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的是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2.
肖邦的心脏     
波兰著名作曲家肖邦(1810—1849),1930年离开祖国波兰去法国学习,当时波兰正处于俄、奥、普三国的统治下,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定居巴黎,从事创作和教学。肖邦在国外,时刻关怀着祖国的命运,以他的音乐鼓舞祖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期望和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一些朋友知道他对祖国的热爱,曾赠给他一个银杯,里面装满了波兰的泥土。1849年十月,肖邦临终前,知道波兰的反动统治者不会允许把它的遗体运回祖国去,便向姐姐说:“把我的心脏带回去吧! 如今,在巴黎的肖邦墓地上,撒有他祖国波兰的泥土,而在华沙的教堂里,埋藏着肖邦的心脏。  相似文献   

3.
张李丹 《现代语文》2013,(12):65-66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七岁时就写出《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可以说,肖邦就是一个音乐神童。但是他29岁那年德国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1830年到法国定居,创造了大量饱含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临终时肖邦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肖邦的音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他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音乐。  相似文献   

4.
师:肖邦在弥留之际,嘱咐姐姐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读到这儿,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肖邦说?生:肖邦的一生都是在为祖国的解放而奔波,至死都不忘将自己一颗火热的心安葬在祖国的怀抱里,以亲眼看到同胞们将侵略者赶出国门。他是波兰人民心中的英雄,也是我们心中的英雄。……生:老师,我认为肖邦其实是个懦夫。(王志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师:(出乎意料地)哦,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生:肖邦生前,波兰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保全性命,他逃到了国外;只有在死后没知觉的情况下才敢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不是懦夫的表现吗?师:老师很欣赏你敢于向课本…  相似文献   

5.
课堂随文练笔应该以课文为写作基点,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那么,我们该如何依托文本,找准切入点,广开"写"路,让学生巧练笔呢?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品味特色,仿一仿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读课文时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课堂练笔,有利于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获取习作成功的体验。如第十一册教材中《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讲述了波兰被外国占领,音乐家肖邦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节教研课,研究的是苏教版六年级的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一开始教师就着力营造了一种"悲"的情感基调。师生均胸带白花,缅怀肖邦这位波兰著名的爱国音乐家。在教师的激情引导下,课堂按预设稳步推进着,师生似乎都被感染了。当学习到课文第2自然段,师生共同探讨三个送别场景时,课堂出现了意外:  相似文献   

7.
肖邦是一位浪漫主义时期的爱国作曲家,被世人尊称为"钢琴诗人"。他的整个创作都与自己的祖国——波兰的民间音乐息息相关,尤其是乡土气息浓厚的玛祖卡舞曲。肖邦在玛祖卡舞曲的创作中把爱国情怀同祖国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波兰人民的生活情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用波兰民间最常出现的玛祖尔、库亚维亚克和奥别列克三种舞曲形式,并把它们加以高度的艺术化,形成了两种风格类型的玛祖卡舞曲。  相似文献   

8.
一、为什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列宁讲:“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波兰音乐家肖邦在离开祖国时,随身携带了一瓶祖国的泥土.他在巴黎临终时,清楚地知道当时反动的波兰政府不会允许将他的遗体运回国去,于是嘱托亲友“至少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并且要求将伴随他多年的那瓶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木上,以表达对祖国至死不灭的眷恋之情.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霸占了我国领土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在驱逐荷兰殖民者后,当  相似文献   

9.
肖邦这个名字是与他的祖国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的音乐。他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嘱托亲人定要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故土。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从本质上说,是对故乡的自发的质朴的眷恋。由于身体的衰弱,他回避了欧洲上流社会喧闹的舞台和动荡的政治生活,在远离尘嚣的地方为自己筑起了小小的巢。  相似文献   

10.
韩加留 《江苏教育》2007,(14):38-38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苏教版语文十一册)叙述的是著名音乐家肖邦离开祖国,前往巴黎,至死不忘祖国的感人故事。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一个质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肖邦,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理解了文章重点内容,接受了肖邦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1.
郭杰 《教育文汇》2014,(8):28-29
苏教版语文六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说的是波兰音乐家肖邦因为祖国被欧洲列强瓜分,愤然出走,在他乡发奋创作革命乐曲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一、肖邦的生平波兰音乐家弗德里克·法朗士·肖邦(1810-1849)的创作,几乎全部集中在钢琴体裁上。祖国被列强瓜分带来的民族巨大不幸,迫使这位波兰青年带着他那完美而独特的钢琴艺术出走他乡。1829与1830年,肖邦在当时的欧洲音乐中心维也纳和慕尼黑施展他的才华,他在钢琴音乐领域的天才,很快赢得了大都市音乐听众的喝彩。之后,就像许多波兰逃亡者那样,肖邦定居巴黎,并很快成为巴黎名流沙龙中的偶像。  相似文献   

13.
[背景]前不久,学校开展听课活动,在钻研《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教学设计时,我被肖邦深深的爱国之情感动着,仿佛听到了这颗赤子之心灵魂深处的呐喊,但由于文本内容、人  相似文献   

14.
汪奕存 《林区教学》2011,(7):126-127
分析了肖邦的音乐风格以及形成原因,是源自对祖国波兰社会现状深深的忧虑以及对民族深沉的爱。对祖国的思念,对家乡的关注和忧虑,是肖邦音乐创作的主线,细腻的情感是他音乐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话题,即谈话的主题。什么是阅读话题?从阅读角度看,是指围绕话题阅读,并在阅读中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决定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形式是与文本对话。有了话题,才能够对话,没有话题,对话则显得漫无目的;从学生角度看,阅读话题是调动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抓手。需要指出的是,话题不等同于问题,它不是教师简单的追问、习惯性的碎问。话题的作用在于引发学生对话前研读、分析、思考,对话时自由充分表达见解,表达不是只言片语,而是包含着理解、说明、感受等的一段话。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因为知识积累、生活积淀、阅读经验等客观因素,使得他们与文本存在着较大的落差。阅读话题,是对接文本与学生的阶梯,顺着这个梯子,学生就能渐渐地走近文本,理解文本。因此,阅读话题的质量影响对话的质量,同样也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一、缘起:阅读教学现状的呼唤(一)“问题化”教学反思 一位教师在执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并以此展开教学。(1)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2)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是怎样送别肖邦的?(3)肖邦在法国是怎样工作的?(4)肖邦为什么39岁就去世了?(5)从肖邦的所做所言,可以看出肖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若干个小问题,是依据文本叙述的主要事情设计的,是由教学内容分解而成的。课堂上,教师按照几个问题的先后顺序逐个提问,学生按部就班地阅读文本,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人教师预设的答案中。这样的教学流程,是依靠一个个问题串起来的。在以“问题”串起来的教学中,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语权都受到严格的限制,他们呆板地寻找答案、猜测答案,并机械地表述机械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情感是人类的普遍的情感。肖邦.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更是一位值得人钦敬的民族英雄.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故土,怀念亲人,音乐成为表达他对家乡思念的媒介.也成为他召唤人民对敌斗争的武器。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肖邦诞生地波兰热那佐瓦沃拉的自然美景.介绍肖邦故居的历史与现状.追叙肖邦不平凡的一生.着重表现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揭示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也意在通过肖邦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说明祖国对一个人的价值。作家以许多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这一内涵.试以一些经典语句作一品读。  相似文献   

17.
肖邦的波兰舞曲是一首首歌颂祖国的钢琴诗,本文就肖邦<#f小调波兰舞曲>Op.44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朗读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抓住关键词,增强语感朗读教学应把握好句子中的关键词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教授《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这一句抓住"要""再"的重读,来感悟肖邦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9.
<正>栖霞中心小学在慧学课堂研究中,不断创新,力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进生动的语文殿堂,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慧学空间"。一、语文慧学课堂氛围要"情景交融"语文慧学课堂上要想打动学生,创造符合课文"剧情"的慧学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语文课堂创造慧学情境,让学生迸发灵感,思维碰撞,慧学效果明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肖邦在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  相似文献   

20.
正12月16日晴张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她留着乌黑的长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能把每一个同学的心思看透。张老师上课时的声调抑扬顿挫,像磁铁一样充满了吸引力,我们都很喜欢上她的课。记得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时,她用生动的语言说:"请同学们一边听我的朗读,一边想象,体会一下肖邦的心情……"我们静静地听着,想着,觉得自己就像是坐在肖邦旁边,看到了他埋头作曲时的样子。就连几个调皮蛋也在思考着,想象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