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道教重玄学是一种兼有宗教和哲学双重身份的学说,其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艰难曲折的过程,并对道家和道教产生了空前的影响。本文就成玄英《庄子疏·内篇疏》的一些思想及诠释方法,介绍其对重玄学的重要贡献和对道教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角度看,以哲学、思想理论为主导的老庄道家创立于前(先秦),以宗教信仰为主旨的道教建立于后(东汉以降),随之而来的是道家与道教的融合、涵化、整合、熔铸,亦道家亦道教,亦道教亦道家。因此,从整体上说,作为思想学术的老庄道家与作为宗教信仰的道教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章分析了老庄道家自然主义的生死观与道教“我命在我”的长生成仙说,说明了在生死观上道教对道家思想的援引和衍化。  相似文献   

3.
清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获得不断的扩充,由简单的对天、水等物质的形容词,发展成为具有哲学宗教内涵的重要概念。六朝作为中国道教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特征是这个时期大量道经被造作;道教吸收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引进儒、佛两家思想,充实自身理论。而道教对自身理论的提炼和总结,则反映在新出道经中。"清"的概念不断在新出道经中出现,并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观念,成为六朝士族道教标榜自身宗教特质、区别汉代以来的民间道教的重要特征。"清"的观念还直接影响到以后道教教义和道教宗教实践,在教义中主要的体现就是戒律,而在宗教实践上就是道教徒在斋醮与修炼的实践过程中追求"清"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老庄哲学是先秦道家哲学的代表,魏晋玄学是以解读老庄哲学为基础的,有学者认为其是对道家哲学的发展。魏晋玄学的目的是利用"自然"来挽救"名教",玄学家们通过否定道家的"道"而提出了各自的思想本体,因而在本质上是与道家思想相偏离的。重玄学者通过"双遣"的方法,超越了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实现了向先秦老庄哲学思想的回归,促使道家哲学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先秦道家推崇"道",把它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将老子对外部世界"道"的关注,转移到对个体内在自由的要求.因此,有人把庄学实质说成是美学,是最恰当不过的.魏晋"玄学"实质上是道家思想的发展,并以庄学为中心的.玄学与佛学也是相通的.老庄哲学思想,尤其是庄子的审美精神,对中国古代绘画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兴起的绿色政治,实质上就是生态政治.绿色政治运动在理论上对中国道家哲学情有独钟,是因为包括道教在内的道家哲学具有丰富的生态政治思想.道教哲学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爱生、重生的生命哲学,表现在其政治理想中就是主张建立一个人与宇宙万物和谐发展,人与人平等而公正,个人身心健康和谐的“太平”世界,体现出了一种高度的生命关怀.这与当代的绿色政治思潮及其实践在核心观念上是相通的.道教的生态政治观为当代绿色政治运动及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在方东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变的是一直推崇道家哲学,方东美认为,道家哲学接引了传入的外来佛学,并且帮助佛学在中国本土扎根。他虽然认为佛学理论同道家哲学接触之后,产生的是"交互作用",但是明确地反对学术界关于新道家哲学(魏晋玄学)受佛学影响的观点。他否定佛家思想对当时的道家哲学("新道家哲学")的影响意在表明新道家哲学在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已经产生,并非受了佛家思想的影响之后才产生。道家哲学与佛学结合的方式是"格义",导致的后果是印度佛学的"华化"。  相似文献   

8.
道教与中国传统数学发生广泛互动有其内在原因。就历时性原因而言,两者有着共同的思想与学术渊源,其诞生、发展和演变均受到了易筮术数和道家哲学的重要影响,而道教所承黄老道学与传统数学学术脉络又均可追溯到先秦史官系统;道教与传统数学互动的共时性原因,则是两者在思维方式与文化结构上具有互补性。道教与中国传统数学的双向互动有其内在机制:一方面是道教思想家往往援引传统数学建构道教义理,数学因而成为道教思想的一个内在部分;另一方面,中算家在研究过程中又多主动吸收道家道教思想,使之构成传统数学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审美观念以及创造性想象上。清水道教音乐也受到道家"悟"与"和"的思想观念的影响。道教思想是中华民族审美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后人得重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一个崇奉道教的朝代 ,道家哲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唐代尤其是盛唐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个体来看 ,诗人置身于这样一种时代氛围中 ,接受道家思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李白 ,因为其个性气质与道家哲学的契合 ,他的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更明显地打上了道家哲学影响的烙印。现在 ,把李白放在崇道风气盛行的时代这样一个特定背景下 ,研究李白诗与道家哲学的关联 ,为我们理解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成就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道家春秋末由老子创立 ,至汉武帝时在政治上一度失势 ,东汉末与道教结合 ,自此与儒、释两大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冯平 《华章》2011,(11)
从"玄道"到"重玄之道",是道教融摄先秦道家之思想理论的阶段性发展.本文以道教思想的融摄发展为背景,论述了唐道教学者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的主要范畴、人生哲学、意义及影响,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道教重玄思想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2.
道家是与儒家齐名的另一文化,其主要哲学主张是“依乎天理”即遵循客观规律。人要“依乎天理”、“顺其自然”.就必须做到“清净无为、与世无争”。太极拳既是道家的健身养生术,又体现了道教“清静为天下正”、“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等教理教义思想,是道教理论思想在拳架形体上的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13.
老庄哲学是先秦道家哲学的代表,魏晋玄学是以解读老庄哲学为基础的,有学者认为其是对道家哲学的发展。魏晋玄学的目的是利用“自然”来挽救“名教”,玄学家们通过否定道家的“道”而提出了各自的思想本体.因而在本质上是与道家思想相偏离的。重玄学者通过“双遣”的方法,超越了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实现了向先秦老庄哲学思想的同归,促使道家哲学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程方平 《中国教师》2010,(13):54-57
<正>从宽泛的角度看,虽然草书肇源于前秦,但从特定的意义上讲,它定型于汉、晋,受惠于当时文学、文字学、史学和哲学,特别是佛教、道教和玄学(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等的影响后出现的变异思想流派)的  相似文献   

15.
陈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84-186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含义广泛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范畴。道家与道教以"道"作为最高概念。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经典著述《老子》以"道"为核心建构的哲学体系。道教则以"道"为最高追求与根本信仰。本文欲辨析道家之"道"与道教之"道"之异同,及三者彼此之间的因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唐朝是一个信奉道教的朝代,道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唐代尤其是盛唐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个体来看,诗人置身于这样一个时代氛围中,接受道家思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气质与道家思想的契合,他的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很明显地打上了道家思想的烙印。现在,把李白放在崇道风气盛行的时代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研究李白与道家思想的关系,为我们理解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成就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道家在春秋时期由老子创立,至汉武帝时在政治上一度失势,东汉末与道教结合,自此与儒、释两大思想体系并列为三而得以广泛传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及文学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唐代,道教最初是作为一种政治工具而得到尊崇的。因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姓李,李唐皇朝为了提高自己的门阀地位,就攀附老子为同宗,尊他为"圣主",自称是他的"圣裔",虚  相似文献   

17.
仅仅把道家视为哲学,把道教视为宗教,认为二者之间有鸿沟的观点,都是偏颇的。二者间的共同性远远大于差异性,道、学、术的三重互动关系,是贯穿二者的逻辑红线。二者与儒、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在这指导下研究道教通史、地域道教史、道教思想和道教哲学,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道教的专题研究有音乐、养生、水文化、内丹等侧面,文献方面,民间道教文献,尤其是写本文献,研究价值很大。从道教出发研究儒家、易学、中国古代科技思想和哲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魏晋玄学     
《现代语文》2007,(9):17-17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经学的主流思潮,是在三国、两晋时期兴起,杂糅道家和儒学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流派。玄学出于《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蕴藏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体现了无穷万物变化的奥妙。  相似文献   

19.
作为魏晋之际的玄学名士,山涛具有儒家兼济天下与道家全身避害的双重政治人格特征。体现在学术上,是儒家与道家两种思想的混合。山涛政治人格特征的形成与魏晋时期特定的政治环境有关,代表了当时玄学家的类型之一,值得予以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道家道教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和规范。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与传统伦理学相比,既有共通之处,也有独到之处。前者为它与当代生态伦理思想相互衔接提供了可能性,后者显示了它对丰富和发展当代生态伦理学的价值。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之间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深入研究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对建构和发展当代生态哲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