ,并为学生设立了一个终极目标 :成为圣人。圣人是具有崇高德行又能对百姓有恩惠的人。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但现实当中很难有人达到 ,就连孔子也说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孔子也不轻许人以圣。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  相似文献   

11.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2.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信”伦理思想与当代德育环境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孔子“信”伦理思想的要旨孔子的伦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 ,对“信”的解析主要有两个层面 ,即关于“信”的普适伦理和关于“信”的教育伦理。尽管教育伦理是普适伦理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两者并不在同一审视维度上 ,但它们之间的层递关系 ,更加凸显了孔子作为一代教育大家的特质和风范。(一 )“信”在社会生活中 :普适的“信”伦理思想就孔子的整个道德体系而言 ,“信”固然不像“仁”处于“德”的核心地位 ,不过 ,在他看来 ,离开了“信”就无所谓“德”,就谈不上“仁”、“行”和“政”,因为“信”是一种普适的存在 ,并贯穿于全部…  相似文献   

14.
“知、情、意、行’’四者的有机统一,是蔡元培的德育“成德”心理观。他认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四者缺一都不能构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5.
孔子德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建立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完整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为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民族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德育观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本文想以《论语》一书为主要依据,对孔子的道德教育观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怎样进行才能有效?我认为,必须坚持启发、疏导的方针。一、什么是启发疏导方针启发教育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提出启发诱导教育思想的是孔子。孔子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启发诱导。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德育思想,并广泛应用于学生的品德培养中。孔子以后,经《学记》进一步发展提出“君子之教喻也”所谓“喻”,就是启发诱导。如何诱导?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表明他们重视通过启发激发道德动机,提高道德认识的教育。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在培养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活动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启发的方法。但是,在  相似文献   

17.
品德心理结构是德育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它对研究品德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处在人生道德启蒙阶段的幼儿期,其品德心理结构有何特点,如何使德育过程更好地适应这些特点,以取得最优化的德育效果,这是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国外的心理学理论,往往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美国心理学家柯汀斯(W.M.Kurtines.1984)等在《品德、道德行为及其发展》一书中提出:“纵观品德的研究,一般都将它分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大都也持这样的观点。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  相似文献   

18.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因而"知情意行"大多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德育概念.知,即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笔者认为"知情意行"不仅仅是一个德育  相似文献   

20.
儒学作为中华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其深刻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民族性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由来。百年大计,教育第一,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研究孔子、研究儒学,对于开辟当代大学生思想精神新境界,提升高校道德教育水平意义重大。“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其中包含了对“人”的认识,无“仁”不人,“仁”是人的一种固有的本质,“爱人”的行为是“人”本性的外化,“行仁”“成仁”则完美诠释了生命价值。儒家“仁学”深邃的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