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元末肇建于晋江华表山麓的草庵,原系华化摩尼教——明教的庙宇,迄今仍完整保存当年该教信徒所崇奉的摩尼佛石雕像,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该庙宇与雕像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为中国学者所发现并确认,国际学术界也早已认同。1991年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曾到草庵考察,尔后,草庵便被宣传成该考察团之大发现。本文还原晋江摩尼教草庵发现的历史真相,认为这一宝贵历史遗迹的发现认定,应归功于中国诸前辈学者,尤其是泉州学者吴文良先生。  相似文献   

2.
朱熹早年仕宦泉州与晚年出知漳州,均涉摩尼教(明教)。通过新资料,揭示朱熹仕泉时与草庵(摩尼教址)之关涉,提出前贤寻觅未果的呼禄法师墓的新线索。学界前辈认为朱熹知漳《劝谕榜》所禁为佛教。通过勾勒摩尼教在中国的流播及其对赵宋王朝的影响,征诸同时代陆游、真德秀遗留献,辨析朱熹知漳所禁即摩尼教。  相似文献   

3.
摩尼教是波斯的一种古教。武后时传入中国,在江南传播很盛。唐武宗灭佛,摩尼教受到严重挫折,转入地下活动,屡次与农民起义有关。宋代朱熹知漳州,曾与摩尼教进行过斗争。地方志书记载欠明。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6,(3):21-27
自763年始,摩尼教成为漠北回鹘汗国的国教。840年,回鹘汗国崩溃以后,部众西迁,其中一部分迁至今河西走廊地区,以甘州、沙州为中心建立政权,史称甘州回鹘与沙州回鹘。由于受河西地区长期流行的佛教的影响,回鹘民众大多皈依佛教,但回鹘王室仍以摩尼教为奉,如同漠北回鹘一样,河西回鹘的统治者非常敬重摩尼教,任用摩尼教高僧作为使臣出使中原王朝。对摩尼教在河西的流行情况,汉文史书记载鲜少,但敦煌发现的回鹘文文献、汉文对此却有不少反映,波斯文史料也有一定记载,可填补汉文史籍的空白。从中可以看出,自9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期,摩尼教在河西回鹘中是相当流行的。  相似文献   

5.
前人研究摩尼教文献多关注于摩尼教宗教本身,忽略了对它的文学性的分析,文章针对摩尼教文献中赞美诗的文学性质,从内容、表达方式和文化特征方面做一简单的梳理,从而揭示摩尼教赞美诗独有的文学魅力,进而窥视当时的文学发展现状,对我们把握和研究当时整个文学大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代摩尼教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甘肃敦煌和新疆吐鲁番发现了大量的摩尼教经典抄本残片以及壁画。从而引发了中亚及中国摩尼教研究的热潮,也改变了以往只能依靠基督教、伊斯兰教记载研究摩尼教的局面。经过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不论是对文献本身的研究,还是对东方摩尼教史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该教东向传播的过程中,唐代是其发展的重要阶段。文章拟就学者们对唐代摩尼教史的研究情况做一番清理,总结成绩和不足,以期推动唐代摩尼教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摩尼教从西方传入中国,盛唐时期在国内曾有过较大的影响,唐武宗时被禁止,遭受到严重的打击,故转移到当时比较偏远的福建,改名明教,在东南沿海一带继续活动。通过对晋江、霞浦新近发现的一批有关明教的文献记录、文物古迹及民间传承的宗教活动和科仪文书互相对照、分析,可以较清晰地看到摩尼教(明教)在福建东南沿海的活动轨迹———自呼禄法师"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之后,西来的摩尼教改名为明教,着意吸收佛教及道教的文化元素,在民间发展甚盛。晋江、霞浦两地都建有明教寺庵,广结徒众,在社会上颇有影响。明代而后,晋江明教几经遭受官府打击,由在草庵公开活动转为隐秘于民间,后有佛教徒进驻草庵,使晋江明教带有更多佛教的色采。霞浦山海交错,汉畲杂居,官府的管理似较宽松,当地明教徒转身成为替人超度禳灾的法士,保留下明教坛堂及诸多科仪文书,具有更多道教的色彩。两地明教的发展方向虽有不同,却殊途同归,即由外来宗教衍变成民间信仰中的一个别具色彩的支派,融汇于中国的民间宗教之中。  相似文献   

8.
沈琛 《家教指南》2022,(3):139-147
本文对有关吐蕃与景教、摩尼教联系的5组史料的性质、年代与真伪进行了重新检视,以此探讨景教、摩尼教在吐蕃的传播路径与范围,并着重对学界所提出的摩尼教相关知识自剑南道传入吐蕃之说进行了辨析。景教与摩尼教的传播主要发生在吐蕃新占领的敦煌,西境拉达克一带的景教和摩尼教色彩粟特语题记属于麝香之路上的粟特商人或者使者。有关摩尼教与景教的知识可能正是从敦煌和拉达克两条路经传入吐蕃宫廷。这两种宗教也未能在吐蕃腹地获得实质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21,(1):29-35
结合回鹘摩尼教文献,解释文献中常见神祇之名的来源,以此来揭示粟特语对回鹘语的影响。文章比较详细地整理和说明了摩尼教教义中经常出现的诸神在不同语言中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摩尼教是3世纪中叶在波斯兴起的世界性宗教,6世纪前后经粟特人向西域东部传播.摩尼教在鄂尔浑回鹘人中曾得到广泛流传,并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相关历史资料和成果,进一步探讨摩尼教对鄂尔浑回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曹禺以巴赫的作为贯穿<雷雨>序幕和尾声的背景音乐,是别有深意和匠心的.但是几乎没有研究者注意到这一音乐语言与文本的深层结构、精神内涵之间的深刻联系.巴赫是"西方音乐之父",其的复调、和声、对位等多种手法的高超运用所营造出的极为复杂的音乐结构和相当深刻的思想情感,对曹禺的文学创作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雷雨>有着明显的宗教氛围,突出了神秘与救赎的宗教精神.在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的设置上,曹禺犹如一位交响乐指挥,以丰富复杂的复调结构把冲突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2.
曹禺、奥尼尔的悲剧中都洋溢着强烈的宗教意蕴,蕴涵着浓郁的基督教文化色彩。深刻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趋近于对宗教的探询,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对人类悲剧性的深刻思考是他们宗教信仰的心理动因,集体无意识的影响是他们宗教信仰的客观动因。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维吾尔英雄长诗《鸟古斯可汗传说》中,众多的宗教文化意象参与了长诗文本的建构。本文从“日”、“月”“星辰”“水”、“树”“火”等原始自然宗教意象和“狼”等图腾意象进行文化解读和评析,并探索了“民间”作家借助于民俗事象和宗教典故建构传说的传统审美意境,寄托文本的审美认识、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甲戌本《石头记》的发现揭开了更接近于曹雪芹原著的脂评本研究的新页。在脂本《凡例》中提到了小说的诸多异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视角。名称作为表层的符号载体有着深厚的内在蕴涵。对《石头记》本名作一番探寻,阐释其承载的叙事功能、神话结构、象征意义以及隐藏深处的作者的价值关怀是必要的。曹雪芹以“情”补天,然而缺乏宗教信仰的拯救是脆弱无力的,最终返回的仍是石头的清虚世界。  相似文献   

15.
净从·保唐禅派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上最具有思想解放个性的一派。该派创始人四川遂宁广德寺克幽禅师的身世及该派的发祥地,在佛教界有争议。本文考证认为:无住禅师同克幽禅师实是一人。无住是其法号,克幽是其赐号。净众保唐禅派发祥地在四川遂宁广德寺,该派的思想在百姓中口头承传,为中国民俗佛教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6.
尽管国内外关于老舍或曹禺的"作家专题"性质的研究已开展得相当深入,但在二者"比较研究"方面却几乎还是空白,只有片段或资料性的文字昭示着二者的"可比性",所以将这两位著名作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研究,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和创新性,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王俊虎的《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一书,正是这方面研究的力作。该书以平行比较的方法、历史的视角、国际的视野凸显出老舍和曹禺在家族文化、女性思考、戏剧构想、宗教信仰、文学理想、晚年境况等方面的异同,极大地拓展了老舍、曹禺研究的学术领地和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新发现史料《袖海楼诗草》中大量记录了晚清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与日本士宦的饮食交往活动。何如璋对日本的宴饮礼仪、饮食器具、节庆食俗和宗教饮食文化都多有信笔实录。对于进一步研究晚清中国人眼中的日本饮食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曹禺的早期思想和戏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基督教思想资源,基督教既影响了他对社会和人性世界的复杂体认,拥有“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又渗透在他的戏剧结构、戏剧思维和表现方式上,成为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精神结构。《雷雨》的“罪恶与拯救”、《原野》及《北京人》的“神秘”都显示了作者的宗教性眼光。  相似文献   

19.
曹操历来被当作奸雄的代名词,其实他虽然并不完美,但称之为英雄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有勇有谋,任人唯贤 ,百折不挠,基本实现了平定天下的志向,并且有情有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