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同旧世界殊死搏斗的骁将,也是彻底批判旧教育的勇猛战士。在他光辉战斗的一生中,不仅用文学作品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还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黑暗腐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学校除全盘改造外,没有第二法。”(《两地书》)这战斗的呐喊,是对旧教育的根本否定,是他总结了长期阶级斗争经验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学习鲁迅全面、彻底批判旧教育的斗争经验,对于深入开展同王张江姚反党集团的斗争,继续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进一步搞好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迅自1909年从日本回国任教起,有近20年的教育工作经历,发表了许多有关教育的文章,鲁迅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旧教育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早在一九一二年,辛亥革命的当时,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就曾予言:“惟专制永长、昭苏非易”,“桎梏顿解,卷挛尚多”(1)正是由于鲁迅对中国封建主义根深蒂固,封建势力盘根错节的深刻分析,和对中国革命难巨性,复杂性的清醒认识,他的一生,对于封建主义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进行了毫不妥协的坚决斗争;而对封建主义教育的批判,则是这一斗争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早期对旧教育的批判许成人毛泽东早期,指的是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和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以前的时期。青年毛泽东对旧教育的批判,是他早期教育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对旧教育不满。辛亥革命以后,他虽然进入新学校,但由于封建军阀的摧残与专...  相似文献   

5.
鲁迅对张资平的认识批判,是一个随着历史情境和文化语境的变换而持续深化的过程:从怀疑式的讽刺到轻蔑的嘲笑,再至敌对的叱责。鲁迅对张资平的批判主要体现在逐利、媚俗和人格精神的失落三方面,深层上涉及历史转型时期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文化和思想的困境,因此它不仅为我们分析张资平的堕落人生提供了思想参照,而且为现代转型中的人文知识分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警醒,具有现实意义。张资平对鲁迅批判的反应,则是以小说的方式参与论争,即通过小说发泄私愤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对旧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基本特色.在对"旧意识形态"的批判中,马克思主要针对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普鲁东等进行了批判,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关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本质及根源,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等.  相似文献   

7.
<正> 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一个“党外的布尔什维克”,鲁迅的思想无疑经历过巨大的飞跃。对于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他的认识也同样经历过一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如对尼采的认识就经过了从肯定到否定的明显变化,但对于老庄思想,他却以坚决的批判态度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从1907年至1936年,先后三十余次提到老庄及其思想与著作,并且以《史记》、《庄子》为基础,创作了以老庄为主要人物的历史小说《出关》、《起死》,鲁迅对老庄思想这种持久的注意、自始至终的批判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鲁迅是在黑暗的旧中国求索前行的。他对近代、现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做过深刻的剖析,从而察出了中国社会的底细,贬斥了中国的痼疾,预言了未来中国的命运。最为杰出的,是他对中国几千年异常复杂的历史现象,经过艰苦的考察和痛苦的沉思之后,以文学的语言化为犀利的武器,以深邃的思想化为匕首之一挥,以坚毅的革命精神化为投抢之一掷,给中国历史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以致命的一击。正是这一挥、一掷、一击,给我们后来者以极大的启迪,发人深思,促人猛省。  相似文献   

9.
李长之先生<鲁迅批判>一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奠定了其在文坛上的批评家的地位.在当时,以一部有体系的专著对某一位作家及其作品进行评论不仅对鲁迅而且对整个文坛而言,都是罕见的事.该书迄今为止仍是鲁迅研究学术领域中引文率最高的专著.但是这部专注在此后却也给李长之先生的后半生带来了一场场劫难.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不仅是一个文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对人民教育事业有卓越贡献的教育家.他投身于教育事业,正是为了中国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把教育当作为整个政治斗争和新文化运动服务的重要武器。他在批判旧教育和创建新教育的实践中,付出了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对新教育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因此,学习和研究鲁迅先生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们今天进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他战斗的一生中,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他不仅教过中学,而且教过大学;不仅当教师,还做过教育行政工作。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有很多精辟的见解。鲁迅虽没有系统的教育专著,但他的教育思想却保存在一系列著作中。发掘和整理鲁迅的教育思想,是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育的情况一直不容乐观,究其根本是传统思维作祟.鲁迅作品所蕴含的独特批判思维对传统思维有着积极的纠正作用,有望成为鲁迅作品教育新一轮改革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3.
刻板印象的力量有时确乎惊人.数十年的话语传播塑造,我们接受了"横眉冷目"的鲁迅——在雕塑上,在画像中,在数不清的文字里.这也难怪,谁让他老人家留着那样的头发和胡子,外表上,似乎一副睚眦必报的坏脾气,还开列过那样一份"青年必读书"书单:"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满目的叛逆感,对于传统竟是一刀两断...  相似文献   

14.
鲁迅从批判国民性出发,对中国古典悲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总体上对之持否定态度.学界一般认为鲁迅的这种批判过于偏激、片面,往往无助于对中国古典悲剧理论的建构,具有很大的负面性.这种看法过于简单.事实上,透过鲁迅的这种批判,论人们能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典悲剧的本质,其批判的美学意义和价值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5.
鲁迅深受庄子批判精神和否定精神的影响。在讽刺艺术上,两者都将矛头指向所谓“大人物”或“好人物”,强烈的讽刺充满恶辣味;在思维方式上,鲁迅常用的“推背法”、“两相结合法”等均能在庄子著作中找到内在联系。鲁迅又对由庄子处世哲学所形成的精神胜利、自欺欺人的民族性格病态和游世混世的人生态度,及其隐蔽性和毒害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因此,鲁迅既是庄子思想中积极价值的真正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又是庄子思想糟粕的最清醒最深刻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文化偏至论》发表于1908年8月,也即他弃医从文,开始用文艺“转移性情,改造社会”后不久。他在文中提出“立人”是“立国”的前提。说到“立人”,他提供的方案是:“若其道术,及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人”立起来后,“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达到国富民强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民族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实现“现代化”。这一结论可以说是鲁迅在总结前人对国民性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新的认识也是他比较中西文化是非优劣的结果同时还是他此后二十多年继续探索中国国民性改革探索为什么在中国难以立人的理论纲领联想起近代以来国人纷纷探索国家民族出路挖掘国民性病根屈指一算已百年有余在这百年的探索中有前进有停滞甚至倒退但无论如何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探索都是近代文化史,思想史上巨大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发展总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每当黑暗势力最强大的时候,也往往正是革命运动开始高涨的时候.随着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热情逐渐衰退,甚至卷入或参加本世纪初的那场尊孔诵经、宣扬复辟的浪潮的时候,另一场反复辟、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也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和姿态展开了.这场以道德革命和文学革命为主体内容的新文化运动,给此时喧嚣一时的封建旧文化、旧史学以沉重的冲击.因此,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旧史学的再批判,应该说可以获得极富有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鲁迅对国民奴隶根性的反省与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一切奴隶道德和奴隶文化的最坚决最彻底的叛逆者,他淋漓尽致地揭发出中国人历久养成的奴隶性格,并从民族历史上探究奴性的由来,其"悟己为奴"和"誓将不复为奴"的精神资源,有显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