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真情问候     
“你们吃饭了吗?”这是一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话,可是它却成了我每天上班来向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也许有人会问了:一个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我们家的电视从来就不是为我开的。在爸爸妈妈眼里,这个也不能看,那个也不能看。电视机的发明本来是件大好事,可是怎么好像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呢?您不信我的话吗?看看我记录下来的几段对话您就明白了。 一、不准看动画片 母亲:怎么又在看这种幼稚的东西? 我:这不是幼稚! 母亲:不是幼稚是什么?你看那个女的穿得像什么样子?笑起来像个疯子l 我:这是夸张、幽默的手法,好玩嘛,您怎么连这个也不懂? 母亲。好玩什么?又玩不出100分。考试如果考动画片,我绝不拦着你,可问题是考试会考动画片吗?三岁小孩看的东西,你一个中学…  相似文献   

3.
幼稚天真的我问妈妈:“妈妈,妈妈,什么是文明?”妈妈笑了笑,蹲下身子,微笑地抚摸着我的头说:“文明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品质?”我眨着好奇的眼睛说:“什么是品质?”妈妈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当时我真的不理解,但“文明是一种高贵的品质”这句话却深深地印在我幼小的脑海里,那时我心中的文明是纯洁的,至高无上的,是一种不可沾污的东西。可是,有人污辱了她,践踏了她,这令我异常反感。  相似文献   

4.
云鲸航 《中学时代》2022,(15):38-40
<正>林怡微在炽烈的阳光下眯着眼睛说:“以前就想睁大眼睛看着太阳,看看自己能和它对视多久,结果每次都持续不到十秒就打了喷嚏。”“你这么幼稚啊!那还好意思老说我幼稚?”我问。她笑了笑,说:“因为我感觉你就像个小孩啊。次建,我其实很羡慕你在那么无聊的时光里还能嬉皮笑脸!”  相似文献   

5.
问:我是一个读初一的学生,原来读小学的时候,我的成绩是不错的,一般都在90多分,至少也有80几分,在班里虽然不一定是前几名,但也不至于是最后几名。可是上了中学后,各科只能勉强及格。其他同学多多少少也有类似情况。这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在进行《狐狸和乌鸦》的课堂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回答了乌鸦为什么会上当时,一个名叫齐明明的学生举手问道:“老师,以前我们学过的《乌鸦喝水》,说乌鸦爱动脑筋想办法,是聪明的乌鸦。可是今天咱们学的课文中,却说乌鸦爱听奉承话,乌鸦是不是变笨了?”学生们被齐明明这一问,都激起了好奇心,瞪大眼睛直盯着我。我当时也有点发愣,不过马上反应过来:“你提的问题很好。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乌鸦。第一只乌鸦爱动脑筋,所以喝到了水;第二只乌鸦呢?爱听奉承话,结果上了狐狸的当。同学们,大家要向哪一只乌鸦学习呢?”学生们异口同声…  相似文献   

7.
“爱”有千般花样。这是我认识桂老师之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没见面之前,我只知道,身为小学教师的她用三个朴素的问题打动了教育部长。那三个问题,仿佛是在问你,仿佛是在问我,更仿佛是在问她自己——“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吗?”非常幸运地,我得到了桂老师本人对这三个问题所给出的美丽答案...  相似文献   

8.
何敏 《广西教育》2014,(1):65-65
一天晚上大概八点多钟,我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是何老师吗?”我说:“是呀。”“老师,您是不是又在备课、改作业了?记得早点休息,不要累坏了身体。”听这声音,我感觉像是曾经教过的学生小磊,但又不敢确定。于是我试探着问:“是小磊吗?”“是啊。”我不是在做梦吧?这怎么可能?小磊在班上可是一个脾气差、不合群,经常与同学打架的学生,平时没少挨我的批评,怎么会突然给我打电话,还这么关心我。可是,电话那头确实是小磊,那温暖的话语也的确出自小磊之口,此时此刻,我是如此的激动,因为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  相似文献   

9.
沈卓 《家庭教育》2009,(5):10-11
金华一位读者来电问:“孩子自从上了四年级以后,人长高了,可是也变得爱顶嘴了。以前我说他,他都能听,可是现在我说他一句,他有两三句等着我,真是让人十分恼火。请问,我该怎么对待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10.
黄艳涛 《广西教育》2008,(20):59-60
如今,虽然学生课外阅读量逐渐增大,可还是常听到学生抱怨:“我很爱看书,一二十万字的大部头我一星期就看完了。可是过后别人问我书里讲了些什么,我一点也说不上来,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就是关系到一个如何欣赏文学作品的问题。欣赏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样。初中生阅历浅、见识少,倘若盲目地去读课外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相似文献   

11.
伊妹信箱     
伊妹姐姐: 每次考完,父亲就会问我一堆无聊的问题,如果不回答,他们就责备我,我现在非常害怕考试和分数。我常常想。为什么我会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你说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燕子组姐:我是个总有满脑子问题,也爱问问题的男孩,碰到什么事,我都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可是好好却总是骂我是个没脑子的人,不自己动脑老问别人。她总是不理睬我,我真不明白,难道貌岸然我倾家荡产问问题有什么样不对吗?很受委屈的小问号男孩小问号男孩:你好!爱问问题当然是个很好的习惯,姐姐支持你!对许多事都想弄个明白,说明你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有个教育家曾说过,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能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才富有创造力。不过,如果不仅爱提问题,还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问题的答案,那就更棒了。也就是说学会自…  相似文献   

13.
于老师:您好。进入初中好长时间了,我学到了好多好多的东西。可是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以及每天老师要求写的日记,我却不知该怎么写。我每天的生活都很平淡,我发现不了令我有灵感的素材。我知道这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了,我也听过看过对这个问题的各种解答,无非是“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之类,但我却觉得这些解答对我的启发不大。我只想问问您,您能给我一个满意的回答吗?我觉得生活平淡,是不是我看破红尘了?想到这一点,我有点恐慌。我毕竟才12岁呀。等待您的回答。公晨同学:你好。来信收到。你现在要从写作苦恼中健步走出来,…  相似文献   

14.
面对一个问题,学生可能出现哪些心理状态?这是教师应该费气力分析和研究的。否则,就难以有的放矢地去解决学生心里的疑团,也难以使“教”的外因通过“学”的内因而发挥作用,因而也就难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此颇有感受。一次,一位初中一年级学生问我:“为什么 a=b?我一直搞不清。”起初,我认为问得太幼稚,很不经意地反问道:“怎么搞不清?”答:“a 就是 a,b 就是 b,好比2就是2,3就是3,怎么 a等于 b 呢?”学生的解释使我意识到,不是学生问得幼稚,而是自己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智趣     
河南省汝阳县十八盘乡初中的王子迪同学来信说:“李李你好,认识《学生阅读世界》是住我初三的时候,是它陪我走过了初三的生活。现在我已经考入当地的重点高中了,我在读高一。可是我依然对《学生阅读世界》情有独钟,可是又觉得一个高中生读这个杂志,会不会显得我太幼稚了呢?”  相似文献   

16.
自育与育人     
毛荣富 《上海教育》2007,(6B):57-57
记得二十多年之前,有个学生问我,是孤独好,还是合群好。她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她开始有了孤独感之后,就常有惶然不安之感。我告诉她,我在她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有过孤独的体验。上高中时,我曾在作文中写道:我是多么的孤独啊。老师竟说这是小资产阶级情调,还要我投身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这在当时可是个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7.
“老师,他今天没有穿校服怎么办呢?”我刚到教室门口,班长就大声对我说。是呀怎么办呢?今天广播操比赛,没穿校服可是要被扣分的!昨天放晚学我再三叮嘱学生上学要穿校服,可是今天还是有学生没穿!我严厉地看了他一眼,只见他眼睛红红的。之前他肯定被班级里的其他学生责骂了。我把该学生叫上来问:“你怎么没穿校服呢?”他很委屈地说:“早上起床晚了,急着赶来上学就忘了,我现在就回家去换!”我想了想说:“算了,等你回家拿来可要迟到了,再说一个人回家也不安全。”  相似文献   

18.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次,小学低年级教学研讨课上,做课老师在开课后对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在下面想,学生能答出来吗?这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呀!事实也确实如我想,学生读完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说不出来,确切地是说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再三问,才有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老师大喜过望,“你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女孩画了幅画,不小心弄脏了,她在上面画了一只小狗。”“你说得真好!”老师又接着问:“结果怎么样呢?”“获得了一等奖。”老师高兴地表扬了他,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  相似文献   

19.
看到这样一则小幽默:“某国际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其他国家的食物短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非洲学生问:什么叫食物?欧洲学生问:什么叫短缺?美国学生问: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问:什么叫自己的看法?”我不仅没有感到好笑,反而被深深地刺痛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没有能力从宏观的视野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也无法提出什么高瞻远瞩的解决方案。我只能从自己的课堂人手,发现一些问题,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我做起,  相似文献   

20.
我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堂中学的科学教育公开课。接待人员安排了一名重点中学的优秀教师上课,在课堂上,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可是美国客人们却没有表情。当接待者请他们谈谈观感时,他们反问:“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