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曾银 《现代语文》2006,(11):11-12
目前学界对《闲情赋》的创作时间及主旨,各持己见,而无定论,或持爱情说(青年所作),或持寄托说(老年所作)。本在对这些学说进行质疑的同时,试图对其进行重新界定,以期不谬作之意!  相似文献   

2.
韩非(前280?-233)是战国末期的一位最伟大的思想家,是法家思 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韩非子》共有五十五篇,《说难》是他后期的作品。①《说难 》一文,是先秦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一篇奇文。它的奇,表现在它的形式和内容上。  相似文献   

3.
讽喻说、爱情说失之偏颇,双重主题说也有缺陷。《长恨歌》的主旨,应是长恨。  相似文献   

4.
对于《新水浒》的创作动机,历来众说纷纭。实际上,《新水浒》是在当时封建社会摇摇欲坠的背景下,众口一声救亡图存的时代氛围中,曲折地表达拯救乱世的时代要求,传达维新改良者的救世心声。因此,《新水浒》是以救世为主旨的。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乃通过贾宝玉这一自拟形象体现了鲜明的一贯的忏悔主旨 ;而且这种忏悔克服着并消解了一般理解上的“叛逆”思想。作者刻划宝玉的叛逆性格时 ,概念是模糊的 ,有时是不确定的 ,但通过宝玉形象作“深自忏悔”的意向是明确的 ,清晰的。高鹗并未能清晰地把准曹雪芹的忏悔主旨 ,这使得他的续书必然地无法达到曹雪芹前 80回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7.
《死者》是现代主义小说大师乔伊斯短篇小说集的压轴之作.本文主要分析《死者》中的诸多“死者”类型,这些死者可以分为生理意义上的死亡,以及精神意义上的死亡.最后通过对这些“死者”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的良苦用心,即在死亡中寻求希望,以及从中我们也可以挖掘出作家对都柏林的那种又爱又恨的深切情感.  相似文献   

8.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描写范雎"复仇"的故事,多有可疑之处,其中存在有司马迁加工创作的成分。"信威于强秦"是范雎传记重点描述的内容,其倾向和态度明显,集中体现了传记的创作主旨,并寄托着作者对辉煌人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秋水》给今人的启迪:“人们不能满足于个人的所见所闻,应谦虚好学,努力向上。”并非主旨,过于强调它的积极意义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这样的理解与道家“清静无为”、“消极避世”的哲学思想有较明显的矛盾冲突。应从《秋水》及庄子道家思想的本质来研究其主旨,辨析《秋水》的本意以及这篇文章客观上给人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是脍炙人口的诗句,关于其主旨却众说纷纭:孔子说“见苞苴之礼行”,汉代贾谊说“下之报上”,《诗序》以为“卫人报美齐桓公之恩”;宋代朱熹首倡“男女相赠答”之说,影响甚大;后来又有“厚报说”,认为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报答,非必指“卫报齐桓”或“男女赠答”。斟酌各家之说,见仁见智,各执其端,而于理皆通。“诗无达诂”,此一显证;同时也说明诗歌创作的目的与功能并不完全对应,而其“能指”往往大于其“所指”。不过,过度解读虽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却偏离了诗歌的本来意旨。  相似文献   

11.
岂只言情亦在述志--《牡丹亭》创作主旨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牡丹亭》中杜宝形象的意义和戏剧文本结构分析入手,认为汤显祖在创作过程中创作理念发生渐变性的偏移,从而导致传奇结构上双线平行发展,思想及作品主旨出现双重性。同时指出明代中叶传奇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双重理念和当时文人心态在情爱上张扬个性而政治上属守传统的二重变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旨,有一个发展变化逐步完善的过程。其修史主旨的演变,可分为形成期、蜕变期和升华定型期三个阶段。李陵之祸是引起司马迁修史主旨蜕变和升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和作品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认为《金瓶梅》所表现的众多思想内容中,因果报应观念应是主题思想,是张目之纲  相似文献   

14.
一般说来,解读古典文本有两大障碍:一是古今语言隔阂,二是写作背景晦暗.有时,二者又互相纠结.对中学语文传统篇目《师说》的解读就面临这些困难. 《师说》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写给求学者"李氏子蟠"的.对他们两人而言,文章针对性不言自明.而对于后代读者,却隔着一层历史帷幕.要想掀开帷幕,就需下一番知人论世功夫,结合唐代教育史、思想史、语义史,以及作者全人、全书,尽量复原其特定情境.这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刘勰结合列于《文心雕龙》总论的《辨骚》篇及其有关篇章,以屈原《离骚》等楚辞为典范,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执正驭奇”的“奇正”美学观,“酌奇而不失其正,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观,以及“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的继承与创新的通变观,确立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在于以多变性描写创造出一个变幻万端的神奇世界和无数变化莫测的艺术形象,表露出邪不压正,真、善、美终将战胜假、丑、恶的主旨。这种多变性描写,集中体现在对孙悟空的形象塑造上。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则是作者描写孙悟空由“妖猴”到取得“正果”的整体构思,一以贯之的乃是多变性描写和正终压邪的意趣。这种多变性描写的成功,使得《西游记》成为古今中外人们酷爱的、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名著;其中蕴舍的意趣,则给读者以无穷的美学享受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教参对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科书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若奉之为金科玉律,不加思辨地照本宣科,不加求证地用于教学,也是不妥的.事实上,教参对课文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致橡树>一诗,<教师教学用书>在"整体感知"中说:  相似文献   

18.
风靡全球的《小王子》中的我是暗藏于文章情节中的重要人物,而小王子又是文中的主要表现对象。本文分别从作者背景和小说其他人物的展现中剖析了文中的我和小王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阮籍为了躲避司马氏和曹魏政权的斗争,主动要求到东平做东平相,其所作《东平赋》批判和讥刺了司马氏暴政背弃仁义道德、残害忠良,抒发了自己孤独、苦闷、哀愁的愤懑情感,表达了隐逸避世、全身远害的愿望。在艺术上,《东平赋》主要采用比兴象征和对比的艺术手法,章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对前人的辞赋艺术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