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稍懂数学的人都知道,“+”、“-”、“〉”、“〈”、“=”、“∵”、“∴”一类记号,乃是约定俗成的运算符号,分别表示“加”、“减”、“大于”、“小于”、“等于”、“因为”、“所以”的意思。此外,似乎别无他用。  相似文献   

2.
汉语序数“第一”有多种表达方法,如直接用基数“一”、“元”、“首”、“头”、“正”、“初”、“始”、“大”、“长”、“高”、“孟”、“伯”、“上”、“甲、子”、“冠”、“最”、“金”等,但表达的具体内容和用法却又各不相同,本文分别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3.
从语义上说,“感到”侧重于表达“心情、体验”,“觉得”侧重表达经过思维分析的“道义评价、事态判断”,“感觉”则侧重表达“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从功能上说,“感到”后可以直接加“了”、“过”等助词,“觉得”、“感觉”后不可以直接加“了”、“过”。“感到”可作定语,可加名词性宾语。“感觉”可加补语、宾语成分,可作名词。  相似文献   

4.
“个是”一词为唐宋诗词中较常见的口语词,“褫斥”和“究质”也是中古至近古时期较常用的词语。唐宋诗词中“个是”在不同语境中分别有“是否,究竟”、“岂是”、“真是,实在是”等含义;“褫斥”即“废黜(官职)”、“革除(功名)”义;“究质”义为“究问”、“追查”。《汉语大词典》对以上三词应予补录。《汉语大词典》关于“作问”、“漫腾腾”、“认、识”和“丈”释叉或不够确切,或遗漏义项,特予补正。“作问”当为“作难”,“漫腾腾”有“蒸腾、弥漫”义,“认、识“均有“寻觅”义,“丈”有“杖”义。  相似文献   

5.
当下,与“环境”并立的词汇非“生态”与“资源”莫属。但是要谈“环境问题”,必是与“可吸入颗粒物”、“固体废弃物”、“噪声”、“光污染”、“电磁辐射”为伍。  相似文献   

6.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说“唐”     
“唐”在古代文献中的最常用义为朝代名、国名、地名及姓氏。“唐”的词源义为“大”、“高”,与“堂”同源,其常用义还有道路、堤防、池塘等。因词义引申而孳生出“塘”、“溏”、“阝唐”等字,其中“塘”进一步引申出“驿道”、“驿站”、“报告”、“十里”等义。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共见“无宁”用例4处,杜预皆注“无宁,宁也。”学者多从服虔、杜预、孔颖达、杨伯峻等之说,以“无”为语助词,无义,训“无宁”为“宁愿”“、宁可”等。文章以“无宁”为语气副词,“无宁、毋宁、不宁”、“不亦、无亦”“、无乃、毋乃”等互为变体,多表“难道不”“、岂不”等反问义;“无乃”、“毋乃”则语气减弱,可译为“恐怕”等。以句法层面上“有语气词(如‘乎’等)同现的反问句”“、没有语气词标记的反问句”与“陈述句”为纲展开论述,并以这三种不同的句式实现方式与“宁”“、亦”“、乃”等词缀的变化为两条线索构建起“无宁”诸词在语气表达上由反问趋向测度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9.
儒家“内圣外王”涉及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学术等领域。其内涵的多重性决定了其特征的多样性。儒家“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体与用的统一。通过儒家对“内圣外王”的理解 ,我们可以概括出儒家“积极有为”、“循序渐进”、“自觉承担”、“不偏不倚”、“百折不挠”、“不愧天人”、“爱民尚贤”、“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十大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妙”是介于有无之间的一种美学境界。中国美学以“妙”为美,是由道家首先提出来的。经过魏晋时人的大力倡导,“妙”在唐代以后普遍进入艺术评论中。“玄”、“神”、“远”、“古”、“逸”、“幽”、“微”、“绝”等,可视为由“妙”统摄的字群,它们均因妙不可测、趋于无限而成为中国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1.
曹培培 《考试周刊》2013,(99):96-97
如果没有了“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生活将是苍白的。我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我们也同样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如果没有了上述这些,我们的教育也将是无力的。尤其对于喜爱并需要“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的正待茁壮成长的小学生来说.这些更不可以失去。但是,如何在教育中添加“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等调味品?作者觉得.让课堂教学游戏化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追求“绿色化”,如“绿色发展”、“绿色能源”、“绿色心态”、“绿色生活”、“绿色出行”、绿色GDP”、“绿色文化”、“绿色环保”等,教育行业也产生了“绿色教育”、“绿色学校”、“绿色课堂”、“绿色教学”、“绿色批评”、“绿色家访”等概念。  相似文献   

13.
《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11,(6):F0002-F0002,F0003
当下,与“环境”并立的词汇非“生态”与“资源”莫属。但是要谈“环境问题”,必是与“可吸入颗粒物”、“固体废弃物”、“噪声”、“光污染”、“电磁辐射”为伍。  相似文献   

14.
高考作文题有实有虚,实题指客观的、具体的、眼前的实物,比如“水”、“门”、“路”“牛”“窗前”“玉兰花”等。虚题指主观的、抽象的,含蓄的意义,比如“美”、“奉献”、“追求”、“温馨”、“暖流”,“幸福”、“苦难”等。遇到实题,如果仅仅就物写物,那样的文章是缺乏深度的,唯有采取化实为虚之法,在描写实物时,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16.
一、起源和变迁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民间宗教”甚至不是一个独立门类的信仰。“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为士大夫、官宦和皇帝尊奉。各自称家,各家有学。但是,近人概括地称之为“民间宗教”的那些散乱信仰,一直被贬称为“淫祀”、“巫觋”、“方术”、“莲匪”、“教党”和“迷信”等。“民间宗教”被归为“愚夫愚妇”之盲从,读书人偶有涉及。一般都是以“怪、力、乱、神”的态度贬斥之。论说简略。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愚不可及”、“欲出又止”、“若无其事”等词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丰富的“五四”是“说不完”的。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交织可以催生很多有意义的话题。从文学及史学的角度论及九点:激扬青春的“五四”、意在创新的“五四”、策略批判的“五四”、性别和谐的“五四”、文学母题的“五四”、文化传播的“五四”、文化磨合的“五四”、文化创语的“五四”和面向未来的“五四”,以表对“五四”90华诞的纪念。所谓“九点”其实也是“九脉”、“九维”、“九命”,喻示着“五四”文化经脉的顽韧、通达,文化精神维度的多元、多向和文化命运的强健、博大。  相似文献   

19.
“语文”、“味”的含义为何呢?“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味”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义。“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而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语文味”这一概念,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非语文”、“泛语文”、“串味”、“变味”提出的,体现的是语文教学的本色、本性和本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先秦汉语里“既而”、”已而”、“而况”、“而已”中“而”的语法性质,认为,“而”在“既而”、“已而”、“而况”、“而已”中没有虚化成词素,仍然保持者连词的语法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