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郑璐 《成才之路》2012,(26):94-95
正前不久在杂志上读到这样一则故事:一年级孩子萨沙特别跋扈,因为他是家中幼子,凡事父母、哥哥总是迁让他。"我是弟弟",他总是以这样的理由为自己辩护。直到那个午后,全家人和邻居孩子们一起去森林玩,森林旷地长着一丛丛野蔷薇,粉红芬芳,大家都坐在旷地上,突然雷声大作,接着大雨如注。  相似文献   

2.
三、四岁的孩子都是在成人的照顾下生活着的,而且他们又往往是被成人非常关注与宠爱的,当他们离开家庭参加幼花园的集体生活时,确实是生活中的重大变化。过去由于我们对接待工作的教育意义认识不足,不会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教育原则采取有效方法来进行,所以每在新学年开始时,孩子们总是哭闹着不肯来园,或者家园也要人成天的陪着,性子急的家长往往是又打又骂强制孩子入园。当孩子来得多了,教养员常常因照顾了这个孩子,没照顾到另一个孩子,以致一个孩子哭了影响了许多孩子都不愉快。这样,有的孩子就长时  相似文献   

3.
通过多年的幼教工作,我发现,有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总是向成人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等各种问题:而有的孩子对眼前的变化"视而不见",让孩子失去了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机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由此可见,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激发幼儿进行探究的欲望,是智慧开启的重要源泉.那么,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该怎样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以激发他们进行科学探究呢?  相似文献   

4.
<正>《你很重要:破译青少年健康成长密码》毕淑敏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年内容简介:"人们都固执地认为孩子们是美好而单纯的,其实,并不总是这样。就像一条鱼,对于它一生相依为命的水,又能了解多少呢?孩子对痛苦的体验甚至比成人来得更丰富、更强烈、更沉重……"这是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创作此书时的有感而发。而如何破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密码,作者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了十二个有针对性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最能使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妈妈走上前问女儿:『你在干什么?』女儿慌忙藏起手里的东西说:『没,没干什么。』爸爸凑过去对儿子说:『我看看你的画。』儿子连忙用胳膊一挡说:『不给你看。』呵,小家伙还挺神秘的。看来,孩子虽小,却已有了自己的秘密。孩子有事『瞒』着大人,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有的孩子为给成人一个惊喜而暂时保密,以成人的惊喜换取自己心理上的愉悦,觉得『好玩』、『有意思』。孩子的这类行为往往是从故事、儿歌或影视中模仿来的。对此,成人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耐心等待,让孩子给你  相似文献   

6.
正不少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总觉得他们什么都应该会,总不自觉地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以成人的高度来衡量学生,因此学生常常陷入达不到教师要求的苦恼中,而教师也会陷入对自身教育能力怀疑的深渊。其实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儿童期、青少年期,有其自然的发育与成熟的过程。"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卢梭的这句警世名言常常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我们应该用孩子的眼光洞察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规则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7.
毕丽丽 《山东教育》2020,(12):21-21
伴随着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慢慢地从重视"教师教"转变为"幼儿自主学",从以往"知识经验的传授"转变为"游戏和生活经验的体验",从整齐划一的活动学习转变为更加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我们玩区域游戏,也要注重主题活动的开展,应该是区域游戏和主题活动相互并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似文献   

8.
一位智者说过,人的一生只在做着两件事:做事与做人。在我看来,人的一生只是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为做事也是做人。作家长的都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能有所作为。由于历史的、社会的、个人认识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如何培养孩子成人的认识上,不少人还存在着一个误区,他们往往只盯住孩子的分数,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目前,不少人对一个孩子的评价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个好孩子,将来也会有出息。人们总是对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另眼相看,认为他们要么努力不够,要么资质先天不足;对他们的未来要么信心不足,要么忧心忡忡。学校里评价…  相似文献   

9.
一个好友,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她八岁女儿写给她的生日卡:"妈妈,生日快乐!您辛苦了,我长大了要好好孝顺您,让您开豪车、住豪宅,凡是爸爸不能为你做到的,我都会为你做到!" 我常讶异于孩子说的中国式"大人话",它不是孩子冒出的一针见血的被戏称为"小大人"的神来之笔,而是那种特别程式化、特别口号化的话.在中国,成人总是以某些自以为是的"强声源"遮蔽孩子们所谓的"杂音",以成人的"一厢情愿"扼杀孩子的话语权.谁知道,当孩子说出"让您开豪车、住豪宅"之时,孩子思想的背后真正"站着"什么呢?"模仿大人说"之所以很叫座、有市场,离不开根深蒂固的传统、应试和功利等诸多因素的"合谋".很多时候,教育就在这样的"合谋"中,在竭尽全力与小心翼翼之间,遮蔽了生命的灵性,给了孩子一个死气沉沉、严丝合缝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快五岁的孩子总是念叨着“死亡”,这个问题始终在我心中盘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她这么担心父母死去?!孩子带着那么大的情绪问父母是否会死,不一定是知识的问题。我猜想,这位小姑娘一定知道人会死的。母亲做了很多努力,想把死亡的阴影从女儿幼小的心灵中抹掉,可是,她始终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理解孩子提出的问题。然而,孩子想问题的角度常常与成人不同,他们还不能用成人的语言充分表达自己。因此成人的回答往往说不到点上。不记得曾在哪里听到的故事,说一位母亲带着3岁的孩子逛商场,孩子总是嚷嚷着回家,说商场里不好玩。母亲自己正逛得兴致…  相似文献   

11.
于雁 《中华家教》2015,(3):54-55
中国有一句话"人不出门身不贵",孩子总是在身边守着父母是很难长大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舍得把孩子放出家门,因为人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出门就意味着要让他经历一些事情。其实你会发现只有一个人亲身体验过了,记忆才会更深刻。所以从果子小时候我就经常创造机会让他接触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上学仅需一天适应期还记得果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开学第一天,到了学校门口,他有点茫然地说:"爸爸妈妈我进去了。"那一整天,我们都在担心他是否能适应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有家长这样抱怨:真不知道我家孩子是怎么想的,总是不肯好好听我说话.对此,我不禁反问:作为家长,是否认真倾听过孩子说话?家长的目标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人,但家长能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否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  相似文献   

13.
童年与成年都是构成一个人生命体验各阶段的要素,但两者受到传统时间的切割而分离,结构成了儿童与成人间二元的认知图式。《时间中的孩子》探讨了童年与成年之间的关系,并倡导两者之间的共生。文章试从"孩子"的丢失、"孩子"追寻以及"孩子"的回归,来阐明麦克尤恩如何解构两者之间存在的对立,又如何构建它们之间的共生。  相似文献   

14.
正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师被成绩、排名、分数等各种功利冲击着,迷失了自己,总是以成人世界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一切都为孩子安排好了,做多少张试卷,上什么辅导班,写多少习作,由不得学生。孩子要得到老师的赞扬,必须学会投其所好,没有了自己的追逐,没有了自己的尝试,甚至没有了自己的挫折,一切按部就班,孩子很少有真正认识自  相似文献   

15.
融立 《家长》2015,(3):27-28
除了不压抑孩子的情绪,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注重孩子情商的培养,让孩子自己学会控制情绪,合理表达情绪,最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最近,上小学的女儿回家后总是情绪激动。由于老师对班上一个同学很偏爱,让她感觉不公平。怎么劝她都无法平复她的情绪。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最近一位家长找我咨询时说的一番话。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也是很强烈的,直接支配着他的一举一动。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的事,常常  相似文献   

16.
邹可享 《中国德育》2013,(14):68-69
一、用孩子的标准而不是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孩子卢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因此,我们应该习惯用孩子的标准而不是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孩子。因为儿童  相似文献   

17.
朱湘萍 《考试周刊》2013,(91):193-194
作者通过多个角度来阐述"玩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这句话的意义。孩子的玩和成人的玩是不同的:对成人而言,玩是消遣、娱乐,这种玩与工作、学习对立;而对孩子来说,特别是学龄前孩子,玩能给孩子一种愉快的体验,它是孩子应用最自然、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玩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高频率、长时间的活动,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巨大影响。作者通过幼儿园生活中的几个案例阐述"玩"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学生,正是人生的"起飞期",往往渴望独立、喜欢竞争。但一些父母总是不放心的整日唠唠叨叨,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同样一些教师也是以自己的所谓理想化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要求学生整齐划一的向同一方向发展,对比较满意的学生偏爱有加,对发展有"偏差"的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强行扭转他们,当事与  相似文献   

19.
正[困惑]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接班已有两年,在家访中了解到:本班49位学生中只有一位韩国国籍的学生不是独生子女,其余都是家中的"小太阳"。他们备受父母、爷爷奶奶的爱护,过着"小皇帝"一样的生活。在平时的相处交流  相似文献   

20.
精品导读     
《甘肃教育》2014,(20):128-128
正《乖孩子的伤,最重》内容简介:《乖孩子的伤,最重》是以作者回答有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孩子自主学习为主题的书信集。作者在书中针对一些学生家长及教师所普遍遇到的困惑,表明了自己的教育立场,并给出具体的解决建议,传达出一种"将意志还给孩子,让孩子清楚思考、自主选择"的教育理念,告诉成人要相信孩子,做好成人分内的事,同时让孩子做孩子的事,使孩子从小到大都能保持自信和勇气,不断去选择、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