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赵平 《语文知识》2004,(9):33-34
诗僧即僧侣诗人,他们所创作的诗歌被称为僧诗。中国传统诗学有“诗赋欲丽”的说法,而佛教主张“一切皆空”.要求勿造口业.更将“不绮语”视为重要戒条之一,诗歌丽辞自然是当禁之列。不过佛家也认为,以语言为依托,可以诠释义理.传播佛法真谛。禅宗提倡“我法以心传心,不立字”,但又认为“字,波也;禅,水也”,若离字而求禅,则如“拨波而觅水”,实为不可。佛禅与语言的关系.是“无言而言”.说不可说之境。诗僧们修身养性,持守戒律,往往离群索居,日常交游拜谒之人也多为高僧隐、人学士。  相似文献   

2.
对英诗如何汉译,汉诗如何英译的问题,译界从来观点不一。理论上有“等值论”、“讯息符号传递论”和“多层次结构论”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英诗汉译有人主张要字对宇的翻译才能让汉语读者领会外国诗的真正韵味。若此,一个只会回英汉词典的人就能译诗,那么诗歌翻译问题就不必许多人来争做文章了,显然这种观点站不住脚。有的人认为诗歌只要特意思译出来就行,形式和韵律不必也不能多讲究.这种观点也只讲对了三分之一。这是因为诗歌,特别是格律诗不同于散文,散文是以理服人,诗歌要以情动人,它不但要靠文字本身,而且还要不其…  相似文献   

3.
小学高段的古诗学习.除了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要在诵读过程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而在随堂听课中笔者经常发现.古诗学习的“功利”现象严重,只要能够解释字词、理解诗意、熟练背诵.就算是“有效”完成了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4.
黄传立 《高中生》2009,(9):17-19
综观近几年各地新课程卷的物理试题,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整体印象:回归经典、突出“双基”、关注发展,试卷命题突出“新”“活”“巧”三个字.具有“新而不偏、活而不怿、巧而不难”的优点.我们只要刚好如下的“五抓”,就有可能抓住物理高分.  相似文献   

5.
只要有人提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自然就会想到海子;只要有人提及中国当代诗歌,我们不能不想到海子。海子,带着对诗歌的热爱,带着破碎的理想,已经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他的离去.预示着一只飞往理想主义时代的雄鹰.  相似文献   

6.
探讨语言展开方式与文学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内部的决定性因素。现代汉语诗歌的自由赋予了叙事以方便,而叙事在现代汉语诗歌中则作为钙质甚至骨架而成了硬度的象征。诗歌同样可以成为叙事学的研究对象,如果能够建立一门“诗歌叙事学”,则现代汉语诗歌的理论言说将会获得新的锐利眼光和新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7.
西方结构主义诗论认为,诗歌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系统违反,诗歌手法在总体上显出一种普遍的反常规特征。诗歌较散文所受语言限制较多,而诗歌语言的限制越多,它表达的内容越丰富。诗歌在语言上与散文有明显不同,这突出表现在散文中必不可少的虚词上。如“之”“乎”“者”“也”等,而诗中能省略的也不止于虚词。事实上一些通常字的大量精减,也丝毫不让人感到不方便和不自然,相反的却更集中、更灵活、更典型。这样一种省略,也就是对常规语言规律的违反,其结果怎样呢?是诗歌语言一方面更加整饬了、铿锵了;  相似文献   

8.
王学华 《新作文》2004,(3):34-37
诗歌历来有“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也有人称诗歌是学中的学,是花中之花,蜜中之蜜。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而2002年开始诗歌写作也已进入语高考试卷中。(请看大屏幕)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现在,随便问一位幼儿:“你最喜欢上什么课?”回答肯定是手工课、美术课、游戏课之类;而如果问到“你最不喜欢上什么课?”时,十有八九回答是语言课。也难怪,手工课上可以做手工.当一件件漂亮的手工作品在自己的手里完成时,那份喜悦是很难用言语表达的,而美术课上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画画,游戏课上也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有哪一个幼儿不喜欢呢?再看看语言课.坐在位子上端端正正地听故事.或者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念诗歌,又或欣赏录音里的散文,而后分析……多乏味呀!那怎样才能使语言课变得生动起来,让幼儿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诗歌教学应注重“读”.应以“读”字当头.因为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形象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诗歌它可以言志.也可以传情.同时也可以蕴含深刻的哲理且富有音乐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很值得我们好好地读。慢慢地品味.品出诗歌的美,读出它的意境。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诗歌教学应采用三步读书法.即初读——品读一情读。  相似文献   

11.
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教学通常只有书面和口头两种模式。在诗歌课程中引入“I诗歌”的读写练习.学生能够用多种方式来体验和创作诗歌。我们可以通过解构与重建、故事头脑风暴等方式分析作品.为学生提供操作程序和方法.使其能借助工具软件,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诗歌教学应注重“读”.应以“读”字当头.因为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形象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诗歌它可以言志.也可以传情.同时也可以蕴含深刻的哲理且富有音乐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很值得我们好好地读。慢慢地品味.品出诗歌的美,读出它的意境。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诗歌教学应采用三步读书法.即初读——品读一情读。  相似文献   

13.
周先乾 《学语文》2005,(3):50-50
普希金曾自言,要“用诗歌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上帝是公平的》这首诗较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情感的特质。全诗流动着的是作者情绪的转换,由“埋怨”、“诅咒”而有所领悟和发现。促成这种转换的是霍金的轮椅,黑人的微笑:作者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是“当他们失去部分时,便会有更多的机遇跟随”。这正如贝多芬所说的,只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所谓苍茫人世、痛苦人生,亦会有奇迹出现,期冀美好,向往未来,这不是真诚、善良、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么?应该说诗歌的情调是高昂的。朴素、流畅、官简意深、耐人回味也是这首诗的特点,能够在考场中有限的时间写出如此清亮的诗歌,实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4.
马凌燕 《甘肃教育》2007,(12S):24-24
新诗的教法.就步骤而言,可以先学理论,再学诗歌。如,可引导学生先学习朱光潜的文章《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诗歌是语言的精粹,举例说明“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底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这句话的真正涵义。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诗歌。从而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并将文章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气”之文学现象,的确普遍存在于历代作品中,窥其作品,可知其人心性。诗歌自然也不例外,及至大唐。可以诗取仕,诗歌地位可谓至高.唐之帝王们自然也留下不少诗篇。“气”质竞为不同.略谈之。  相似文献   

16.
彭涛 《考试周刊》2011,(74):1-2
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众多考点中较难的一个。许多学生看到诗歌鉴赏就头疼,简直是“谈诗色变”。然而,诗歌又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能够粗略鉴赏诗歌,是每一个高中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考不能不考。其实,只要读懂了诗歌,明确了题意,诗歌鉴赏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我结合近十年的高三教学经历,简单介绍诗歌鉴赏的审题技巧。  相似文献   

17.
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情感、情境是深沉含蓄的,经过挖掘整理之后,再去有意创设修饰那种思想、情感、情境,烘托渲染那种意境的氛围,笔者叫它“创意”。把所创之“意”想像成一幅幅画面,在头脑里“过过电影”,笔者称之为“创意教学”。创意教学,关键在“创”。所创之“意”比诗歌本义要显露鲜明,丰腴而不富余,细腻而不烦琐,夸张而不夸大,生动而不失真,形象而不走“神”,有所修饰而不是有所修改,已着我之色染我之情。“创意”就等于把诗歌变换(而不是改编)成剧本,有一个类似“剪辑”组合画面的过程,也讲究镜头的特写、推、拉、…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英国高中(英国称为“第六学级”)没有“官方的”统一数学教材,教材的编写、出版和使用也不需要得到任何官方机构的批准,这是长期以来的传统,暂时还没有改变的迹象.任何人,无论他的专长是什么,都可以编写学校课本,只要有出版商给予商业上的支持,就可以出版.  相似文献   

19.
严羽的“言意关系”观不仅体现了严羽本人自觉的诗歌文体意识,更体现了其诗话理论系统的整体性。诗歌创作的本色当行,别材别趣.落实到语言上,就是要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一唱三叹之音”。而也只有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诗歌语言,才是真正的本色当行,才是符合论者审美理想的含蓄蕴藉之诗。  相似文献   

20.
“诗道性情”的提出是船山诗歌美学对传统儒家诗歌美学的一大突破性贡献.而王夫之的主要突破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兴”“情”这两个主要概念,并以此提出他的诗歌本体论.并在具体的批评活动中实践之.以“兴”为主的“四情”说的提出也使他的美学体系从创作论走向审美接受,儒家美学精神已经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