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天人合一观以其本体论研究的深邃、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重天道轻人事的天人观是有其神话渊源的,作为道家最高范畴的"道"的本质特征早已孕育在古老的混沌神话中,混沌神话对于道家本体论乃至天人观的形成影响至大。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年来,有些人把它作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甚至作为一种生态哲学。实际上,从“天人合一”的本义看,“天人合一”探讨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不是一种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3.
道家文化与楚文化互相渗透的现象,使得保留浓厚楚文化色彩的湘西文化除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外,也染上道家色彩。这种道家色彩以一种集体无意识方式积淀在沈从文的内心,使沈从文的创作表现出了道家文化意蕴。为了找寻完美的人性理想,这位具有现代理性的“乡下人”对儒家文化中的积极因子表示出了认同,进而、形成沈从文自称的“新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讲天人合一必须讲到“道”。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精华。所谓“道”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空想。中国音乐的文化思想由“儒”到“道”更是一种升华的演变,把含情的音乐转变为无情。当然这里的无情并非指毫无感情。  相似文献   

5.
课堂观是教育观的组成部分之一,树立生态课堂观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天人合一”思想对建构生态课堂观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解读,分析概括出和谐教育观的基本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推论出生态课堂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神人以和;二是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三是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一是政治管理之策;二是生存状态;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审美境界。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思维特点的“天人合一”观念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提醒人们“慎终追远”,给人类灵魂以现实的、普遍的“终极关怀”,这对于熔铸人类共同的信仰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作为世界观的“天人合一”思想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观念,有着丰富的内容:天下和谐是其基本要旨;倡导用整体的视角看世界;“天人合一”世界观包涵浓厚的仁爱情怀;“天人合一”世界观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文从循环经济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指出儒家“天人和谐,生生不息”的哲学观点与循环经济的理念一脉相承,目前我国已把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十一五规划。我们理应从古老的儒家生态智慧中获得启迪,大力传承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发展循环经济,真正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经济发展目标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重要内容,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从"心"与"物"的关系出发,把人与自然纳入到道德领域,从天人合德的角度肯定了"天人合一"思想。这对于当今时代的环境生态问题有诸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南古典园林艺术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受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影响,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成为江南古典园林艺术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受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江南古典园林强调自然景观要素,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芙境界。  相似文献   

11.
道家的天道自然观,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自然无为。表现在教育思想上,就是教育目的“合于道”,读“自然之书”的自然知识观,无为抱朴的伦理道德思想等等。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据主导位置,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应该保持一种协调、平衡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这一传统思想为和谐社会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资源,为我们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3.
踏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自娱性民间舞蹈。歌者成群结队,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以脚踏地为节,边歌边舞。作为一种歌舞形式,它体现了先民的宇宙生命观及传统思维模式。笔者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来探讨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道家天人合一与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自然观的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天人合一自然观有其合理性及局限性,而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的西方自然观的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又给自然带来严重影响和危机。在当代,道家自然观和西方自然观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扬“天人合一”优良文化传统,对解决一系列现代性难题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梳理了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揭示了“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从“天人合一”思想视角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进行了反思;文章最后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自然保护主义”和“人类中心论”分别以消极地保护自然和人类整体之长远利益作为终极目标。而“天人合一论”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依的内在的辨证统一的关系。今天,我们应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讲的是女娲补天时遗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的一块顽石从思凡降凡到历劫红尘,最后回归青梗的故事。这种叙事类型是道教文学的典型结构。笔者认为《红楼梦》所反映的“道教文化”是深刻全面的。它反映的道教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教人物形象;二是道观文化;三是道家思想。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本文将具体阐述《红楼梦》与“道教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解读“道教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紧张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两个方面。如何消解这种紧张关系显然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我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神人以和;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堕有四:即政治管理之策;生存状态;道德境界;审美境界。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消解前述紧张关系的有益启示表现在四个方面:(1)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要有“法”有“天”;(2)保持生态平衡要树立整体和谐观念;(3)要建构“民胞物与”的全球伦理;(4)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人生。  相似文献   

19.
从天地自然崇拜的宗教意识到把祖先攀附于天帝后裔的宗法意识,是中华民族走出蒙昧状志的标志之一。历代统治阶级都借助于此强化“君权神授”的观念。但是,中国古代多少先哲却一直在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对等关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指导着出世或入世的哲人们的理性思维,形成传统文化中一种豪迈和超越的抗衡精神。本文则循此主线总结“天道加人道等于文学之道”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20.
《乐记》作为中国古代很早的音乐美学论著,对音乐的产生、礼乐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礼乐的功用异同等作了精辟而深刻地论述,本文拟就其内容本体、学术源流与所受的时代思潮两个方面,浅论其所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乐记》一书据《汉书·艺文志·文艺略》载有二十三篇。现被保存在《礼记》中的《乐记》篇、《史记险二十四中的《乐书》、刘向《说苑》的《修文》篇中,但现存仅11篇。如果把后三篇《魏文侯》、《宾车贸》、《师乙》放在一边,仅就前八篇论述体的文章作整体性认识,那么就会发现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全书内容2中。全书内容大致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