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体现人文精神"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理念下的课堂应成为关注人、关注生命力的过程。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是事实,作为语文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其课程特点,强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照。语文学科是人文特点十分显著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2.
科学诠释当代人文精神内涵既是深化人文精神研究的基本方面,也是充分发挥人文精神导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作用的时代要求。人文精神具有复杂性特点,这与人文精神以人文文化为母体、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以及民族性密切相关。当代人文精神至少应当具有属人性、向上性、实践性三种规定性。当代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精神,是作为人应该具有的精神,是"人类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过程中,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文化准则"。它是人的自由、自觉类本质的展现,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自我修养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是一个本土的概念,其基本含义与西文中的"人文主义"的核心内涵十分接近.虽然给"人文精神"下定义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有三个关键词尤其值得关注,即人、价值、关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自我修养与实践可以从"知"、"学"、"悟"、"体"、"行"五个方面循序渐进且相互关联地进行,并通过个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四个层面"予以客观表达.在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中,人文精神发挥着指引、支持、激励的重要作用,没有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是"半个人"!是"空心人"!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研究走过30年的历程。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中国人文精神复苏与启蒙期。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集中的是人性与异化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问题。通过讨论,人们初步认识到人的问题和人性问题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不应成为我们理论上的禁区,马克思主义也重视人、人的价值,应加强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论争与重建期。何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否失落"、"如何重建人文精神"成为论争的集中话题,形成了80年代"文化热"以来的又一次理论大讨论。三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人文精神学理与实践的结合期。中国人文精神研究走出学理桎梏,着重于人文精神与现代化、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等现实问题的研究。四是20世纪末至今,中国人文精神的拓展期。中国人文精神问题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拓展,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建构新论点。21世纪,中国人文精神研究,应具有全球人文意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理念,应追求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  相似文献   

5.
"宁波帮"人文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见利思义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创业精神、爱国爱乡的人文情怀几个方面.宁波大学是一所由"宁波帮"捐资创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宁波帮"人文精神无疑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笔丰厚德育资源.探讨"宁波帮"人文精神的独特内涵和德育功效,对宁波大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不应当仅仅是一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性"课程,而应当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园地。高中阶段是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引起对人文精神重要性的普遍关注,应当通过教师的引领,对教材人文精神的挖掘,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养成较高的人文素质。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容意义人文精神既是人类通过交流、传播人类价值的精神文明知识体系;也是个人提高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个人修养与道德,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是现代教育的最高领域。中学数学教育工作是国内每所学校都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中学学校数学教育工作的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体现,自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后,全国教育、工作各个方面均刮起了"弘扬人文精神"风潮。中学数学教育工作坚持弘扬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中学教育行业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化教育发展对社会、人才、培训机构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而其中关注个人发展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和强调社会担当的"责任和忧患意识"应成为构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文学经典阅读、在践行中体悟传统文化精髓、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的独特优势、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巨乃岐  巨亚智 《天中学刊》2007,22(6):134-138
人文素质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灵魂。人文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普及教育、义务教育。人文素质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养关乎每一个人,是每个人必须躬身实践、切身体认的"本己"活动,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转让性、不可停歇性等特点。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必须加强人文学科、民族文化、人类意识和个人修养四个层面的教育,并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正>怎样让人文精神渗透语文课堂?语文课的人文精神教育,就应该在"渗透"上下功夫。所谓"渗透"就是要将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自然而合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润物无声终须细。下面,笔者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粗浅的认识。一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现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其中蕴含了很多的人文精神因素,我们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向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比如在荀子的《劝学》,其中就有许多人文精神可以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语言系统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体",语文不只是实际与思维的语言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离开了"语言系统","人文精神"无以承载;离开了"人文精神","语言系统"便成了无灵魂之空壳。  相似文献   

12.
孙冬 《文教资料》2009,(9):214-215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社会的因素,也有教育本身的因素.因此,找出"人文精神"缺失的根源并积极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道路,是目前所有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在"原理"课教学中,既要阐明原理的科学性、真理性,还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的体现价值性的人文精神。加强基本原理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原理"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协同式"专题教学是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4.
蒋庄德认为,把一所"好大学"办成"一流大学",是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精神相得益彰、互相融合发展的过程。"自然科学给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而人文社会科学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支持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一些量化指标,还有这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在定义学科性质时表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取向;在课程理念方面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特点"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课程目标方面增加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人文教育目标的维度.显然,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等无不蕴涵着宏富的人文精神.关于人文精神,有的论者强调人文精神的普遍性,认为它贯穿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方面和始终;有的强调其超越性,指出它的实质在于对终极关怀的关注;还有论者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人文精神的根.笔者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精神有不同的内涵.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积淀、缺失和重构.  相似文献   

16.
汤素云 《广西教育》2014,(25):98-99
正情智中的"情",是指情感、情趣、情商;"智"是指智慧、智力、智商。当代教育呼唤两大精神:一是科学精神,二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开启学生情智,是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新公民,这和英语课程改革的宗旨"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发挥英语育人功能"是非常吻合的。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英语教学也是围绕"情"和"智"两个方面来开展的。笔者拟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介绍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实施情智教学的经验。一、明确情智发展的目标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和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在给人提供强大发展动力的同时与人文精神之间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差异。人格尊严、道德水准、价值观念等人文精神要素需要在科技盛行的环境下合理引导,建立"环境伦理"、"生态伦理"成为一种需要和事实。区域地理和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地理教学中重要知识模块和地理观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地理人文精神引导下的宏观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的培养既是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入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开展教学,融会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博览会蕴涵有人文精神的主题,人文精神赋予博览会新的灵魂,提升博览会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象.确立"人文博览"战略思想,是时代的呼唤,人文博览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人文精神是推动博览会的原动力,博览会又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为弘扬人文精神做出新的贡献.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互动发展,打造"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制定科学长远而切实可行的"中国-东盟"文化合作发展规划,以文化产业拓展和深化文化交流合作,使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永驻博览会.  相似文献   

19.
张学松 《天中学刊》2009,24(6):123-125
大学培养的人才应是全面发展的人,尤其要求他们懂得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有教养、有智慧、有理想、有爱心、有创新精神,核心内涵则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简洁而通俗地讲,就是把"人"变得美好.人文精神是"人"异于"禽兽"的基本特质,是人性的基本体现.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是不争的事实.加强大学人文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是21世纪高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课内外活动,将"教"和"学"有机结合起来,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