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咏物诗在发展过程中,其托物言志传统至六朝时渐被专事咏物所取代。在此期间,竟陵八友咏物诗的创作无疑是最突出的。他们对咏物诗的突破与创变与汉魏以来的士人精神嬗变及文学观念的演进密切相关。其咏物诗体现了主体化、娱情化的诸多特质。就咏物诗整个发展阶段而言,竟陵八友在咏物诗由体物过渡到体人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物色》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又云:“物以情兴,情以物观。”文学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与“物”结下了不解之缘。咏物诗就是一种非常突出的文学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咏物诗导源于《诗经》中的咏物描写。经过历代文人的努力,咏物诗发展到唐代,无论在题材开拓还是托物寓意上,都达到了高峰。唐代众多著名诗人。大都有咏物之作,而以杜甫成就最大。  相似文献   

3.
中晚唐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托物讽世和托物伤怀之作比过去明显增多,而借物言志之作大为减少。从诗歌形式看,寓言体咏物诗和咏物组诗出现了不少。中晚唐咏物诗在题材开掘和立意创新方面也有新的发展。白居易、李商隐和罗隐,是这一时期于咏物诗创作最有成就的三个诗人。  相似文献   

4.
咏物诗自其起源到《橘颂》问世,标志着这种诗歌类型的正式形成。汉代至两晋是咪物诗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个长达600余年的过程中,由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以及汉代重功利的文学思想的影响,咏物诗始终处在咏物赋光环的笼罩之下,其基本路线也是沿着《橘颂》以来的方向,继承托物言志的传统精神,并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迭出各自不同的寓意。汉代咏物诗为六朝咏物诗的繁荣和兴盛奠定了基础,是咪物诗不可忽略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南朝时期是我国咏物诗的繁荣时期。据不完全统计,齐梁以前上溯到《诗经》,留存下来的咏物诗不到五十首,而南朝时期的咏物诗竞高达三百多首,并且其审美触角所涉及的物象种类大为扩展。这一特殊文学现象的出现,既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南朝诗人独特的生活环境、创作环境、新变文学思想、独特审美心态以及客观事物取得独立审美价值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南朝咏物诗的审美对象、审美内涵及审美表现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彭小庐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134-136,178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出现最早的诗歌门类之一.自第一篇咏物诗<橘颂>诞生之后,咏物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入唐以后,特别是进入中唐,咏物诗名家辈出,作品数量也不少,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咏物诗发展到中唐后期,题材内容扩大,诗人的咏物意识大大地增强,其主要表现是出现了大量的咏物组诗和和诗.除此,咏物诗还和其他题材的诗结合起来.此时的咏物诗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特征,主要表现在咏物诗中多是些丑恶、弱小的动植物,并且与政治结合紧密,都有着充实的政治内容.  相似文献   

7.
谢朓一生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永明与宣城两个最主要的时期。永明时期谢朓处于西邸文学集团之中,创作了大量咏物诗,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由此而形成的"咏物"思维也对其后期的山水诗创作产生很大影响:谢朓山水诗的选材偏好与写作手法都与咏物诗有着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默察静物、擅取常景、细写微态三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诗人的审美意识也完成了相对于文学潮流来说的逆向延伸。  相似文献   

8.
咏物词的界定及宋代咏物词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咏物词是以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具体事物作为吟咏对象的词作,大致可分为两类:形容类咏物词止于摹状事物的体貌特征或形态美,寄托类咏物词则运用比喻或象征手法寄托作的思想感情。宋代咏物诗赋和唐五代咏物词在审题范式及艺术技巧两方面都为宋代咏物词的繁荣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宋代咏物词就是在宋前咏物诗、赋,特别是唐五代咏物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橘颂》、《弹歌》与咏物诗的创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巅  肖玉林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43-45,54
将《橘颂》与《弹歌》作一番比较,显示屈原的《橘颂》才真正完成了咏物诗的创格。《弹歌》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咏物诗,其咏物意象是物象的再现,《橘颂》则借橘的吟咏,创立了咏物原则和咏物境界,奠定了中国咏物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某种事物为吟咏对象,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随后咏物赋从汉朝开始一直到六朝时期逐渐发展。咏物诗构成了我国诗歌传统的表现形式,随后咏物词在宋代逐渐的成熟和完善起来。这种流变过程也就体现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也隐含了士人审美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诗心说"是顾随先生诗学思想的核心,从诗歌"为人生而艺术"、诗歌创作主体条件和诗歌中的情感问题对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当生态和文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跨学科的良性联系之时,从生态视角进一步探究文学作品的意义和美学价值则成为当下研究者积极关注的热点。伴随着研究者对文学生态的关注与思考,生态批评也成为一种时尚化的批评模式,获得评论界的广泛认同和运用,从小说文体开始,扩展到散文、戏剧、诗歌等体裁领域,使得文学批评的发展更具前沿性和不断实现新突破。本文力图以当代诗人陆健的诗歌生态为研究对象,以对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机趣"说的合理性解读为联结点,在李渔和陆健之间建构起一座不同艺术门类间交流、沟通的桥梁,进而阐释陆健诗歌生态的磁力——诗歌机趣这一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鲁迅用近代“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解说曹丕时代“文学的自觉”,他以现实反观历史,在两者的相同处阐述己见。鲁迅时代和曹丕时代有许多相同处,两者都经历了政治的稳定与动荡、思想的单一与多样、文化的破坏与建设等过程。两个时代的文人均关注社会,反映时代,自觉总结文学的性质与特点,努力寻求文学的自身价值。他们以相同的文学追求,实现了意义相同的文学自觉。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诗学理论的起点是对于新诗"形式失败"的焦虑,他认为新诗在学习西方诗、旧诗、民间诗的道路上始终没有学到"本色行当"。朱光潜认为诗的"本色行当"是声音、节奏及韵律,是一种高度形式化的"模型",其诗论具有浓郁的"音律中心主义"色彩。他提出新诗"不在放弃格律而在于格律之中求变化"的基本原则,号召新诗人大胆艺术实践,创造新诗的新形式,达到"从心所愿不逾矩"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乐美儿 《培训与研究》2009,26(11):51-55
以乌篷船与贡多拉为代表的东西方水乡舟文化影响了绍兴与威尼斯城市文化风格的形成,并与乡土文学、艺术相互融合,既丰富了舟文化的内容也加强了城市的影响力。通过分析比较东西方舟文化的成长土壤及对当地音乐、绘画、诗歌、小说、散文等艺术形式的渗透,追溯了水城的地域文化风格与舟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轨迹,并关照了绍兴与威尼斯舟文化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西文学史上,文学与道德关系的争论古已有之,至今这种争论仍未停止,争论焦点在于文学是否为道德服务,"为文艺而文艺"、"为道德而文艺"两种观点旗鼓相当。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对文学与道德关系进行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诗圣"杜甫与"曲圣"关汉卿,同列世界和平理事会所选出的中国古代"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中,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诗坛与曲坛最高成就的代表,杜诗与关剧的思想、艺术,在以下诸方面有相似之处:一、关注民生,立足现实;二、同情弱者,怜悯女性;三、曲尽人情,雅不离俗。  相似文献   

18.
《乌鸦》是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的伟大著作之一。他的诗论崇尚唯美,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着极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莱维托夫是美国20世纪有影响的诗人之一,50年代她提出了"有机形式"的诗歌创作理念并终生为之努力.她的"有机形式"思想主要包括:1、诗人驰骋在艺术王国里追寻着一种无上的精神和理想;2、艺术家要善于择取平凡事物入诗,以超凡的眼力平衡理想与现实,探索艺术的灵魂;3、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诗人须投身社会生活,以提升诗歌的品质.简言之,她的"有机形式"创作思想是建立在对生命艺术整体认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0.
戴望舒是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诗坛“现代派”的中心人物 ,他将西方象征主义诗艺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精神融为一体 ,在“隐”与“显”之间以情绪韵律创造诗歌形式 ,意境抒写精妙自然。他的诗歌艺术是对中国新诗坛诸多不良倾向的反拨 ,为现代主义文学民族化的艺术表现开辟了较广阔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