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留守孩”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农村,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农村“留守孩”在我国广大农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据最新统计,全国农村“留守孩”人口约1000万。笔者在某市农村学校做过一次抽样调查。抽查11所中学的842名初中学生,其中“留守孩”451名,占抽查学生总数的53.6%;6所中心小学的420名学生,其中“留守孩”216名,占抽查学生总数的51.4%;5所小学的141名学生,有23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47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留守孩”比例占抽查学生总数的47%。  相似文献   

2.
杨忠靛 《中学文科》2007,(11):151-151
近年以来,由于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的基础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许多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但就在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让人担忧的地方。农村学生,尤其较为偏远乡镇学校学生的父母大多已进城务工。笔者曾对本校及周边乡镇学校的学生进行统计,留守少年儿童占学生人数的60%以上,留守少年儿童中,40%以上是后进生,其中20%左右的学生问题较为严重。[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南川区道南中学是该区两所重点中学之一,学校现有学生3800人,他们中有不少是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初中部共有26个班,其中6个为“农村班”。学校之所以实施“农村班”“城镇班”的划分,是为了让农村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更多关爱。但对于学校的关爱之举,留守儿童和家长并不领情。  相似文献   

4.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学生表现出学业成就感不强,失学现象较为严重;学生性格形成出现偏差和情感交流欠缺,道德品行产生偏离等不良表征.法律救济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家庭教育权利实现的重要路径,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进城给予法律救济;制订父母返乡就业的相关法律和保障制度来补偿家庭教育权利的缺失,以实现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伴随改革以来三次“民工潮”的泛起,中国西部较贫困县农村产生了“留守学生”问题。当前,农村留守学生已成为当代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严重障碍;已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本文以绵阳市所辖平武、北川等六县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有创新地提出了加快建设西部农村留守学校等四项对策及解决方案。旨在为解决中国西部农村留守学生问题探索出务实的措施和科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管理的未成年学生。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认为,仅就家庭教育方面而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转变“留守学生”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提高其教育管理子女的水平,使之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为此,我校成立了“留守学生”家长学校,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1 前言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被父母交由长辈或亲戚朋友抚养、教育、管理的学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产生一大批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家中的学生--"留守学生".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中学从教十余年,深感农村留守孩子教育和成长之艰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外出务工已成为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但随着大批农民外出务工,也带来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一留守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他们各方面还不成熟,又处于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农村留守孩子的生存成长状态令人担陇,教育问题更令人难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学校教育的发展:关注着办学规模的大小,关注着教学设施的齐全,关注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人们却很少关注一个不久前才呈现出来的棘手问题,那就是农村学校留守孩子的不断增多。笔者做了一番统计,在我们这所仅有583名学生的初级中学里,父母外山打工的学生就有253人,占全校总人数的43.5%。大批留守学生的存在,给学校的管理和社会的稳定所带来的问题令人堪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刘瑞东 《教师》2021,(9):9-10
随着我團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农村留守寄宿学生的管理工作成了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相比其他走读学校,农村寄窗学校具备独特性,承担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生活管理的责任,如何提高农村留守寄宿学生养成教育的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寄宿学校管理的重点。农村寄宿学校要想使每个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金方位发展的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8常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日常实践、校圈生活中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文章将对农村留守寄宿学生行为习慣的现状以及农村留守寄窗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农村留守寄窗学生养成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杨军 《教书育人》2014,(9):9-10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大社会“痼疾”,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虽然各级部门非常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但一直没有科学全面的方法进行解决。作为儿童学习和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活动,对留守儿童来说意义深远。通过调研发现,低龄化是农村留守儿童严重情况之一,课外活动内容单一、活动场所简陋导致学生活动积极性不强。同时学生的活动随意、盲目。本文基于以上实际情况,以苏北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为例,详细论述留守儿童的教育重点和难点,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长时间地酝酿准备,提出“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校外协作活动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也快速向城镇集中,农村劳动力减少,学生数量急剧下降,留下来学生主要以留守儿童为主,如何培养这些孩子不仅仅是教师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困惑和学习现状基础上,对我国西部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教师博览》2007,(7):15-16
每年,四川有上千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学生人数高达300万左右。为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四川省委成立了由12个单位组成的四川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在为留守学生营造亲情港湾、维护留守学生权益、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到目前为止.已面向全省招募了10.7万名志愿者与留守学生开展“一助一”结对;  相似文献   

14.
建立监管体系 关爱留守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留守学生比例日趋增大。目前,应城市共有留守学生3.8万名,约占中小学生总数的40%。这些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监护,很多形成孤独离群、固执偏激、自卑自弃、放任自流等心理性格缺陷和不良行为习惯,是厌学、逃学、辍学的重点群体。为此,我市着力构建留守学生监管体系,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与教育。  相似文献   

15.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关系到西部基础教育成败的重要问题。由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立足于西部农村中学的调查研究个案,呈现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寻找学校教育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6.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乡区中学任教,并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外出打工或经商的人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量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监管,在学校的表现十分令人忧虑。下面就乡区中学留守“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解决对策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2006年9至11月.笔者在四川、重庆、贵州部分大中城市近郊农村中小学校调查发现.这些学校留守儿童的比例都已占到了40%。另外.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环境复杂.城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着更多问题。下面.就其中的“三大难题”和相应的破解策略进行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8.
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一、农村薄弱学校存在的现状分析 汉寿县可以划为农村薄弱中心学校的大约3-5所,村小学近100所,占全县农村学校30%左右,以其中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以下简称A校)为例:全乡学生1200余人,教职工近百人.有中学1所、中心完小1所、村小5所。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详细解剖.发现薄弱学校有如下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一、网络环境下的留守生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入.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村因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留守本地的出路不大,外出务工人员与日俱增。我县地处川北,也是川北最大的农业县.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共有人口80万左右.而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就有30万之多,因此“留守儿童”也就成了我县一个突出问题.仅我校留守生就占全校总人数的71%,其中双亲在外的就有43%左右,由其产生的另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隔代教育”现象严重。据调查,在“留守学生”中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诸如性情孤僻、学习成绩下降、难以沟通甚至消极逆反等现象普遍存在。因为远离父母缺乏亲情.爷爷奶奶又管教无力。许多留守生整日沉醉于网吧,在网络那个虚拟的王国尽情表现自己,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