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达官贵族的打扮,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相似文献   

2.
片段一:说文解字,理解题意(播放乐曲《知音》,出示课件伯牙鼓琴图,师述说后引出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来学习关于伯牙和钟子期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相似文献   

3.
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寓言小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中蕴含的"知音"文化为故事本身平添了一些传奇的色彩,也使得不少老师愿意并深入探究将其转换成课堂的教学价值。翻阅《辞海》,对"知音"一词的解释为:相传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听出  相似文献   

4.
片段一:说文解宇,理解题意 (播放乐曲《知音》,出示课件“伯牙鼓琴图”,师述说后引出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来学习关于伯牙和钟子期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相似文献   

5.
一、伯牙破琴伯牙鼓琴①,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②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③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④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⑤,终身不复鼓琴,以为⑥世无足⑦复为鼓琴者。  相似文献   

6.
近读《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1第12期中一文——《是"画蛇添足"还是"锦上添花"》后,就沈虹霞老师对《伯牙绝弦》课堂小练笔的评析,笔者颇有同感。然对其中一则小练笔,即让学生用古文的表达句式,代钟子期赞扬伯牙的琴声——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沈老师认为学生  相似文献   

7.
(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11册,由闫学执教.)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zāi),峨(é)峨兮(xī)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pǐ)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相似文献   

8.
《伯牙断琴》一课教学已过去一周了。一周来,我一直在想:伯牙断琴背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美丽的汉阳,芳草萋萋,古琴台与"琴台大剧院"古今对望,相映成趣,跨越千年的美好故事仿佛就在昨天。春秋时期的古琴师俞伯牙与钟家村一介樵夫钟子期之间到底是怎样的精神交往呢?查有实据的史料只有一段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相似文献   

9.
在《伯牙绝弦》一课教学中,三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运用了课堂小练笔这一形式,然而细细分析,效果不一。【片断一】师: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不只表现高山流水,还表现了什么呢?钟子期又是如何赞扬的呢?(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  相似文献   

10.
[问题呈现]闫学老师的《伯牙绝弦》教学片段师:文章开篇便说"伯牙善鼓琴",既然是"善鼓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相似文献   

11.
伯牙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相似文献   

12.
伯牙鼓琴     
王钢 《作文》2022,(41):44-45
<正>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相似文献   

13.
伯牙破琴     
伯牙①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②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③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④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选摘自《吕氏春秋》)【注释】①伯牙:俞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弹琴。钟子期为其知音。②志:志向。③少选:不一会儿。④汤汤(shāng):水流的样子。【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刚刚弹到意在高山的曲调,钟子期就说:“弹得好啊!就像巍峨…  相似文献   

14.
一、何为知音?"知音"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列子·汤问》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尽相同,经历遭遇也不可能复制重来,真正做到志趣相投、心意相通是非常难的。  相似文献   

15.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  相似文献   

16.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zāi),峨(é)峨兮(xī)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pǐ)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文本解读:本课虽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背后隐藏的含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就是向整个世界封闭心灵的大门。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不得不加倍承受失去的…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倾听,故有"高山流水"之美谈。我们虽不能像古人那样在倾听中觅得知音,但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倾听。专家的讲座,我们要倾听"新鲜",给我们的大脑充电、充氧;同事的观摩课,我们要学  相似文献   

18.
<正>一、《高山流水》——传说此曲系俞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朝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此谱中《高山》《流水》的解题这样写道:"《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两千多年来,《高山》和《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19.
《知音》篇是刘勰论述文学的鉴赏和批评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知音”本来是对音乐有正确理解和评价的意思,这里借用来指文学的鉴赏和批评.《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相似文献   

20.
从对元代画家王振朋《伯牙鼓琴图》的解读中,试图证明中国传统仕文化的一种样式,进而推论知音文化具有人类思想、情怀的普遍性。通过对画面的反复揣摩,提出先泰仕文化语境的特征,并从伯牙与子期相遇相知的人格魅力中,从一曲《高山流水》成为千古绝响的遗韵中,提炼传统哲学意味及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