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国许多中小学都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但在开发进程中,每所学校都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第一线的教师,在诸多压力之下,更显得力不从心,由此,他们也产生了颇多怨言,面临着诸多困惑。  相似文献   

2.
目前科学课程实施面临着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严重不合理的局面,即面临应有课程资源的匮乏和现有课程资源低效、片面地开发和利用并存的局面。保障教育资金投入,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科学课程资源,切实提高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扭转这一局面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姚轲 《林区教学》2010,(9):18-20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参与者,这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但只要寻得社会文化的支持、增强自身的课程意识和能力、选择合适的参与方式,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4.
网络课程的学习适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存在着学生与课程之间的适应问题。网络课程在面临普通课程适应问题的同时,还需要面临网络技术,网络环境,网络文化等因素对课程学习的诸多影响。网络课程的学习适应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认知适应过程,从网络课程的设计角度出发,文章提出,学习者与网络课程之间应该在课程观,课程技术和课程实践三个层次上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5.
研究型课程开发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课程是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它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出现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虽然两者在课程形态上有所不同,但就其课程的具体实施来说,都面临着一些共同性的困难,其中,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待人们深入探讨与研究的共同问题。本文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入手,寻找较为合理的开发方式,并对研究性课程开发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分析,为学校有效地开发研究性课程提供借鉴。   一、关于研究型课程开发范式的选择   课程的开发模式主要有: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泰勒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不单单是换了一套教材,而是从观念到方法都要变;新课程所体现的,是一场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功能、课程的结构、课程的标准、教学的过程、教材的开发、课程的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这些变革都或多或少的需要在课程实施的主环节——课堂教学中加以体现。同时,这场变革对于教学的诸多因素、诸多习惯形成了尖锐的冲突和较大的挑战。广大教师一方面在惊喜地接受着新课程,经受着新课程的洗礼;一方面在新与旧、传统与革新之间困惑着,徘徊着,探索着,痛苦并快乐地成长着。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有关校本、校本研究、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等概念已经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最为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当数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面临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环境完全不同的“课程环境”;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评价者,这意味着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面临着如何发展自我,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综合课程是近代学校教育针对分科加剧的弊端而产生的以整体有机论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价值取向。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存在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课程变革的动因可以分为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方面。无论是在何种动因下的课程变革中,课程专家都发挥着很大作用,主导着课程变革的方向和程度。当前,面临竞争和发展的压力,很多有条件的幼儿园都渴望主动变革,但是受自身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限制,大多会邀请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语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传统师范教育课程的诸多问题日益显露,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应大力开发信息技术课程、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开发教育心理课程、提高教师的现代心理科学素养,开发研究方法课程、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科研素养,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很多学校也已渐渐重视起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在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小学教育已经渐渐地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不能够否认的是其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使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水平和程度上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针对当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分析,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国外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热潮的推动下,我国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课程体制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容并包的框架。受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幼儿园也面临着园本课程(kindergarten-basedcurriculum)开发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幼儿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引起了众多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园本课程的推出,使幼儿园和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拥有了很大的权力,而教师的课程参与,正使教师的这种权利得以体现,使课程开发更贴…  相似文献   

13.
课程资源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现实性的程度。决定着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水平。本文探讨了教学条件和经济条件都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4.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门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特点及应坚持的核心价值取向,探讨了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其解决。文章以C县T校残障学生实用技术课程开发为例.就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共同参与着课程开发的全过程。这样教学就不仅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6.
倪虹 《吉林教育》2004,(12):11-11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在各个实验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应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心中,但广大一线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以及课程本身还存在着不少的困惑。比如:课程开发是专家的事,是政府的职能职权,教师只管教课:校本课程应该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我国职教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相对独立的阶段。从而对职教课程开发模式进行理性分析,探寻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目标、方向和路径。有着重要的意义。审视我国职教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移植普教、洋为中用和本土创生三个阶段。从这一发展演变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每一种课程开发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点、特点和适用背景:每一次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和更替都与社会变革、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源于解决由于社会变革而引起的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国特色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是我国未来职教课程开发模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课程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化,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化由一元到多元推动的结果,它适应青少年多元价值追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化变迁在学校课程领域的反映。从本质上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化开发,它对校园化、社区化乃至区域现代化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课程开发是民主开放的过程,能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教育制度内权利与资源的重新分配,也是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以及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高校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和高校自身改革的良好机遇,同时也遇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观念、师资队伍和课程开发能力等现状的严峻挑战。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为明确教育哲学、办学宗旨、改善学校组织、强化教师培训、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投入以及加强课程开发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开发原则浅析——校本课程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校本课程,对每一所学校、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研究》一文提出了一个学校开发课程的基本思路,应该说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所以,本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再做些补充说明,提出一些原则性要求。 1.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相协调 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学校课程,都是为培养人、发展学生服务的,都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因此,学校开发课程,首先必须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比如要强调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