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影像"是技术与人文双重变奏下的产物,区别于官方影像、商业影像、专业纪录片、独立影像等。本文在较详细地讨论了"民间影像"的概念界定基础之上,梳理了西方学界对民间影像的传播研究。研究表明,西方学界对民间影像的传播研究主要从个人、组织与社会发展三个层面进行,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民间影像与自我认同的建构;二、公民新闻理论下的民间影像研究;三、发展传播视野下的民间影像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介绍了影像化叙事的特征及界定,然后进行了电视"影像化"因素的叙事学分析,介绍了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表现主义等三种不同的影像风格,最后重点分析了影视叙事艺术对电视"影像化"叙事模式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宁小象 《传媒观察》2007,(11):11-13
有一种说法很有意思:八十年代流行"文学青年",现在流行"影像青年"。保不准你正好好地走在街上,突然就被一支悄无声息的镜头给"抓获"了,无意中充当了一回匆匆过客或"匪兵甲"之类的角色。甚至,许多电视新闻都是这些民间英雄们骑着两轮摩托架着业余机器抓拍回来的,这一切都意味着,一个个人影像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北京青年报“震区民间影像”专版刊发的震区人自拍20余组照片,记录了震区原生态,视角独特,具有质朴的冲击力。  相似文献   

5.
阎安 《现代视听》2012,(4):62-65
鼓励大众掌握数字影像的采制技巧,通过影像方式进行个体记录和表达,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分支。这一潮流与民间火热的个人影像运动不谋而合,形成了近年中国影视教育研究领域的全新课题。我国当前的个人影像运动具有重要的媒介素养意义,它推动着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如视听素养、网络素养等)的普及和发展;同时,随着新一代"观众"的诞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将对个人影像的健康表达提供必不可少的指引。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业文明的产物,近年来境况不佳.现代影像媒介兼具艺术与传媒的双重身份,是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本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生存"这一观点,就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性的关系、"影像转化"过程中的本体性危机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应实现话语权的双向契合、编码层的紧密缝合以及注意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安民间影像节红色经典单元的评选活动,是结合建党90周年的国家中心工作展开的。征集到的作品在创作上有这样几个特点:宏观形态转化为微观形态;宣教形态转化为平民形态;意识形态转化为故事形态;故事形态转化为视觉形态;单一形态转化为多元形态;声音形态转化为影像形态;人物叙事转化为故事叙事;领导为本转化为以民为本;自我语境转化为他人语境;官方语境转化为民间语境。  相似文献   

8.
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像设备的家庭化、小型化,使民众的影像意识逐渐形成和日益增强;由于中国民众参与意识、新闻意识也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而强化,大众传播领域中民间影像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显露身姿,发挥了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探讨民间影像与电视媒体的关系、民间影像与电视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机制构建的关系,以及电视媒体应采取何种措施引导和促进民间影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冷冶夫 《声屏世界》2011,(11):42-43
中国西安民间影像节“红色经典”单元的评选活动,是结合建党90周年的国家中心工作展开的。本届评选活动共收到712部专题片和纪录片、工作汇报片、宣教类节目。  相似文献   

10.
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简称"历博")每年制作一部影像作品,以记录民俗文化、制作"影像民俗志"。这项工作是本馆研究人员研究工作中的一环。另一方面,历博也曾与日本文化厅合作制作民俗文化作品,其对象是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制作则委托电视台、影像制作公司进行。除此之外,也有民间电视台拍摄民俗文化相关的纪录片作品并播出。本文将探讨日本的历博、文化厅、影像制作公司、民间电视台等不同主体的影像制作手法及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的存在方式。另外,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些被UNESCO指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本文也将思考在现代全球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1.
高校图书馆“影像读书·沙龙”阅读指导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1):101-104
面对网络资讯时代大学生的“浅阅读”现象,探索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指导模式,创建“影像读书·沙龙”,采取“四结合”方法逐步提升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成立专门教学组,以教学手法举办沙龙,成为高校图书馆特有的教学形态,实现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12.
历史能否重现?在影像里如何表现历史?这些问题经常会在电视节目创作中被提及.由于历史文本在转换为影像本文时要受影像记录自身特点的限制,使得影像文本在表现历史时必须面临历史事实与摄像机记录特点的矛盾.本文在分析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对影像文本记录历史文本时的不同方式进行了适当的梳理,从"还原真实"、"接近真实"、"创造真实"等几个层面概括了影像文本与历史文本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就这几个层面比较典型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民间影像时代的电视传播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影像时代的一大变化是,传统的受众变为传播者,拥有了影像表达的权利。给这类民间爱好者以表现的机会,不仅能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及主体参与意识,而且丰富了媒体影像的维度,增加了电视节目的原创力和想象力,客观上还给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时代的校园DV影像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概述DV的大众化影像工具与特性,面对数字化时代的DV校园影像文化的到来,指出目前对大学生DV校园影像文化跟踪与研究的欠缺,要求加强对大学生DV纪录片创作现象调查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拍客"影像的传播特点 迅捷性 "拍客"以图片信息为主,借助网络传播平台,强调感知的当下性、瞬间性和冲击力.相比之传统媒介对理性分析与思考的注重,"拍客"以图片为主的传播形式强调一种影像化的视觉传播路径. "拍客"之所以能成为目前较普及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由于它比传统媒体文字传播更快捷、更生动和更形象,但这一信息传播方式并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没有网络的完善和普及,就不可能产生"拍客"群体;同样,"拍客"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也促进了网络发展,使之日益成为现代化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兰台世界》2012,(19):48
今年是"一·二八"淞沪抗战80周年,近日,上海音像资料馆、民革上海市委等联合发布一批摄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的珍贵历史影像,其中绝大部分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包括有声和无声画面。此次上海发布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影像资料包括从民间搜集到的"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电影片段、联华影业  相似文献   

17.
当前是视觉先行的时代,以影像为中心的视觉符号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年创作者则是两岸影像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厦门大学两岸大学生影像联展承载着推进影像艺术发展、传播两岸三地文化、推动两岸交流的重要使命。本文聚焦于两岸大学生影像联展历届作品,探讨作品的制作特点、题材类型和美学特征,并思考两岸大学生影像联展的文化交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政治层面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到2015年的媒体影像实践,“中国梦”的话语形态已经从政治话语慢慢演变成媒介话语甚至民间话语热议的话题。影像宣传话语的研究不仅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未来媒介实践的指导意义,以“中国梦”的影像实践为范例开展影像宣传话语转型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影像已成为人们获取日常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新闻影像叙事与传播的共时性再现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它具有怎样的特点?新闻影像的再现究竟离本真现实有多远?又会对受众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对新闻影像叙事与传播的共时性再现功能的解析,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和文字是电视叙事符号的三大系统,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叙事功能:影像着重于描写与再现、声音侧重于叙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21):49-54
网络影像传播遭遇到多重语境,使得影像的意义更加复杂多变。本文结合"故宫保安打人"事件的影像传播,认为有文本语境、文化语境、心理语境以及社会语境(即"四重语境")共同参与到对影像意义的建构,并根据传统影像传播理论制作了网络影像传播意义生成模型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