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礼仪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必要的礼节仪式,这种礼节仪式是以文明用语为支点,以师生情感为杠杆而创设的一种"知识性与人文性"珠联璧合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2.
礼节礼仪常识课是一门人文应用科学,具有普及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以研究人的礼仪活动、礼仪规范、礼仪规律及人的交际能力为对象,帮助每一个希望在事业上成功的人走向成功之路。因此,必须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礼节礼仪知识。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对中学哲学教学进行反思。认为教学过程中既不能以“教师”为绝对的中心,也不能以“学生”为绝对的中心,而应是师生互动,教给学生知识,训练学生技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同时,要实施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性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与知识性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礼仪”指的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既是一种外显行为,也具有知识性。而文明素养则是一种内隐的,较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就是让小学生了解礼仪知识,养成礼仪行为,是培育其文明素养的一个载体。礼仪是文明素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文明素养的培育,应先从礼仪教育开始。  相似文献   

5.
《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具体分析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的若干问题,指出中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被大大突出,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知识性的传授,相对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同时,即使在语文知识领域的传授上,也普遍出现不尽人意之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一方面人文性教育没有被重视,另一方面,颇受重视的知识性传授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一书注重在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即通过美学理论的知识性建构,将知识性构建与人文性建构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不但有效地解决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问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医治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知识缺乏症”。  相似文献   

6.
【教学构思】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分析,首先要正视三个现实问题:一是教材的编写逻辑与学生的认知逻辑存在差异;二是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生产实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着距离;三是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按照传统的教法,课堂上只重视学科的知识性而忽视人文性,即重视学生对明确知识(explicit.knowledge)的掌握,而忽视学生默许知识(tacitknowledge)学习的话,书本上的内容就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就得不到培养。所以,要在实践活动之中提高情境性和个性化,在学生的团体实践和做的过程中学习。基于此,这节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正>确定教学立意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举措。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合理的教学立意能够帮助师生在繁杂的历史知识中聚焦主题,生成历史核心素养。基于历史学科的思想性与人文性特点,教师确定立意时可突出“人文”特点,并将“人文关怀”作为教学立意。这种立意既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精神提升,有助于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对此,本文将结合“对外开放”一课探讨“人文关怀”视角下的历史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课标”明确规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其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知识性、工具性,还要重视它的人文性和思想性,以语文学科之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文本为依托,并以文学文本之真切审美体验性、丰富的审美想象性、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要“以人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和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个体的独特体验,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为此,语文教学应特别重视运用“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在工具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在整合中渗透人文精神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教材的组合更加趋于科学化。师生可结合实…  相似文献   

10.
施建刚 《中国教师》2006,(10):41-4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定义为课程的基础特点,在“教学建议”一节中又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人文渗透”,打破原有的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对每一位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生动展现了教育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到“素养本位”进阶的历史轨迹。在此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学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理念指导与学科核心素养追求不谋而合。由此,高中思政课教学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求教师以学科内容为基石、以问题情境为舞台、以学科任务为抓手,将三者统整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共建魅力课堂。  相似文献   

12.
根据学生的现状及学情、学段的特点,在本次略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知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会学生做人要讲究诚信教育,以初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也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星球版七年级下册“东南亚”和“中东”的复习课为例,巧妙运用情境教学、活动教学、“问题式教学”、地图辅助教学,在初中地理复习课中渗透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构建思维、提升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杜遇华 《考试周刊》2012,(72):119-120
一、案例背景与主题 新课程的课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思想品德教师应以渗透人文精神的案例情境为载体,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思考、活动和体验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内化知识、培养能力、铸炼人格的目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激活。通过几年来对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与探索,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与情境体验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渗透人文素养,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途径:同时,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高,法律知识得到了丰富。如在《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的教学中,我在“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作了实践。这是在新课程背景条件下,根据我校实际,以多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渗透人文精神,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的学校校本课程创新研究的反思课。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尤其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人文性、社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设计多种有效的活动才能使思想品德课“活”起来,使师生、生生互相交流,合作探讨,共同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种统一是摆在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加强语文阅读中的人文渗透是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探索人文教育的渗透方法,以适应新时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人文渗透”较之传统课程,是本轮课改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定义为课程的基础特点。在“教学建议”一节中又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  相似文献   

18.
培育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4月,我校创造性地提出以礼貌、礼仪、礼节为中心的“三礼”教育理念,把礼仪教育的种子悄悄地播撒在学生、家长的心中,播撒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网络中。5年多来,我们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将“三礼”教育进行延伸,通过实践,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培育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为目标,以“三礼”、“炎黄传承”为内容,以“在课堂中训练,在家庭中实践,在社区中检验”为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爱护水资源”一课为例,阐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相互交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指向明确的问题引领,正向有效的学生活动和恰到好处的媒体辅助立体渗透、自然达成.  相似文献   

20.
礼仪培养是职业院校学生体现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然而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礼仪观念十分淡薄,对应有的礼貌、礼节知识掌握不足,较严重影响了学生价值观的完善。文章通过分析学生礼仪知识欠缺的原因以及礼仪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进一步阐述如何在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