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朋友发来电子邮件,说<齐鲁晚报>副刊的张成东先生去世了,一时间我还真的蒙住了,记忆里,前些时候还接过他的邮件,怎么会说走就走了.我回信说,人世真是太不可测了,太让人悲伤了.  相似文献   

2.
前些日子,有一位很有名的人去世了,我在网上看到帖子后,认为是值得“传播”一下的“新闻”。刚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我迫不及待地对他说:“你知道吗?某某去世了。”“谁?”朋友很认真地追问一句。我说“某某去世了!”“噢,与我没关系,我以为他早就不在了  相似文献   

3.
"朱总,时尚集团的吴总刚去世了.我看过您的一篇博客,您跟他应该是朋友,不知道您知道么.跟您说一下." "啊?我不知道啊.真的?" 早上(8月21日)一个年轻的朋友在MSN上告诉了我这个消息.乍一看,震惊之下,赶紧给朋友打电话求证.  相似文献   

4.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5.
一位密友的祖母年届八十突患重病,病变部位是在大脑。医生说可以手术,但风险很大,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十,让她和弟弟商量。他们的父母早就去世多年。弟弟的意见和祖母娘家亲戚的意见统一,那就是保守治疗,虽然改变不了最终的结局,至少可以让祖母的生命多延长一些时间。朋友拿不定主意,跑来问我。我力劝她手术,并且陪她在手术责任单上签了字。我的理由很简单:百  相似文献   

6.
“萨冈,法国文坛神话的缔造者,一个时代的青春符号;一个关于青春、天才、忧愁、畅销的传奇”。然而,正如我们所认识的张爱玲一样,萨冈也未必不属于当下。无论在大众传媒中萨冈是何种形象,萨冈永远都是她自己。她站在世界的边缘,以一种深切和危险的姿态,密切关注芸芸众生。  相似文献   

7.
行者少科     
有朋友跟我讲,说,少科有点异。异?我问,怎一个异?朋友举例"袜子"。说,脚上的袜子时常一样一只——一花一素一深一浅保管老婆一只自个儿一只。一看,果然!少科"嘿嘿"两声却不当一回事儿。认为,男人看头女人看腰,哪个在乎膝盖以下的部位?说不在乎其实还是在乎——他背过身,猫腰,努力而认真  相似文献   

8.
剩女爱情PPT     
有人请我讲品牌,我说怎么讲?品牌可上天可入地,如同三国演义,你要听哪一段?他说具体就好。我说具体又如庖丁解牛,先开胸还是先解小衣?从何讲起?他说"反面案例+习题解析"效果最受落。嗯,我觉得这是个好方法。次日,朋友请我为她的爱情预卜——请原谅她依然活在风花雪月里,并久久停留在男人可以为心爱的女人去决斗去死的骑士年代。例如,刚刚认识一位摄影师朋友,她便开始痛苦:请问,做艺术家的妻子会  相似文献   

9.
乔叶  菁菁 《出版参考》2005,(1):42-42
一位密友的祖母年届八十突患重病,病变部位是在大脑。医生说可以手术,但风险很大,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十,让她和弟弟商量。他们的父母早就去世多年。弟弟的意见和祖母娘家亲戚的意见统一,那就是保守治疗,虽然改变不了最终的结局,至少可以让祖母的生命多延长一些时间。朋友拿不定主意,跑来问我。我力劝她手术,并且陪她在手术责任单上签了字。我的理由很简单:百分之十的希望,也是希望。  相似文献   

10.
庄电一  梁健理 《今传媒》2009,(10):54-55
记者很容易出名吗? 有人说,记者很容易出名:名字赫然登载报纸上,很容易就被人记住了.退一步说,登一次,记不住;登两次,还记不住;连着登它十次、二十次,还记不住吗?  相似文献   

11.
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在乔布斯去世的时候,有一个中国网民在网上写了一篇帖子纪念乔布斯。是他一个两岁半小女儿使用iPad的故事。他女儿一岁的时候接触iPad,开始女儿还不认识字,但是对iPad这个东西非常好奇,就看到这个点一下就可以打开,再一点就关掉,纯粹是对这个开和关触摸非常感兴趣。几个月以后随着她慢慢长大,发现iPad不仅是可以开关,而且里面有很多图片、视频,很好玩。她老爸就下载一些绘本书给她看,她发现里面有好多故事,还可以有语音讲故事,还可以插入互动游戏。后来女儿非常迷iPad,开始她老爸规定玩10分钟,后来抱着iPad不  相似文献   

12.
邓拓与《老百姓》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一家市级电台记者两赴四川沱江采制专题.攀谈中获知她操持着一档栏目叫"回家".我问其收视率如何,算不算品牌栏目?她有点语塞并略显尴尬说:"我倒也不愿意这样跨江过河的瞎折腾.问题是似有那么个潜规则,被采访的人物越出名越好,官职越大越好,外来的比本地的好,凶猛爆料比平铺直叙好,天崩地塌比五谷丰登好."  相似文献   

13.
正记住,物质,地位,名誉就算失去,还能从头再来,但家人呢?珍惜!如果这就是爱1.姥爷去世了。妈妈平静地处理完后事,晚上回来她栽倒在床上抽泣道:"女儿,你知道吗,妈妈没有爸爸了……"我顿时心酸至极。2.出国一年,回来时妈妈已患上老年痴呆,迷迷糊糊,不认人。我走到床边看她时,她竟忽然冲我笑了,说:"你胖了。"3.今天坐火车,两个老婆婆坐在我身边,其中一个是来送另一个的,两人双手拉在一起不停念叨着。要发车了,一个老婆婆下  相似文献   

14.
切忌说绝话     
前不久,一名基层的通讯员找到我,让我给她改一篇稿子;内容是一位电报投递员在母亲去世的情况下,化悲痛为力量不去参加吊唁,而整天骑上摩托车送电报。当然她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彰一个党员的模范作用. 我看完之后,马上担心地问:‘这个投递员出事没有?’继而我又风趣地说:‘你这篇稿子把我感动得有泪不敢流’。接着,我让她深入  相似文献   

15.
我的父亲去世时,还没有过他的四十五岁生日。这个年龄,正是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人的黄金时代。我的父亲去世时,我才十五岁。我的母亲是在我两岁时离开父亲的,据说她后来投海自杀了。因为父亲没有再结婚,工作繁忙,加以两次长时间出国考察,所以我小时候大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今年五一节,妈妈拿了一份《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举办“档案一与你相伴”征文活动的通知》给我看,我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嘛?”妈妈说:“想想10年前的五一,你在干什么?” 妈妈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拉到了10年前. 那年五一,我还未满6岁,妈妈带着我到公园游玩,然后到一个文具店,她让我自己挑选喜欢的本子和铅笔.吃完晚饭,妈妈对我说:“今天过得开心吗?”我毫不掩饰地说:“开心!”妈妈说:“那我们把今天的开心记下来好吗?”  相似文献   

17.
姑婆王会悟是我父亲孔另境方面的亲戚.我父亲的姐姐,我叫姑妈,而姑婆要比我姑妈和父亲长一辈.我们都是浙江桐乡的乌镇人.其实,王会悟(1898-1993)比我父亲大不了几岁.在家我经常听父亲孔另境讲到王会悟,那么,她究竟与我们是什么亲戚?我很想搞明白.直到1984年,我和同事应湖南文艺出版社之约,写作《茅盾的早年生活》,有了请王会悟写序的期盼,我与母亲金韵琴说起此事,才知母亲与她有过交往,还清楚地记得在抗战胜利后,有一次与父亲回乌镇扫墓、省亲,见到在家乡养病的王会悟.母亲说他们还一起玩耍,有过踢键子比赛,或两个人一组,或者单独比赛.有时还拉根绳子在中间代替网,好比排球比赛.还有人自告奋勇当裁判喊比分,不能耍赖.键子踢累了,他们用气球玩,用吹气或头顶,规定不能用手碰,这个玩法更有劲,为了使气球过网,什么姿势都使出来,大家笑痛肚皮.母亲说着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好像回到了那段时光,可见印象非常深刻.知道我的期望后,母亲和我都先后给王会悟写了信.不久收到了她的回信.并且,为这件事我们前后写了三封信.  相似文献   

18.
在广州,有人给我介绍广东电视台年轻女记者周晓瑾,“她是个很值得一写的人”。“她有些什么故事?”说实话,我很惭愧,在北京,对地方上新闻界同行了解得不多,对周晓瑾的事迹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回答是,她是“广州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原羊城晚报总编辑许实(即微音)在听了她的报告后流了眼泪,其他的,你采访之后就知道了。我的采访是在广播电台的播音室里,同电台的同志一道听周晓瑾的报告。她说这样可以节约大家的时间,听完后有什么问题可以再问她。一她爱流泪,说到自己忙于工作时将小女儿关在家里,在电话里听到孩子甜甜的嗓音“妈妈,我乖,什么也没动”时,她下泪,她怕女儿碰电爬高;说到她所敬重的奶奶邓颖超的去世,她下泪,她是周恩来的侄孙女;说到她所采访的那些身陷惨境的吸毒少女,她也下泪。  相似文献   

19.
关于女人,我能说些什么?因为对于她们,我们知道得越多,就了解得越少.说她们爱慕虚荣,还是说我们对她们的要求无法满足?说她们缺乏时间观念,在约会总是迟到,但这个毛病不正是我们惯出来的.说她们丢三落四,有时甚至把自己丢了.说她们没有方向感,因而时常迷路.有个女孩曾亲口告诉我,说她有一次下班经过一幢楼房,觉得面熟,走了一大段后,才突然意识到那是自己的家.你也许会认为她在装糊涂,那就让她装下去好了.我更倾向把它当成了一个笑话.  相似文献   

20.
听壶     
我有一位精于茶道的朋友。某天,我将从宜兴为她买的紫砂壶,给她送去。她小心翼翼地拿捏起来,细细品玩,久久不放。我心里一片感动。朋友之间,凡有所赠,应投其所好。送他的,必将要成为他的心爱之物,才值得一送。这样做,才不至于唐突一件佳物,而是得其所哉。 良久,她说:我请你听壶吧。 壶也能听吗?要听什么呢?这些问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